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鳴
(哈爾濱衛(wèi)生建筑工程公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深基坑的支護形式是多種多樣的,為適應不同的地質及環(huán)境條件,設計者針對不同的工程實際,往往會根據當地建筑材料、施工條件等設計出不同的結構型式本文主要介紹深基坑支護中混凝土灌注樁支護施工的要點和建議。
1.1 計算理論的選擇
庫倫土壓力理論假定墻后填土破壞時,是沿著通過墻踵的某一平面滑動的,實際它卻是個曲面。
朗肯土壓力理論假定墻背和填土間無摩擦力(δ=0),實際上摩擦力是存在的。
土壓力理論都假定壓力強度隨深度呈線形分布,實際是與墻身位移和變形有關,試驗表明它是曲線分布。
綜合上述三點,對灌注樁支護采用卜魯姆(H·Blum)理論進行計算,更接近工程實際。
1.2 計算原理
懸臂樁主要依靠嵌入土內深度,以平衡上部地面荷載、水壓力及土壓力形成的側壓力,因此插入深度至關重要。其次計算灌注樁所承受的最大彎矩,以便核算灌注樁直徑和配筋。
混凝土灌注樁一般采用采用旋挖鉆機泥漿護壁成孔,鋼筋籠現場加工,水下灌注商品混凝土的施工方法。鉆孔灌注樁是利用鉆孔機械鉆出樁孔,并在孔中澆注混凝土(或先在孔中吊放鋼筋籠)而成的樁,其中泥漿護壁成孔適用于地下水位較高的地質條件。施工要點包括:
2.1 施工工藝
最后的契機,羅塞蒂與威廉·諾曼·亨特、約翰·艾弗萊特·密萊斯等倫敦的學畫青年在一起翻閱有關于早期意大利公墓壁畫的畫冊時,發(fā)現拉斐爾之前的作品雖然生拙,卻充滿單純質樸的美感,這種迥異于他們已經厭倦的學院式作品便適時激發(fā)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欲望和藝術理想,1848年,也是英國憲章運動迎來高潮的一年,拉斐爾前派兄弟會成立。
鉆機鉆孔前,應做好場地平整,挖設排水溝,設泥漿池制備泥漿,做試樁成孔,設置軸線定位點和水準點,防線定樁位及其復核等施工準備工作。
鉆孔前,先安裝樁架及水泵設備,樁位處挖土埋設孔口護筒,以起定位、保護孔口、存儲泥漿等作用,樁架就位后,鉆機進行鉆孔。
鉆孔是應在孔中注入泥漿,并始終保持泥漿液面高于地下水位1.0m以上,以起到護壁、攜渣、潤滑鉆頭、降低鉆頭發(fā)熱、減少鉆進阻力等作用。
鉆孔深度達到設計要求后清孔,該工程采用原土造漿,所以清孔時,鉆機空轉不進尺,同時注入清水,待孔底殘余的泥塊已磨漿,排出泥漿比重降至1.1左右(以手觸泥漿無顆粒感覺),即認為清孔已經合格。
清孔完畢后,立即吊放鋼筋籠和水下澆注混凝土。鋼筋籠埋設前在其上設置定位鋼筋環(huán),確保保護層厚度。水下澆注混凝土采用導管法施工。
2.2 混凝土灌注樁常見問題及預防辦法
2.2.1 坍孔
a.產生原因:護筒周圍未用粘土填封緊密而漏水,或護筒埋置太淺。.未及時向孔內加泥漿,且孔內泥漿面低于孔外水位,或孔內出現承壓水降低了靜水壓力,或泥漿密度不夠。.在流砂、軟淤泥、破碎地層松散砂層中鉆進,進尺太快或停在一處空轉時間太長,轉速太快。
b.防治措施:護筒周圍用粘土填封緊密;鉆進中及時添加新鮮泥漿,使其高于孔外水位;遇流砂、松散土層時,適當加大泥漿密度,不要使進尺過快,空轉時間過長。輕度坍孔,加大泥漿密度和提高水位,嚴重坍孔,用粘土泥漿投入,待孔壁穩(wěn)定后采用低速鉆進。
2.2.2 流砂
a.產生原因:孔外水壓比孔內壁松散,使大量流砂涌塞樁底。遇粉砂層,泥漿密度不夠,孔壁未形成泥皮。
b.防治措施:使孔內水壓高于孔外水位0.5 m以上,適當加大泥漿密度。流砂嚴重時,可拋入碎磚、石、粘土用錘沖入流砂層,做成泥漿結塊,使其成堅厚孔壁,阻止流砂涌入。
3.1 重視地質勘察工作。深基坑支護施工中,監(jiān)理工程師要認真閱讀工程的地質勘察報告,了解基坑開挖所在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質特點,分析可能導致邊坡土體滑坡的各種因素,對影響邊坡穩(wěn)定性的關鍵地段、重要地層和土質指標做到心中有數。
3.2 嚴格按設計方案組織施工。工程施工前,有關人員應熟悉地質資料、設計圖紙及周圍環(huán)境,降水系統應確保正常工作,必須的施工設備正常運轉。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不得隨意改變錨桿位置、長度、型號、數量,鋼筋網間距,加強筋范圍,放坡系數等。設計方案變更時必須重新經專家評審。
3.3 核驗水準點及坐標控制點的正確性和保護措施。審查施工單位的水平及豎向施工放線是否正確,開挖過程中監(jiān)理工程師要隨時對基坑的開挖尺寸、水平標高和邊坡坡度進行檢查,隨時注意基坑的變化。
3.4 堅持見證取樣制度,對進場材料嚴格把關。施工單位進場的水泥、鋼筋、鋼鉸線、砂子、石子、摻加劑等必須按規(guī)定報驗,“兩證一單”齊全,并見證取樣送檢。
3.5 做好隱蔽工程驗收。施工過程中,監(jiān)理工程師應對錨桿位置、鉆孔直徑、深度及角度、錨桿插入長度,注漿配比、壓力及注漿量,噴錨墻面厚度及強度錨桿應力等進行檢查,按規(guī)定留置混凝土試塊、水泥漿試塊等。
3.6 基坑支護單位要與挖土單位緊密配合,堅持分層分段開挖與支護的原則。土方開挖的順序、方法必須與設計工況相一致,并遵循“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嚴禁超挖”的原則,減少開挖過程中土體的擾動范圍,縮短基坑開挖卸荷后無支撐的暴露時間,對稱開挖,均衡開挖,合理利用土體自身在開挖過程中控制位移的能力?;娱_挖過程中,應采取措施防止碰撞支護結構、工程樁或撓動基底原狀土。發(fā)生異常情況時,應立即停止挖土,并應立即查清原因和采取措施,方可繼續(xù)挖土。
3.7 基坑開挖完成后,應提醒建設單位盡快組織勘察、設計、質監(jiān)、監(jiān)理、施工等部門進行驗槽,及早開始地下結構工程的施工,嚴禁基坑長時間暴露?;踊靥钋?,支護層不能破壞,特別是坡腳部分。
3.8 護筒中心要求與樁中心偏差不大于50mm,埋深不小于1m;泥漿比重控制在1.1~1.2;孔底沉渣厚度不得大于150mm;水下澆注混凝土應連續(xù)施工,孔內泥漿用潛水泵回收到貯漿槽里沉淀,導管應始終埋入混凝土中0.8~1.3m,并始終保持埋入混凝土面以下1m。
3.9 注意地下水或水患的影響。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土層滯水、砂土中的微承壓水、裂隙水、承壓水、管道漏水、地面排水、雨水等處理不當,都會給邊坡支護和周圍建筑、管線帶來危害。在選擇地下水的處理方式時,要根據工程地質和水文條件及周圍環(huán)境,決定采取降水還是防滲措施,以免引起地面沉降,給周邊建筑及管線造成破壞。基坑邊界周圍地面應設排水溝,且應避免漏水、滲水進入坑內;放坡開挖時,應對坡頂、坡面、坡腳采取降排水措施。地下管道漏水,極易造成邊坡失穩(wěn)。在基坑開挖過程中,如發(fā)現地下管道有漏水現象,應要求施工單位及時采取措施,如使地下管道改道,對漏水管道進行修補、防滲、將漏水及時導出等,防止邊坡含水量過大引起滑波。
3.10 加強對基坑的管理,預防事故發(fā)生?;釉O計與施工一般情況下都沒有問題,但在運行管理期間,施工單位在基坑周邊附近堆放重物超載、施工過程破壞了邊坡整體面或基坑周邊來回跑車時,也極易造成基坑失穩(wěn)事故。因此,支護完畢后,應要求支護施工單位與總承包單位辦理階段驗收和文字移交手續(xù),將基坑支護情況、監(jiān)測結果、注意事項等書面轉交總包單位,同時要求繼續(xù)委托有資質的檢測單位加強監(jiān)測,以便出現問題時界定責任。
[1]張建標.混凝土鉆孔灌注樁支護結構的技術分析[J].浙江大學,2007-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