會合點16:
歡迎爬行類和鳥類!
時間:
我們一下子從中生代的侏羅紀跳到了距今3.1億年前的古生代晚石炭世。這一跳就是1.3億年。哦!在這1.3億年中,我們有很多祖先,當(dāng)然它們并非我們的共同祖先,也就是說它們并不是我們與現(xiàn)生其他類群的祖先。
地點:
這時盤古超級大陸還沒有形成,我們不知道這個祖先會在什么地方。因此,它生活在哪里的問題毫無意義。
加入者:
所有現(xiàn)生的9600種鳥類和7770種爬行動物(包括蜥蜴、蛇、鱷魚和龜)。如果我們愿意,我們可以邀請恐龍的名譽代表一同加入,但是這必定是一種幽靈恐龍,因為參加朝圣的是現(xiàn)生物種派出的大使。你會選擇哪種幽靈恐龍加入我們的隊伍呢?
共同祖先16是我們1.7億代前的曾祖。
形貌:
在我們與上一個單孔類哺乳動物的會合后,我們已經(jīng)是卵生的了,現(xiàn)在發(fā)生的一個大的變化是我們已經(jīng)不為幼仔喂奶了。我們的毛也變成了羽毛或鱗片。我們喪失了保持體溫恒定的能力,因此我們像爬行動物那樣在寒冷的季節(jié)里會找個地方進行冬眠。我們還喪失了上顎(我們口腔內(nèi)上面的部分),這意味著我們無法將呼吸和咀嚼食物分開。因此,我們在吞咽食物的時候無法進行呼吸了,我們在咀嚼的時候也不能進行呼吸了。
形態(tài):
鳥是兩足、恒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翅膀,有堅硬的喙。鳥綱在生物分類學(xué)上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因其身體被羽毛覆蓋,中國古代動物學(xué)將其統(tǒng)稱為羽蟲。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鹋(產(chǎn)于澳大利亞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余種,僅中國就記錄有1300余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有120種~130種鳥類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
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shù)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
大多數(shù)鳥類都會飛行,少數(shù)平胸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奇異鳥(一種新西蘭產(chǎn)的無翼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當(dāng)人類或其他的哺乳動物侵入到它們的柄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海雀和新西蘭的恐鳥。
演化:
最早的爬行動物林蜥出現(xiàn)于石炭紀晚期,演化自迷齒亞綱的爬行形類。林蜥是已知最古老的爬行動物,身長二三十厘米,化石發(fā)現(xiàn)于加拿大的新斯科細亞省。油頁巖蜥與中龍都為最早期的爬行動物之一。最早期的爬行動物生存于石炭紀晚期的沼澤森林,但體型小于同時期的迷齒螈類。石炭紀末期的小型冰河期,使得早期爬行動物有機會成長至較大的體型。
在最早的爬行動物出現(xiàn)后不久,出現(xiàn)了兩個演化支,一個是無孔亞綱。無孔亞綱擁有堅硬的頭顱骨,沒有顳颥孔,僅有與鼻孔、眼睛、脊椎相對應(yīng)的洞孔。烏龜被認為是目前僅存的無孔動物,因為它們擁有相同的頭顱骨特征;但最近有些科學(xué)家認為,烏龜?shù)倪@種特征是返祖遺傳到原始的狀態(tài)結(jié)果,可以增加它們的保護能力。關(guān)于烏龜?shù)钠鹪?,目前有副爬行動物的后代與失去顳颥孔的雙孔亞綱兩派學(xué)說。
另一群演化支是雙孔亞綱,頭顱骨上有兩個顳颥孔,位于眼睛后方。雙孔動物進一步分化為兩個支系:鱗龍類包含現(xiàn)代蜥蜴、蛇、喙頭蜥,可能還有中生代的已滅絕海生爬行動物;主龍類包含現(xiàn)代鱷魚與鳥類,以及已滅絕的翼龍目與恐龍。
而最早期、具堅硬頭顱骨的羊膜動物也演化出另一獨立的演化支,稱為單孔亞綱。合弓動物的眼睛后方有一對窩孔,可減輕頭顱骨重量,并提供頜部肌肉附著點,增加咬合力。單孔亞綱最后演化為哺乳類,因此被稱為似哺乳爬行動物。
在石炭紀末期,合弓類、爬行類動物成為陸地優(yōu)勢動物。迷齒螈類、爬行形類仍然生存在水邊,而合弓類盤龍目首先演化至較大的體型,例如基龍與異齒龍。在二疊紀中期,氣候多次變遷,造成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改變,獸孔目取代盤龍目,成為陸地優(yōu)勢動物。
無孔類爬行動物繁盛于二疊紀。其中,鋸齒龍類也演化出較大的體型。大部分無孔類爬行動物在二疊紀一三疊紀滅絕事件中滅絕,龜鱉類可能是它們的后代。
在二疊紀時期,雙孔類爬行動物并不繁盛、體型小。但在二疊紀末期演化出兩個演化支:主龍形下綱、鱗龍形下綱,最后演化出大部分的現(xiàn)存爬行動物。
二疊紀末期的二疊紀一三疊紀滅絕事件,造成合弓類動物、無孔類爬行動物的大量滅絕,而主龍形下綱成為陸地優(yōu)勢動物。早期主龍類已具有直立的四足步態(tài),在短期內(nèi)演化出多種演化支:恐龍、翼龍目、鱷形超目以及其他三疊紀的主龍類。其中,恐龍是三疊紀后期到白堊紀末期的陸地優(yōu)勢動物群。因此中生代有時被戲稱為“恐龍時代”、“爬行動物時代”。在侏羅紀中期,獸腳亞目恐龍演化出許多有羽毛恐龍,更進一步演化出鳥類。
相對于主龍形下綱,鱗龍形下綱則可能演化出多群海生爬行動物:檐齒龍目、幻龍目、蛇頸龍目、滄龍科;魚龍類可能演化自更原始的雙孔類爬行動物。鱗龍形下綱也演化出多種陸棲小型爬行動物,例如:喙頭蜥、蜥蜴、蛇、蚓蜥。
在恐龍的競爭壓力下,獸孔目演化出體型小、高代謝率的物種,并在侏羅紀晚期演化出哺乳動物。
白堊紀末期的白堊紀一第三紀滅絕事件,使恐龍、翼龍日、大部分海生爬行動物、大部分鱷形類滅絕,而鳥類、哺乳動物在新生代再次繁盛、多樣化,因此新生代被戲稱為“哺乳動物時代”。只有龜鱉類、喙頭蜥、蜥蜴、蛇、蚓蜥、鱷魚繼續(xù)存活到現(xiàn)代,主要生存于熱帶與副熱帶地區(qū)?,F(xiàn)存爬行動物大約有8200個利,其中半數(shù)屬于蛇。
朝圣路上的現(xiàn)生物種總數(shù):
在上一次會合中,全部4900種哺乳動物都加入了進來,現(xiàn)在又加入了9600種鳥類和7770種爬行動物,我們的隊伍已經(jīng)達到22300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