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執(zhí)行 本刊編輯部
《數(shù)碼精品世界》一直倡導的是消費類電子產(chǎn)品給生活帶來的精品生活方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想象過沒有電的日子如何度過,為了體驗無電的感受,編輯部每個人都接受了一項不插電七小時的體驗活動,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地感受電力和電子產(chǎn)品為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與舒適。
李波 黃轍 體驗七小時無電旅游
作為消費類電子類雜志的領軍媒體,我們的工作中就是與這些帶電的東東為伍,從多個角度為讀者解析時下最潮的數(shù)碼產(chǎn)品和最時尚的數(shù)碼生活理念。說實話,在生活中,我們也無法離開這些數(shù)碼產(chǎn)品,因為它除了愉悅生活之外,還是我們的幫手。曾經(jīng)試想過和它們說BYE-BYE,但想象中離開它們的生活,可怕的讓人窒息。不過,此次在雜志社同仁們的支持與幫助下,我鼓起了勇氣,給身邊的電子設備放一段“長假”,因為手機、電腦、電子手表等數(shù)碼產(chǎn)品在我的使用下,幾乎都是全負荷工作狀態(tài)??紤]到?jīng)]有任何電能的陪伴,決定開展一次無電旅行。此行的目的地定為被喻“小九寨溝”的門頭溝區(qū)雙龍峽風景區(qū),青山綠水的依傍讓我出行之前更加信誓旦旦。
5:20AM
早上起個大早,洗漱收拾完畢,背起準備好的包,開車到公司,與其他同事匯合后,就按照既定的路線和時間,準時騎自行車出發(fā),目標北京門頭溝的雙龍峽。
6:00AM
由于不能帶帶電設備,故手表和手機都不能帶,只能按照事先從地圖上看好的規(guī)劃路線前進,平時出去玩,到?jīng)]有去過的地方,都是在車上架上GPS,設置目的地后機器自動設置路線,基本上就OK,如果遇到特殊狀況,比如GPS指示的地點不對那么查查地圖,問問路人,也能基本上搞定,但沒有GPS后,路線就得自己設定,不能用網(wǎng)絡或GPS尋找,就得去書店或圖書館翻閱大量資料,非常麻煩,苦惱之際,幸好有一朋友正好去過,所以詢問他后,路線變得相對簡單清楚,否則到了郊外,在大概的方向和范圍尋找那會是相當費勁。從萬壽路沿著阜石路出城,早上車少,空氣清新,氣溫也較涼快,吃過早餐后就是不一樣渾身充滿力量,一望無際的平路,蹬起自行車也不費勁。
11:00AM
到達門頭溝區(qū)區(qū)政府大門,并沿著109國道前進,一路上路牌提示得不錯,以前開車并不覺得,但這次騎車出來發(fā)現(xiàn)其設計還是非常人性化,指示都很清楚,提醒都很及時,基本上不用問人,比想象的要輕松很多,這個時候已大汗淋漓,衣服濕透了,背包越來越沉,都是干糧和水啊,要平時開車,開著空調(diào)或吹吹山風,非常的愜意也不至于如此辛苦,當然就不能像這樣鍛煉身體了,看來凡事有好有壞啊,幸好今天天陰,沒有大太陽,帶來的毛巾用上大派場了。
12:15AM
已在郊外,放慢行進速度,路上從北京出來休閑的車越來越多,要多注意安全,郊外的空氣的確不錯,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很久沒有這么累了,這次兩個人一塊出來是英明的決定,除了能相互照應,路上有個說話的,相互鼓鼓勁,輕松一下真是不錯,順便補充一下能量,減輕負重。相互也可以用機械膠片相機拍幾張照片留個紀念這年頭這樣做已很不容易了,是不是有點裝酷的感覺。
1:45PM
終于看到雙龍峽的牌坊了,勝利在眼前了,感覺屁股不是自己的了腿也不是自己的了,毛巾已可以擰出水來了,看來渾身非疼一周不可,哎,終于到了,不會下車了,已過了7個小時了,可以拿出手機給其他同事打電話,開車來接吧,已沒有力氣騎回去了,還是帶電的好啊!
王學剛 其實膠片更有味道
探究都市文明的起源,這些鋼筋鐵骨的巨型機械是一個起點。而今天,當都市文明已經(jīng)站在機械的肩膀上面,沿著科技的階梯一節(jié)節(jié)向上攀登時,這些曾經(jīng)的鋼鐵巨人則漸漸沉睡了。當復古與復興的旋律在城市的文化里形成回流的時候,原始的機械文明再次醒來,但四周的氛圍已經(jīng)改變,人們開始用一種另類而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它的存在,從而為自己標榜上特立獨行的標簽。在北京城的東北方向,曾經(jīng)代號為798的工廠就是這樣一片地方——機械文明的厚重沉陷于型男索女之間,偶爾的展覽則像是幾朵浮云飄過。在沒有任何電力的情況下,我將使用兩部膠片相機來記錄我眼中的798工廠。這兩部相機分別是海鷗4A 120雙反和福倫達VITORET F 135旁軸。
9:58 AM
8月8日早晨,我穿過擁擠的城市,來到了798藝術(shù)區(qū),將車停好,把手機關機,一切帶電的產(chǎn)品全都放在車子的后備箱里,背上裝有相機的背包向798藝術(shù)區(qū)東側(cè)的D-Park北京時尚設計廣場方向走去,這邊保留著非常完好的工廠概貌,甚至有一些工廠現(xiàn)在還在生產(chǎn),冒出的陣陣白煙似乎在訴說:這里的工廠不只是文化圈里的詠嘆調(diào),更有工人階級的進行曲。
在沒有任何電力的情況下,相機回歸到了原始的狀態(tài),所有的一切都需要機械調(diào)整和手動操作。在當天的拍攝中,我使用海鷗4A的時候要更多一些。來這是一款中畫幅的相機,在取景和構(gòu)圖方面顯得更加大氣,適于拍攝工業(yè)主題的照片。二來這款相機在對焦方面相對于另一款來說,要方便得多。稍顯不爽的海鷗4A使用的12。膠卷一卷只有T2張,拍攝起來有點舍不得按快門,但這樣也好,有助于養(yǎng)成珍惜快門,用心攝影的好習慣,
11:27 AM
自從進門后,一直在工廠區(qū)域“踩點”,看看哪里更適合拍照,畢竟膠片相機和數(shù)碼相機不一樣,要想好了再按快門。兩款相機的操作方式和鏡頭焦距并不相同,所以在拍攝時,我會根據(jù)景別的需求使用不同相機,眼看就到了中午,肚子咕嚕嚕地叫了起來,進餐廳吃飯是不可能的,因為餐廳里有空調(diào)、有電燈,這與我們的無電規(guī)則不符合,所以我提前準備了干糧,找一塊草地坐下來吃頓野餐的感覺也不錯。
12:04 AM
我使用的這款海鷗4A是去年從北京五棵松攝影器材城花380元淘來的,雖然已經(jīng)出廠30多年了,但成色比較新,使用它已經(jīng)拍了七八卷照片,沒發(fā)現(xiàn)有什么問題,特別是前兩個月還帶著它去了一趟西藏,拍出的片子令人比較滿意,色彩感比數(shù)碼的更有味道。此次拍攝舊工廠我特意安裝了黑白120膠卷,膠卷為上海牌100度負片。使用海鷗4A拍攝照片,是從機身上方向下觀看取景的,而從上方取景器里看到的景象是與實際圖像鏡面反向的,記得剛剛使用這個相機的時候,可適應了很長時間,那種感覺就和上初中生物課,使用顯微鏡觀察標本樣,需要向反方向移動調(diào)整。海鷗4A的畫面構(gòu)圖為方片,即常說的8×6規(guī)格。在測光和對焦方面,它也需要完全手動調(diào)節(jié),首先目測估計當前的環(huán)境光線,像當天的天氣狀況為多云,按照攝影前輩們總結(jié)的“陽光16法”則來估計,“晴天十六陰天八,多云十一日暮四”,對于多云的天氣下使用100度膠卷拍攝,就要調(diào)節(jié)為1/12秒快門和F11的光圈。對焦時通過調(diào)節(jié)機身左側(cè)的旋鈕來進行調(diào)節(jié),直到取景器里的景象清晰,就可以按下快門了。拍攝后,需要手動順時針過卷,再逆時針為快門上弦,才可以拍攝下一張照,片,但有一點需要注意,過卷后就不要再調(diào)節(jié)快門速度了,否則有可能損壞相機,這是海鷗4A特有的問題,
2:19 PM
接下來耍使用我的另外一款相機來拍拍照片了,這款相機是今年5月購買的,購買地點和海鷗4A一樣,花了550大元,這是一款135旁軸相機,使用的膠卷就是我們過去常用的那種規(guī)格。它的型號是福倫達(Voigtlander)VITORET F,產(chǎn)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但看上去似乎比海鷗4A還要新。它的鏡頭是一個F/2:8的50mm定焦頭,每次使用它拍照,我都會想起著名的新聞攝影師卡帝爾·布烈松,他就一直使用50mm定焦頭拍照,而且成為一代名師,相比來說,這款相機的操作環(huán)境更加“惡劣”,因為它不僅需要自己測光,調(diào)焦,更要命的是還要自己估計被攝物到鏡頭之間的距離,因為它的取景器里看不出是否合焦,無論怎樣調(diào)節(jié)對焦環(huán),取景器里的畫面都不會改變,拍攝時,我目測好距離,將鏡頭前的對焦環(huán)調(diào)整到相應刻度,然后同樣按照前面使用的測光法則來調(diào)節(jié)光圈和快門值,這樣就可以拍照了。
4:25 PM
7個小時的拍攝即將結(jié)束,我的兩款相機里也只剩下最后幾張膠片了,真的是越到失去的時候,越會感到珍貴,好幾把相機舉好,但終究沒“舍得”按下快門。也許這就是膠片攝影的特殊感受吧,讓人領悟到珍惜的道理。除此之外,使用膠片相機拍照,還能感覺到一種“孕育”的意義,在照片沖洗出來之前,總是能充滿期待與想象,而不是在片刻之間就將謎底破解,這也正是我喜歡膠片攝影的一個重要理由。
5:09 PM
我回到了停車場,把身上的背包取下,將相機收好,7個小時的無電體驗就此結(jié)束,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一個冷飲店喝一大杯冰鎮(zhèn)可樂,然后躲進車里把空調(diào)打開,桑拿天真的讓人太不舒服了,這時我在想,如果現(xiàn)在依舊沒有電力,我依然與冷飲,冷風無緣,這些現(xiàn)代文明的東西已經(jīng)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我們不能失去。同樣,數(shù)碼相機也是如此,在平時的采訪和拍攝時,如果像我今天這樣使用膠片相機,那么一定會錯過很多精彩的瞬間,同時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效果,電,是不可缺少的,但偶爾體驗一下無電的生活,你一定會有不同的感悟。
馬騰國 沒電力,沒宅男
這次無電體驗我的任務則是保持本色——宅在家里。牢記著體驗的第一規(guī)則,把各種數(shù)碼產(chǎn)品都關掉電源,帶電的東西咱都不碰。不過在關閉手機之前,先把它呼叫轉(zhuǎn)移到負責拍照的同事手機上,以防萬一嘛。
這次體驗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就是斷網(wǎng)?;ヂ?lián)網(wǎng)讓我們沉浸在信息的海洋之中,與人溝通,查找資料乃至在線游戲都離不開它。開始體驗的第一時間,我腦海里面響起的是《黑客帝國》里孟菲斯的臺詞:
歡迎回到現(xiàn)實世界!
2:00 PM沒電也要好好工作
不用電怎么寫稿呢?打開我的“高端”筆記本——300dpi的顯示分辨率,厚度不足1厘米,支持手寫輸入,無限續(xù)航,你說這么出色的配置,擱在筆記本電腦上得多少錢?再說了咱這能翻頁的筆記本是再生紙制造,還很環(huán)保呢。坐在電腦前,拿筆寫稿子可是多年沒有過的事情。平時習慣了用電腦,這會兒奮筆疾書最怕的就是提筆忘字,很常見的字就是想不起來怎么寫。唉,丟人地用了好幾次拼音。我決定過陣子把五筆字型再重新學習下,老祖宗留下來的方塊字可不能忘。
平時寫稿時總開著播放器,有音樂相伴工作效率會高些,可是沒電可怎么辦。家里惟一能放出音樂的,就只有平時用作小點綴的這個八音盒了。擰上發(fā)條,發(fā)出悅耳的叮叮咚咚聲,給空蕩蕩的屋子添了些生氣。好在我還是比較容易滿足的,要是愛聽交響樂就夸張了,我可雇不起那么一幫子人。
3:10 PM低強度“跋涉”
一直以來,我習慣了記資料只記關鍵詞,需要詳情就去Google一下,這會兒可不成了,想想在小區(qū)外有個書報亭,去那邊碰碰運氣吧。但是殘酷的是我家住18層!要知道,我在這邊住了3年,只在停電時爬過兩次樓梯。出門路過電梯時看著這體貼的設備,太有誘惑力了。但身為《數(shù)碼精品世界》的編輯,咱可是有職業(yè)道德的,我忍!買了幾本書回來,覺著這一下一上真讓人有些吃不消。最讓人崩潰的是,回來的時候數(shù)著樓層爬行的我竟然多上了兩層。都怪可惡的開發(fā)商,為了討吉利在排樓層時把帶4的給跳過了,讓我忍不住想高呼“堅決打到封建迷信”!
沒電果然不方便啊,只為了查幾個數(shù)據(jù),且不說受了累,光是在路上就花費了10多分鐘時間,在書攤上翻找又是10多分鐘,最后還沒能都找齊。要是用電腦的話,一兩分鐘就能完事兒。
3:40 PM休息,休息一會兒
又趴桌上寫了幾百字,覺著手指頭都酸了,看來得歇一會兒??照{(diào)不讓用,這大熱天的太容易犯困了,“攝影師小朋友,歇著吧,過會兒叫我哦”,這位人肉鬧鐘自然是不用電的,不錯不錯。睡覺果然是消磨時間的最佳途徑,打個盹就給浪費了將近1小時。
4:30PM讀書,讀書
不愧是桑拿天,一覺醒來滿身是汗,幸虧只是要求斷電沒讓停水,雖然沒有空調(diào)用,沖個涼后一樣能神清氣爽。接下來干什么呢?算算時間,我已經(jīng)很久沒有買過書了,多數(shù)書都是下載來用手機或直接在電腦上看的,平時頂多在上地鐵前買份報紙。從書堆里面找了一下,竟然發(fā)現(xiàn)有好多本根本就沒有翻過。
趁著這會兒有空,正好看看頗有些“塵封”感覺的書吧。以往在電腦或手機上看書,習慣用瀏覽的方式,一目十行就過去了。抱著實體書看,節(jié)奏確實稍微慢些,但是也更容易停下來思考,發(fā)現(xiàn)字里行間潛藏的深意。不過實體書也有缺點,比如厚重的身材。又比如有時候忘記了人物是何時出場,翻回去查找有些麻煩,要是電子版的直接搜索一下就OK。不過在書頁邊角處寫個批注倒是挺方便。但要整理這些批注就費事兒了。既然這會兒不能用電子產(chǎn)品。使用方便的Kindle當然也只能當擺設,和書本擺在一起比比大小吧。
6:35 PM娛樂無主題
看書看累了,得讓眼睛休息一下。玩兒什么呢?細細想來,我的生活方式確實不夠健康,不愛運動,不愛旅游,休閑娛樂基本靠聽音樂、看電影、玩游戲、看小說和上網(wǎng),這都得靠手機、電腦、電視、PSP、PS3游戲機來完成,哪樣都離不開電。到處也沒找到什么可用來消遣的東西,好在還有個以前做的模型,拆開來再裝上,看看自己的動手能力有沒有衰退。還不錯,半個小時就完成了組裝過程,達標。
隨后在儲物柜的角落,我找到個魔方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正應了現(xiàn)在流行的句型——“我玩的不是魔方,是寂寞”。沒有了電子產(chǎn)品作伴,枯坐一室還真是無趣,連我這宅慣了的人都想出門走走。說起來,要是沒有這些數(shù)碼產(chǎn)品,這世界上恐怕就不會有宅男這個群體了吧。
7:30 PM發(fā)呆進行時
果然一過立秋白晝就變短,太陽一落這光線環(huán)境下看書可不成。無所事事的我坐著發(fā)呆。腦子里面過濾一下最近的新產(chǎn)品、新事件,正好想想下月的選題。以往想起什么題材來。都是在手機里面做備忘,現(xiàn)在只好湊合一下寫在本本上。您還別說,這樣真挺順手的。看來依賴慣了數(shù)碼產(chǎn)品,對于很多常規(guī)手段的好處反而都忘記了。
8:20PM 正宗燭光晚餐
這會兒屋子里面已經(jīng)很黑了,餓著肚子的我才發(fā)現(xiàn),自己選擇的無電體驗時段有點兒吃虧——作為多年的獨身分子,做飯倒不是什么困難事兒,但我的主打廚具電飯煲、電火鍋和微波爐可都離不開電,尤其是常備食品方便米飯得微波爐才能搞定,這次屬于受限產(chǎn)品。好在咱也很擅長做“主食”一或者準確地說是“煮食”,比如方便面、速凍餃子、餛飩之類。為了防止把面條吃到鼻子里,我找出一堆蠟燭點上。雖然飯食很是簡陋,但蠟燭營造的氣氛還是很溫馨的。嗯,要是對面能有個氣質(zhì)恬靜的MM坐著就更完美了。
吃飽以后,體驗時間恰恰完結(jié),我立馬打開手機查看下有沒有短信,接著就直奔電腦——看來我真有點“網(wǎng)癮”的癥狀啊。
李曉 無電采訪
電力消失七個小時是什么樣子的?尤其是對于我們這個東跑西顛需要到處采訪的記者行當來說,更是一個讓人感到無法忍受的事情,因為汽車盡管是燒油的,但也是需要電力驅(qū)動,所以外出采訪只能靠自己的兩條腿了一走路或者騎自行車。為了盡早迎接沒有電力的七個小時,我們特意在還有電的時候安排好了當天的工作,最重要的是,為了在沒有電的情況下能夠正常與外界保持聯(lián)系,我們提前與當天需要采訪的對象——一個國家電網(wǎng)的工作人員定下了采訪的時間和地點,一次具有巨大反差而顯得特別有意義的采訪活動馬上就要開始了!
10:30 AM準備
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后,與電力正式告別!沒有電真的很痛苦嗎?從來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從現(xiàn)在開始,電腦、手機、手表,統(tǒng)統(tǒng)跟我說再見吧,讓我的隨身私人攝影師代為保管!電力消失的七小時,從現(xiàn)在開始!
12:00 PM出發(fā)
本來打算吃完午飯借輛自行車趕去采訪地點的,如果騎車估計15分鐘也就能夠到達采訪地點,可是誰知在這個汽車橫行的時代在公司里借一輛自行車是如此的困難!當我跟一個同事提出借一輛自行車的要求時,對方竟然遞給我一把汽車鑰匙:“今天天氣不好,我沒騎車,開車來的,你會開手擋車吧?”徹底暈倒!沒辦法,只好比計劃提前一個小時出發(fā),耍開雙腿,就當飯后鍛煉了吧。
12:30 PM補充能量
好久沒有走這么遠的路了,幸虧隨身帶著能夠補充能量的運動飲料,否則真的不知道如何應對接下來不知道還要走多久的路途了。
12:55PM迷路
走著走著開始轉(zhuǎn)向了,對方所在的國家電網(wǎng)是在一個小區(qū)內(nèi),雖然提前已經(jīng)在地圖上預習了很多次路線,但是平時依賴慣GPS的我已經(jīng)對一棟棟看起來都差不多的樓宇陣陣發(fā)暈——如果這會可以打個電話問問路線該多好啊。
由于不能攜帶任何跟電有關的東西,所以我賴以計時的手表也被同事收走了,不知道是否還能趕得上與人家約好的時間。沒辦法,只好硬著頭皮裝作買報紙的樣子問了問街頭報刊亭里的銷售人員一糟糕,時間已經(jīng)過了!
1:25 PM見面
終于,我們終于在開洋橋附近的一個偏僻小區(qū)最深處找到了我們約好的地點,萬歲!
終于與約好的國家電網(wǎng)豐臺電力公司電力搶修組的周偉周師傅碰上頭了,由于彼此已經(jīng)很熟了,所以對方見面第一句話就是:“給你打了三個電話,你怎么都不接啊?還以為你給忘了呢?!痹谖业囊辉俳忉屜轮軒煾蹈硬唤饬耍骸澳泱w驗沒電的感覺找我來干嘛?我可是專門負責解決沒電的問題的?!?/p>
2:30 PM采訪
趁著周師傅上班前的短暫時刻,我們從完全無電的原始社會到100年后的全電力時代聊了個通通透透。周師傅不愧是在電力行業(yè)工作了多年的老師傅,條條框框把我們說得只有點頭的份,還是專業(yè)人士最專業(yè)啊。由于平時用慣了電腦做記錄,這次的無電采訪只好撿起好久未用的筆記本和圓珠筆,書法水平是大大退步啊,不過為了充分體驗無電帶來的不便,我們也只有忍了。
3:30 PM采訪
到了上班時間的周師傅換上了工作服,坐進了國家電網(wǎng)電力搶修車的駕駛艙,開始了為期三天三夜的電力搶修預備狀態(tài)。
5:30 PM回單位
拖著疲憊的腳步,終于走回了單位。七個小時的無電體驗結(jié)束了我終于可以用電腦記錄下以上的文字。
無電感語
世間的事物,只有失去后你才會發(fā)現(xiàn)它的重要。我們的衣食住行、工作或娛樂,離開了電,頓時覺著手足無措,讓我在這次無電體驗中遇到了諸多不便不過整個過程中也發(fā)現(xiàn)了許多好處。面對各種數(shù)碼產(chǎn)品,人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慢慢建立了依賴,時間久了,連思考的方式都發(fā)生了改變,真不知道是在使用它還是被它使用著。君子不役于物,誠哉斯言。就拿互聯(lián)網(wǎng)來說,工作時用它,閑暇時依然不停地看、看、看,感覺像個信息垃圾桶。無電體驗讓人得以暫時跳出窠臼,重新審視我們的生活方式。沒有了手機、網(wǎng)絡的干擾感覺生活的節(jié)奏都放慢了,總算能抽出時間歸納和思考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荀子他老人家還說了,“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且不說身為數(shù)碼產(chǎn)品領域的編輯,平時玩的都是與電有關的東西,要是電力真的消失了我這行鐵定是沒的干了。作為萬物之靈長,對于這些數(shù)碼產(chǎn)品應該善加利用而不是全面依賴。各位宅男宅女,請試著用肉眼而不是鏡頭去觀察世界,用話語而不是聊天軟件和真正的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