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功力拳,南少林拳秘傳的一種,屬中國拳的南方派系,傳說來自福建南少林寺,由南少林的崇功禪師綜合各家拳功精髓所創(chuàng)。崇功禪師當(dāng)年憑靠其深厚功力擊敗過許多高手,雄冠一時。后南少林被焚后,功力拳流入民間,歷經(jīng)多代,傳至陳家鼎師傅。
我經(jīng)多次努力終于見到了陳師傅,陳師傅親自下場演示了幾招,筆者立即被其硬實的功夫和獨特的招勢深深吸引了,所以堅信功力拳具有很高的挖整價值,是不可多得的南拳瑰寶。
陳師講:此拳過去在南少林中系單線秘傳,選拔天賦資質(zhì)極其優(yōu)秀者,方才授于真訣,并且每代僅一人,非常保守。在長久的傳習(xí)歷史中,難能可貴地保持了非常完整的功技系統(tǒng)。
筆者根據(jù)陳師的口述記錄,在隱龍三武挖整組的協(xié)助下完成本篇,以供南拳愛好者參考。為了更便于讀者學(xué)練,筆者對拳譜中的一些方言做了部分更改,在保留原汁原味的基礎(chǔ)上使用了通用術(shù)語,特此說明。
二、拳綱總要
三功三力樹門梁,節(jié)住力聚練勢強。
鐵橋金門無人進(jìn),豹拳虎爪制惡狼。
短腿暗腳斷下路,硬馬軟步有攻防。
多下功夫上大力,雄冠南北美名揚。
——南少林功力拳秘傳歌訣
1、南少林拳
南少林拳發(fā)祥于福建少林寺。福建少林寺尊崇嵩山少林寺為祖庭,為與嵩山少林寺有別,稱作“南少林寺”,所以南少林寺武僧所傳的拳技就叫做“南少林拳”。南少林拳有很多拳法,如“功力拳”、“南佛拳”、“五祖拳”、“俠拳”、“羅漢拳”、“洪拳”、“狗拳”等,這一拳系在武林中常被叫做“南少林派”。
此派除在福建、廣東得到盛傳外,在與福建相鄰的浙江、江西,與廣東相鄰的廣西、香港、澳門等地,均有流傳,并隨著僑胞足跡,遠(yuǎn)傳海外。
南少林拳派已成為武林中約定俗成的慣稱,其中拳技是否真正由南少林寺的武僧創(chuàng)出,也無從查考,而且現(xiàn)代流傳的南少林諸拳都已自樹一幟,另開門戶了。因其按地域分布主要在中國南方,并且拳技特色大都與北方的拳種相異,現(xiàn)代武術(shù)的分類就統(tǒng)統(tǒng)把其劃在“南拳”系列中。
2、功力拳
“功力拳”,也叫“功力法”。福建當(dāng)?shù)爻7Q“拳”為“法”,如鶴拳被叫做“鶴法”、狗拳被叫做“地術(shù)犬法”等。
為什么叫功力拳?顧名思義,注重功力,練功求力,故名“功力拳”。
所謂“練功求力”,即練三功、求三力。
3、三功
“三功”即馬功、橋功、手功。
“馬功”,也叫“硬馬功”,有“高馬功”和“四平蹲馬功”兩種,以四平蹲馬功為重。
“橋功”,也叫“鐵橋功”,如我們常說的“鐵臂功”。
“手功”,南功力拳不用掌法,所以其手功主要是“豹拳功”和“虎爪功”,以豹拳功為重。
4、三力
“三力”即打力、擒力、抗力。
“打力”,也叫“打擊力”,即單一或連續(xù)打擊敵方的力量,這是技擊的主導(dǎo)力量,要能突破敵方防守并傷害敵身。如果沒有足夠的打擊力,就失去了功力拳應(yīng)有的重要作用。打力主要表現(xiàn)在人體的拳、肘、腳、膝等主要發(fā)力節(jié)點上。
“擒力”,也叫“擒制力”,即抓擒控制敵方的力量,是擒打法、擒拿法、擒摔法的母力。擒力主要表現(xiàn)在爪上。爪雖然也可直接對敵造成傷害,如進(jìn)攻咽喉、襠部等,但其重要作用還是在于控制,或因此搶占先機,或因此造勢創(chuàng)機。擒力的聯(lián)合運用或混合相應(yīng)打力,就是致人分筋錯骨的擒拿或致人近倒遠(yuǎn)跌的擒摔或致人擊之難逃的擒打。
“抗力”,也叫“抵抗力”,即抵抗敵方來力的承受能力,其可分為主動抵抗力和被動抵抗力。“主動抵抗力”指防守破招中身體必備的抗擊承受能力,其主要表現(xiàn)在四肢,在南少林功力拳中注重上肢的抗力,并多用“橋”力;“被動抵抗力”指失勢挨打時,身體在一定程度上的承受能力,主要表現(xiàn)在軀干部位,如頭部、心門、肋部等。這些抵抗力都屬于是人體綜合實力的范疇,也是對練習(xí)功力拳者的一種考驗,如果功力拳練好了,相對的可以抵抗一些拳打腿踢,絕不至于一觸即潰。
武諺講“一力降十會”,只要練上了大力,在與人交手時,自然可以硬接硬上,自然能夠占上風(fēng),奪弱勢,無不摧,雄無敵!正是:“練到功力上,虎豹下雞場。舉爪不能逃,出拳把人傷”!
5、節(jié)住力聚
“節(jié)”指人體發(fā)力的各大力節(jié),即手、腳、肘、膝等。
“節(jié)住力聚,功實力巨”,這是功力拳的練拳的特別之處,也是其練拳要竅。要求在完成發(fā)力后稍停幾秒,緊住肌筋,然后再作下一動作。但發(fā)力時要快。
這種練法,從技擊上講:既增強打擊力,又增大抵抗力,并且增加耐久力。從健身上講:增肌實肉,強筋硬骨,益氣提神,健壯體質(zhì)。
陳師傅講到此處說:把拳當(dāng)功練,才能出功夫,練的才是真正的功力拳。功力拳以獨特的方法把拳功有機地結(jié)合起來,練拳即是練功,極其強調(diào)功力,強烈追求強大的功力。
6、鐵橋金門
“鐵橋”,一指功力拳注重“鐵橋功”,橋功位列三功之一;二指功力拳技擊的招術(shù)特點,注重橋功,就要付之實用,所以其臨敵時就多用橋法。橋法主要用于防守的封閉與破力。
功力拳常用的橋法:定勢時,雙臂并中或左右翹起或前后拉開,封門閉戶;破力時,上、下、左、右、前、后、內(nèi)、外,格擋阻攔敵方來節(jié)。
另,功力拳的橋中包含肘的用法,如直搗肘、橫擺肘、下砸肘、上挑肘等。
“金門”,即固若金湯的門戶,敵打不進(jìn),攻不破,比喻功力拳防守嚴(yán)密,
7、豹拳虎爪
手法的特殊稱謂:把拳型稱作“豹拳”,寓意拳力剛強;把爪型稱作“虎爪”,寓意爪力兇猛。
基本的拳法有直沖拳、上掏拳、下蓋拳、里兜拳、反砸拳等,其拳發(fā)力注重中、短勢,不尚長手,學(xué)者千萬不可忽視這一要點?;镜淖Ψㄓ星苕i爪、纏擰爪等。
陳師傅所傳功力拳的手法中,只有拳爪兩種,沒有掌、鉤、指等其它用型。
8、短腿暗腳
“短腿暗腳”:功力拳多是伸屈型踢法,僅利用膝節(jié)開合,注重寸力,收發(fā)便捷,運用自如,并多用低腿,高不過腹,專踢下盤,奇襲突擊,不易防范。
若用高腿、長腿,雖然勢猛力足,攻擊面廣,但因動形較大,蓄發(fā)明顯,往往速度緩慢,難以連變,易被發(fā)覺,并且身樁不穩(wěn),漏洞較多,自護(hù)力差,易為敵乘。
其腳法主要有長鏟腳、側(cè)踹腳、直蹬腳、下踩腳、正撩腳、里盤腳等。
另外膝法在功力拳中歸屬短腿范疇,主要有下跪膝、上頂膝、前撞膝、外擺膝、里合膝等。
9、硬馬軟步
“馬”是南方慣稱,即指樁勢,即腿步的瞬間定型。“硬馬軟步”,概括了功力拳的樁步要點。
南拳來自中國南方,為了適應(yīng)船上、山間、叢林、水地等區(qū)域打斗,就要注重硬馬?!坝病?,指堅強有力,要求馬樁堅定,落地生根。這樣攻則力點穩(wěn)固,發(fā)力整壯;防則周身合一,抗力充足。陳師講到:“馬”不硬,就用不上“橋”;下盤不穩(wěn),力就沒根。功力拳主要有蹲馬樁、弓馬樁、跪馬樁、吊馬樁、盤馬樁等。
“軟步”是相對于硬馬來說的,一要適時適機地變化步法,主動調(diào)節(jié)戰(zhàn)勢,不能硬守死馬;二是指動步要迅捷,進(jìn)退要軟活自如,順暢靈利。
硬馬軟步中包含了筋肉的松緊控制和力量的變動移換等技擊要素,要想戰(zhàn)勝強勁并且游動的敵方,硬馬與軟步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則雖有一身功力也會被動挨打的。
10、交手三法
功力拳交手法主要有破力法、搶力法、反力法。
“搶力法”,也叫“搶先發(fā)力法”,指搶先出招、搶占先機、先發(fā)制人的主攻技法。其中包含踢打法、擒制法。
“破力法”,也叫“以力破力法”,指破解來招、破除危險、遲滯抵抗的防衛(wèi)技法。
“反力法”,也叫“反擊還力法”,即我們常說的防守反擊法,指先防再攻、后發(fā)制人、攻防合一的高級技法。
11、功力四拳
南少林功力拳共有入力拳、搶力拳、破力拳、反力拳四種拳法。
入力拳主練基本力法,搶力拳主練進(jìn)攻發(fā)力,破力拳主練防守技法,反力拳主練混合招勢。
12、功力三兵
功力拳中有短刀、短棍、三股叉三種器械,簡稱“功力三兵”。
三、功力拳法
功力拳法不尚花架,也不復(fù)雜,主要目的在于練力。初練時一定要慢,每一動用力后稍停幾秒,練熟了再漸次加快。但要想真正把拳法用于實戰(zhàn),單靠固定的套子還不行,還需拆開散操,使之變成技擊招勢。
(一)入力拳
入力拳主練基本力法。
1、正立馬雙垂拳
身正直立,兩腿并齊,腳尖外分;雙臂下垂,肘節(jié)伸開,雙手握拳,拳眼向前,拳面向下;準(zhǔn)備開拳(圖1)。
2、正蹲馬雙抱拳
右腳向右挪開,雙膝彎曲成正蹲馬;雙拳同時提至左右胸側(cè),拳心皆向上,拳面皆向前(圖2)。
3、正蹲馬雙沖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向正前沖出,臂高皆同肩,拳心皆向下,拳面皆向前,雙肘皆伸開(圖3)。
4、正蹲馬雙抱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收至左右胸側(cè),拳心皆向上,拳面皆向前(圖4)。
5、右蓋步右盤馬
右腳向左蓋步,成右盤馬;雙拳不動(圖5)。
6、左蓋步左盤馬
左腳向右蓋步,成左盤馬;雙拳不動(圖6)。
7、右蓋步右盤馬
右腳向左蓋步,成右盤馬;雙拳不動(圖7)。
8、左蓋步左盤馬
左腳向右蓋步,成左盤馬;雙拳不動(圖8)。
9、正蹲馬雙抱拳
右腳向右進(jìn)步,身稍左轉(zhuǎn),兩腿變成正蹲馬;雙拳不動(圖9)。
10、正蹲馬雙沖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向正前沖出,臂高皆同肩,拳心皆向下,拳面皆向前,雙肘皆伸開(圖10)。
11、左蹲馬長短橋
向左轉(zhuǎn)身,兩腿變成左蹲馬;雙橋同時左挪,雙肘彎曲,左橋在前,右橋在后,雙拳在上,前后對胸,拳心皆向里,拳面皆向上(圖11)。
注:功力拳法的橋勢中,因雙手手型及方位過于細(xì)膩,學(xué)者多請參照插圖。另據(jù)陳師講,只要橋勢做對了,手型自然合法,不必過于死板。
12、左蹲馬左沖拳
馬勢不變;左拳向前沖出,位高同胸,拳心向下,拳面向前,肘節(jié)伸開;右拳收至右胸(圖12)。
注:此勢解說中的“位高同胸”即指拳沖的高度方位。以下勢里的“位高同頭”“位高同腹”等都是這樣。主要依此作為參照,但因腹胸等位大,對準(zhǔn)其中位即可。
13、左蹲馬左擺肘
馬勢不變;左肘向前擺出,前臂向里全屈,后臂位高同肩,拳部在后;右拳不動(圖13)。
14、左蹲馬左搗肘
兩腳同時向前滑步,馬勢不變;左肘向前搗出,前臂向里全屈,后臂位高同肩,拳部在后;右拳不動(圖14)。
15、左蹲馬左搗肘
兩腳繼續(xù)向前滑步,馬勢仍然不變;左肘再次向前搗出,前臂向里全屈,后臂位高同肩,拳部在后;右拳原位不動(圖15)。
16、右蹲馬右搗肘
向右轉(zhuǎn)身,兩腿變成右蹲馬;右肘向前搗出,前臂向里全屈,后臂位高同肩,拳部在后;左拳收至左胸(圖16)。
17、右蹲馬右搗肘
兩腳同時向前滑步,馬勢不變;右肘向前搗出,前臂向里全屈,后臂位高同肩,拳部在后;左拳不動(圖17)。
18、右蹲馬右搗肘
兩腳繼續(xù)向前滑步,馬勢仍然不變;右肘再次向前搗出,前臂向里全屈,后臂位高同肩,拳部在后;左拳原位不動(圖18)。
19、正蹲馬左擺肘
身稍左轉(zhuǎn),兩腿變成正蹲馬;左肘向前擺出,前臂向里全屈,后臂位高同肩,拳部在后;左肘不動(圖19)。
20、正蹲馬雙抱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收至左右胸側(cè),拳心皆向上,拳面皆向前。(圖20)。
21、正蹲馬雙沖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向正前沖出,臂高皆同肩,拳心皆向下,拳面皆向前,雙肘皆伸開(圖21)。
22、正蹲馬雙抱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收至左右胸側(cè),拳心皆向上,拳面皆向前(圖22)。
23、正蹲馬雙沖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向正前沖出,臂高皆同肩,拳心皆向下,拳面皆向前,雙肘皆伸開(圖23)。
24、正蹲馬外分橋
馬勢不變;雙橋同時向左右肩外側(cè)分,肘節(jié)彎屈,前臂豎直,雙拳在上(圖24)。
25、正蹲馬雙抱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收至左右胸側(cè),拳心皆向上,拳面皆向前。(圖25)。
26、正蹲馬外分橋
馬勢不變;雙橋同時向左右腹外側(cè)分,肘節(jié)伸開,雙拳在下(圖26)。
27、正蹲馬雙抱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收至左右胸側(cè),拳心皆向上,拳面皆向前(圖27)。
28、正蹲馬交叉橋
馬勢不變;雙橋同時上提,在頭前交叉相合,左橋在前,右橋在后,雙肘稍屈,雙拳在上(圖28)。
29、正蹲馬雙抱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收至左右胸側(cè),拳心皆向上,拳面皆向前(圖29)。
30、正蹲馬交叉橋
馬勢不變;雙橋同時下落,在腹前交叉相合,左橋在后,右橋在前,雙肘稍屈,雙拳在下(圖30)。
31、正蹲馬雙抱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收至左右胸側(cè),拳心皆向上,拳面皆向前(圖31)。
32、正蹲馬外分橋
馬勢不變,雙橋右提左落。右橋向右肩外橫擺,肘節(jié)彎曲,前臂豎直,拳部在上;左橋向左腹外擺,肘節(jié)伸開,拳部在下(圖32)。
33、正蹲馬外分橋
馬勢不變,雙橋左提右落。左橋向左肩外橫擺,肘節(jié)彎曲,前臂豎直,拳部在上;右橋向右腹外擺,肘節(jié)伸開,拳部在下(圖33)。
34、左蹲馬左搗肘
向左轉(zhuǎn)身,兩腿變成左蹲馬;左肘向前搗出,前臂向里全屈,后臂位高同肩,拳部在后;右拳收至右胸(圖34)。
35、正蹲馬右擺肘
身稍右轉(zhuǎn),兩腿變成正蹲馬;右肘向前擺出,前臂向里全屈,后臂位高同肩,拳部在后;左肘不動(圖35)。
36、正蹲馬雙沖拳
馬勢不變;雙拳同時向左右沖出,臂高皆同肩,拳心皆向下,拳面皆向外,雙肘皆伸開(圖36)。
37、左蹲馬左擺橋
向左轉(zhuǎn)身,兩腿變成左蹲馬;左橋向左肩外橫擺,肘節(jié)彎曲,前臂豎直,拳部在上;右拳收至右胸(圖37)。
38、右蹲馬右擺橋
向右轉(zhuǎn)身,兩腿變成右蹲馬;右橋向右肩外橫擺,肘節(jié)彎曲,前臂豎直,拳部在上;左拳收至左胸(圖38)。
39、正蹲馬左擺橋
身稍右轉(zhuǎn),兩腿變成正蹲馬;左橋向左肩外橫擺,肘節(jié)彎曲,前臂豎直,拳部在上;右橋不動(圖39)。
40、正蹲馬外分橋
馬勢不變;雙橋同時向左右腹外側(cè)分,肘節(jié)伸開;雙拳在下,拳眼向里,拳心向下(圖40)。
41、左蹲馬長短橋
向左轉(zhuǎn)身,兩腿變成左蹲馬;雙橋同時向左提起,左橋在前,右橋在后,雙肘彎曲,雙拳在上,前后對胸,拳心皆向里,拳面皆向上(圖41)。
42、左蹲馬左擺橋
馬勢不變;左橋向左肩外橫擺,肘節(jié)彎曲,前臂豎直,拳部在上;右拳收至右胸(圖42)。
43、左弓馬右沖拳
兩腿變成左弓馬;右拳向前沖出,位高同胸,拳心向下,拳面向前,肘節(jié)伸開;左拳收至左胸(圖43)。
44、右吊樁左沖拳
右腿提起,變成右吊馬;左拳向前沖出,位高同胸,拳心向下,拳面向前,肘節(jié)伸開;右拳收至右胸(圖44)。
45、左吊馬右沖拳
右腿前落,隨即左腿提起,變成左吊馬;右拳向前沖出,位高同胸,拳心向下,拳面向前,肘節(jié)伸開;左拳收至左胸(圖45)。(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