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去世后,母親一直在農村老家呆著。去年冬天,我們把母親接到身邊,在城里給她安置了一個住處。教會母親用煤氣、電飯煲等事情后,我們便各自回家。
第二天下午,我抽空去看母親,見門還反鎖著,便以為她出門了。誰知我打開門,卻見母親正在吃飯,桌上只有一碟空心菜。我問她怎么這時才吃飯,為什么沒買菜,母親又不好意思地說:“我打不開門,沒法出去,手表又停了擺,也不知早晚?!蹦赣H又連連笑說,“老了,不中用了。”我卻一陣心酸與懊悔:門是我們昨晚走的時候鎖的,沒料想把母親鎖了一天。
我們兄弟姐妹都在城里工作,不忍把母親留在偏遠的鄉(xiāng)下。為了讓她能在市里長住,我們才給她弄了二居室。我們以為這樣,她就不會有打擾子女的顧慮,而我們又可以經(jīng)常去看她。但我們沒有考慮到,她年紀大了,身體不好,適應能力畢竟有限。把只習慣農村生活的母親一個人摞在這里,本身就是我們的錯誤。于是,我把母親帶回了自己的家。
我?guī)е⒆釉绯鐾須w,家里只有母親一個人。下班后,我由于要照顧孩子,所以不能常常陪母親說話。喜歡嘮叨的老人看我忙進忙出,也不敢多說話。她出門因方言不同與人難以溝通,家里又沒有其他人陪她。因此,母親大多數(shù)時間發(fā)著呆,臉上常常不經(jīng)意地露出寂寞的神情。
母親的飯量越來越小,不適應這種近乎封閉的生活,特別想念老家。在老家,她可以走門串戶拉家常,可以在田里地里忙活,有七姑八姨來來往往。但母親年老體弱,孤身在老家生活,我們又極不放心。她如果有個頭痛腦熱的,連照顧她的人都沒有。有一次,母親胃痛得難以忍受,但怕我們要跑回去看她,竟然不告知我們,一個人在家強撐著。
我們鼓動母親去老年公寓,更是遭到她的強烈反對。她死抱著傳統(tǒng)觀念不放:“我又不是沒兒沒女,去那種地方你們要遭人罵的?!?/p>
有時,母親突然嘆一口氣說:“你父親打破了我的‘計劃’?!备赣H跟母親曾經(jīng)計劃在子女全部成家之后,兩個老人單獨住。然而,小弟剛結婚,父親就病逝了,放棄了安享晚年的幸福,放棄了對母親的承諾,也沒有給我們反哺的機會,讓我們抱憾一輩子。
辛苦一輩子的母親,兒孫滿堂了,手頭也寬松了,但因為缺少父親的相伴,她的身影顯得那么單薄與孤獨……
欄目管理、編輯/木非木
E-mail:nclxp1111@163.com
專家支招
在我們的生活里,和這篇文章中老人一樣遇到的生存困擾并不少見。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大,留守在農村的老人會越來越多,其生存狀況值得社會關注,作為子女要積極應對。
一、不輕易讓老人離開故居。老人的適應能力比較差,有些子女為了方便照顧老人,忽略老人的適應能力,急著讓老人進城。盡管硬件質量提高了,但老人的生活習慣大變,內心苦悶,沒有安全感。因此,如果子女不得已讓老人離開老家,那么就要幫助老人適應新生活,跟社區(qū)的老人多聯(lián)絡,以減緩新環(huán)境所帶來的壓力。
二、讓老人有事可做。有些子女覺得老人辛苦一輩子,接到城里之后,不讓父母操勞。這很容易讓老人產生無用感,日子一長容易積憂成疾。子女可以適當給老人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比如買菜做飯、接送孩子上學等,既讓老人熟悉了環(huán)境,又提高了自理能力。
三、不把自己的煩惱帶給父母。很多子女工作與生活的壓力都比較大,很容易當著父母的面發(fā)牢騷,把不如意的事情說給老人聽。其實,說者無意,聽著有心。老人不太可能提供什么建設性意見,反而擔心子女。所以,跟老人在一起的時候,子女要關注老人的健康,多說些家常話。老人一般愛回憶過去,陪他們說說以前的事,能改善老人的心境。
四、盡量跟老人住在一起。老人存在孤獨感,尤其是單身老人。子女要盡可能跟老人住在一起,這既能減緩老人的孤獨感,又能在老人身體出現(xiàn)意外時得到及時照顧。如果條件不允許,子女把老人送往老年公寓也未嘗不可。老年公寓是新事物,讓老年人短時間內轉變觀念比較難。子女可以聯(lián)絡其他條件相同的老人,先去參觀,跟已經(jīng)入住的老人聊聊天,或者試住一段時間體驗感受。對于那些的確不能接受老年公寓的老人,子女不能強求。此外,如果情況允許的話,子女給單身老人找個伴侶也是不錯的選擇。
嘉賓 韓三奇(北京三奇咨詢公司執(zhí)行董事、清華大學心理咨詢中心兼職心理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