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就開放歷史檔案的背景進行了回溯,同時就形成開放檔案機制提出了四點意見。
關鍵詞:開放檔案 機制
開放歷史檔案是一項國策,是一項重大的歷史性變革。中央做出這樣的決定,高瞻遠矚,利國利民,利于檔案事業(yè)。至于開放檔案的最早時間,定在哪一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記住這件大事,紀念這件大事,認認真真地做好開放檔案的工作。
北京市檔案館開放檔案工作走在全國的前列,開放數(shù)量已占到館藏總量的37%,利用方式,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在英特網(wǎng)上推出了6個數(shù)據(jù)庫,180萬頁檔案原件供公眾查閱。這是他們向社會、向公眾做出的重要貢獻。解放軍檔案館幾件歷史檔案,打開了中美檔案合作的大門,還引起了兩國元首的關注,創(chuàng)造了奇跡。這些成就使檔案人感到自豪。
同時,有一個人,對開放檔案起過重要作用,就是時任中共中央第一副秘書長的胡喬木同志。他是中央提出開放檔案的第一人。1979年5月26日,在批示中央檔案館《關于提供周恩來同志手稿遇到的幾個問題的請示報告》時,胡喬木指出:我認為這些歷史文件,只要經(jīng)過審批手續(xù),遵守保密制度,“是可以并應該借閱的,否則黨的重要文件如何編輯,黨史如何研究?”“黨史上的秘密,經(jīng)過一定時間,其秘密性和保密的必要性也就逐漸減少,這是世界各國檔案工作中的共同規(guī)律”。8月1日,在批示中央檔案館《關于檔案的利用和保密等問題的請示報告》時,胡喬木指出:“我認為這個報告對今后檔案工作的改革考慮得不夠積極?!瓩n案工作一面要注意保存和保密,另一方面要注意利用和流通……對非機密和一般機密要準備在一定條件下一定范圍內公開開放,其性質要近似圖書館”。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第二年3月17日,國家檔案局印發(fā)了《關于開放歷史檔案的幾點意見》。1980年5月19日,中央書記處第21次會議討論開放歷史檔案時,胡喬木說:“美國的檔案是開放的,開放和使用都是有法律規(guī)定的?!覀兪刂罅康臇|西不讓用,很可惜。要開放。黨的歷史文件也沒有理由老保密,一次到七次黨代會有什么秘密?說不上有什么秘密?!边@次會議作出了開放歷史檔案的決定。
中央開放歷史檔案的決定,1987年寫進了《檔案法》,成了法律規(guī)定。檔案部門貫徹施行,打開了封閉的大門。更多的檔案為社會各界、學者、老百姓所利用,檔案工作為各項事業(yè)服務,做出了更大成績。然而,像北京市檔案館、外交部檔案館這樣敞開大門的還不多,開放檔案的工作遠遠不能適應“改革開放”的形勢,不能滿足廣大利用者的需求。這里有認識問題,有工作問題。一些檔案部門對自己應該改什么、革什么、如何開放,缺乏足夠的清醒的認識,有的甚至亂改亂革,從心所欲,趕時髦,造成檔案資源的喪失和浪費。這是令人痛心的。我們必須認識到開放檔案是“改革開放”的產(chǎn)物,是“改革開放”大政方略在檔案工作中貫徹落實的集中表現(xiàn),必須形成強有力的開放檔案機制。
(一)有關領導機關要明文規(guī)定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及其領導人,各級各類檔案館及館長開放檔案的具體職權:如批準檔案開放、解密、銷毀權,檔案鑒定組織的權限等。有職有權,在職權范圍內履行職責,受法律保護;不認真履行職權,是失職,是不負責任,應受到追究和懲處。
(二)上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要制定更為具體、操作性更強的檔案開放工作行政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如開放檔案工作若干規(guī)則、檔案鑒定規(guī)則、檔案保管期限表等,使之有法可依,便于執(zhí)行。
(三)量化開放檔案任務。各級各類檔案館,無論長計劃、短安排都要有開放檔案的工作。各項檔案開放任務分解、落實到部門,落實到人,一項一項抓落實。各級檔案行政管理部門負責檢查、督促。凡不認真履行開放檔案職責,無故不完成開放檔案任務的應追查責任。
(四)做好開放檔案的宣傳、報道工作,讓更多的人知道已經(jīng)開放了什么檔案。檔案館還要利用檔案網(wǎng)站、檔案展覽、出版檔案史料等多種形式,公布已開放的檔案,供人們利用。
開放檔案的工作是“牛鼻子”,一旦形成機制,就能把其他工作,比如檔案鑒定、整理編目、修補加固、縮微、數(shù)字化等等工作帶動起來。開放的范圍大了,數(shù)量多了,利用的人就會越多,檔案工作對社會的貢獻就會越大。社會就會更加關注、重視檔案事業(yè),促進檔案事業(yè)發(fā)展。這是開放機制必然形成的效應。
(作者系全國政協(xié)第九、十屆委員,國家檔案局原副局長、中央檔案館原副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