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08年8月1日至今,《反壟斷法》在實施過程中產生了一些問題,暴露了一些不足,這些問題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法律本身的不完善,對如何進一步完善與發(fā)展《反壟斷法》提出了要求,文章僅借“民間反壟斷第一案”來論述反壟斷法的概念和作用。
關鍵詞:反壟斷法;民間反壟斷第一案;經濟憲法;消費者合法權益
中圖分類號:D9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2374(2009)20-0092-02
一、反壟斷法的概念和作用
反壟斷法素有“經濟憲法”之稱,是預防和制止壟斷行為、保護市場公平競爭和維護市場秩序的基本法律,也是完善市場結構、保障經濟安全和確保市場配置資源基礎性作用的重要法律。反壟斷法對于維護經營者和消費者合法權益,促進技術創(chuàng)新和技術進步,提高企業(yè)競爭力,保證國民經濟的健康、持續(xù)、協調發(fā)展,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
二、“民間反壟斷第一案”
《反壟斷法》自2008年8月1日實施以來,為弱者對抗占壟斷地位的強者撐起了一把法律的“保護傘”。網通首次成為《反壟斷法》矛頭直指的對象。
1.北京律師李方平在今年8月1日即《反壟斷法》實施首日,向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提交訴狀,訴中國網通(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以下簡稱北京網通)利用其壟斷地位對用戶實行差別對待,以違反《反壟斷法》為由,要求確認北京網通實行差別待遇的格式合同條款和業(yè)務公告違法,并請求法院判令北京網通接受其辦理“親情1+”業(yè)務的申請,同時索賠1元。經過1個多月的“審查”后,朝陽區(qū)法院已于9月18日正式受理了此案,該案成為國內首例正式被法院受理的反壟斷訴訟案,被稱作“中國民間反壟斷第一案”。
李方平在起訴書中稱,他從1998年6月以來在北京長期工作、生活,是戶籍在外地的“北京新市民”。根據北京網通《客戶服務合同》第2條的規(guī)定,“客戶戶籍所在地或注冊登記地不在北京市的,客戶應按北京網通要求辦理相應的擔保手續(xù),或者辦理預付費的業(yè)務(服務)”。而由于自己沒有北京戶口,也找不到具有北京戶籍的市民為其擔保,所以在北京網通報裝固定電話時只能接受其格式合同第二條規(guī)定選擇“預付費業(yè)務”,而一般北京戶籍市民則是辦理“后付費業(yè)務”。在李方平看來,雖然二者僅一字之差,卻導致他在北京網通推出的一系列資費優(yōu)惠活動中倍受不公平待遇。
2.以2007年5月北京網通推出的“親情1+”業(yè)務為例,其中有許多優(yōu)惠套餐和可選包,特別是其中帶寬1M、2M的寬帶優(yōu)惠包月。但據李方平介紹,網通在該業(yè)務辦理條件中明確限定只限于后付費普通固定電話公眾客戶辦理。這就使得像李方平這樣的預付費用戶無法獲得網通所宣稱的“月租歸零、得通話時長、獲增值服務、合賬交費”等諸多優(yōu)惠。
2008年6月,北京網通又推出“親情1+”升級產品,增加了家庭網關、網絡沖印及溫馨同號等新內容,但預付費用戶仍無法享受該服務。
據李方平介紹,類似這種將預付費用戶和后付費用戶區(qū)別對待的業(yè)務類型在北京網通比比皆是,他在起訴書中即列舉了8項之多。他認為北京網通憑借其在北京地區(qū)的壟斷地位,對預付費用戶實施差別待遇的做法違背了公平、等價、誠實、信用的民法原則,同時也符合《反壟斷法》第17條第6款規(guī)定的壟斷行為,即“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p>
3.對此,北京網通解釋說:“預付費電話是一項新業(yè)務,與普通電話業(yè)務沒有優(yōu)劣之分,只是受目前平臺設備能力的限制,才先選擇了非北京籍用戶試行。因為外地人相對而言流動性強,欠費追繳難度大,所以要求外地人安裝預付費電話實屬無奈之舉,而并非故意歧視外地人。北京網通確認了預付費業(yè)務和后付費業(yè)務確實在享受優(yōu)惠待遇方面有所差別,但是并非外地人就不能辦理后付費業(yè)務,只是需要一位有北京戶口的人做擔保。
這已經不是李方平與中國網通的第一次“交手”了,2007年5月,作為中國網通用戶的李方平就曾經起訴北京網通利用其壟斷地位,收取了過高的上網費用,請求法院判令其調低上網費標準,但是因為當時《反壟斷法》沒有出臺,所以沒有法律依據,該案最終被判敗訴。該案被《檢察日報》列為“2007中國法治藍皮書”公益訴訟案之首。
不過李方平認為,《反壟斷法》實施后,本案的前景較樂觀,他對勝訴很有信心。
目前該案尚處于審理過程中。
三、由案件引發(fā)的思考
我認為,北京網通針對沒有北京市身份證的人開通先付費業(yè)務可能有欠費風險的擔心,完全可以用很多方法例如繳納保證金等來保證自身利益不受損害,但是把戶籍所在地作為判斷公民資信程度的標準沒有法律依據,只是體現出一種對外地人的歧視和不公平待遇。符合《反壟斷法》第17條第6款的規(guī)定,屬于《反壟斷法》所禁止的壟斷行為中的“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應當根據《反壟斷法》第50條的規(guī)定,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1.然而,問題并沒有這么簡單。在我國一直存在著嚴重的管制性產業(yè)壟斷問題。石油、供水、供電、電信、郵政、鐵路、交運、保險等行業(yè)和一些基礎設施企業(yè),以政府的法律、政策為護身符,限制競爭和侵害消費者利益,成為了一種特殊的行業(yè)壟斷。
北京某報曾進行過一次采訪,受訪的十幾位北京市民,當被問及他們心中的壟斷行業(yè)時,絕大多數都選擇了鐵路、電信或者是石油等行業(yè)。這些行業(yè)本身競爭不夠,霸王條款也多出自于這些行業(yè),但是由于它們與日常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大家對此無可奈何。
所以說,這些行業(yè)壟斷問題僅靠《反壟斷法》是不能得到根本解決的,它需要《反壟斷法》和其他法律法規(guī)的配合,甚至有專家指出,還要看我國體制(包括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心和程度。
2.另外,由于還沒有制定配套的實施細則,也沒有可以借鑒的案例和專業(yè)執(zhí)法人才的缺乏,《反壟斷法》在目前執(zhí)行實施的難度是十分巨大的,反壟斷訴訟在司法實踐上還存在很多的問題沒有解決。就該案來說,北京理工大學經濟學教授胡星斗認為,如果法院裁定網通公司違反《反壟斷法》,那么在具體操作細節(jié)上可能會面臨“沒有任何先例”的問題,法院將會作出何種處理,我們不得而知。就美國的經驗而言,1984年美國電信運營商AT&T被裁定存在壟斷后,被美國司法部門拆分為一個新AT&T公司(專營長途業(yè)務)和7個本地電話公司。那么對中國而言,是否可以借鑒美國的經驗呢?
還有反壟斷訴訟的原告資格如何界定,是否只要是消費者都可以提起反壟斷訴訟,以及在“壟斷行為”認定中,如何分配舉證責任等,都是尚待明確的問題。
業(yè)內人士指出,反壟斷案件一般都比較復雜,經濟與法律問題相互交織,專業(yè)性很強,對相關企業(yè)和行業(yè)會產生巨大影響,有些案件還可能涉及國家的經濟安全。這類案件的審判工作將是未來人民法院工作中一項極具挑戰(zhàn)性的審判業(yè)務,將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四、結語
《反壟斷法》的實施仍然是我國法制化的巨大進步,相信在經過不斷的完善與發(fā)展之后,《反壟斷法》一定會真正發(fā)揮它預期的作用,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孔祥俊.反壟斷法原理[M].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
[3]曹士兵.反壟斷法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6.
[4]民間“反壟斷第一案”正式立案[N].中國青年報,2008-09-20.
[5]文學國.濫用與規(guī)制:反壟斷法對企業(yè)濫用市場優(yōu)勢地位行為之規(guī)制[M].法律出版社,2003.
[6]王曉曄.中國反壟斷法的難題,論文天下論文網.
[7]推行反壟斷任重道遠[J].IT時代周刊,2008,(17).
[8]黃勇.評論:不應放棄對反壟斷法的期待[N].人民日報,2008-09-10.
作者簡介:劉云夢(1984-),女,遼寧遼陽人,云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