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理由
在中國革命最艱難的時期,一名美國醫(yī)學博士,懷著治病救人的善念來到中國。他原本打算在中國停留一年,最終卻永遠地留在了這里。他參加了中國共產(chǎn)黨,娶了一位中國妻子。還是第一位取得中國國籍的外國人士。他就是新中國衛(wèi)生保健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在消滅皮膚病、防治麻風病方面作出了杰出貢獻的馬海德。
1939年冬季的一天,延安。正在魯迅藝術學校學習的周蘇菲匆匆敲開一個窯洞的門。那時候,身為電影演員的她剛從上海來到延安不久,因為長途跋涉的勞累和水土不服,她患上了鼻炎。
開門的是一位身穿灰色八路軍軍裝,胡子拉碴的年輕人。他看上去像一位粗糲的西北漢子,只是高高的鼻梁和深深的眼窩顯得與眾不同。他就是馬海德。一位美國籍黎巴嫩人。1933年,他來到中國。因為路易·艾黎和宋慶齡的介紹,他和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一起奔赴陜北。
就在開門的那一刻,他被眼前的周蘇菲深深吸引。后來,馬海德每次去魯藝巡診都會去看她,每周六晚上的舞會,他也總是請她跳舞。慢慢地,隨著了解的加深,他們的心靠得越來越近。
1939年大年初一,在黎明時的河邊,馬海德向蘇菲求婚了。
出身平民家庭的馬海德深知貧苦人的艱辛。他從小就立志為窮人治病。在陜北的時候,他是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的保健醫(yī)生,不過,很多士兵和當?shù)乩相l(xiāng)也都接受過他的治療和幫助。建國后,馬海德成為衛(wèi)生部顧問,隨后參加了全國消滅皮膚病、性病和麻風病的工作,每年都到內蒙、甘肅、青海等農(nóng)牧區(qū)為群眾治病。
那時候,周蘇菲活躍于銀幕之上,常常去外地拍攝電影。而他們唯一的兒子周幼馬則被送到寄宿制的學校。一家人一周只聚一次。
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周幼馬說:戰(zhàn)爭的陰影太大了。 在他三歲的時候,胡宗南攻打延安,他跟著大人撤退。當時,他的媽媽牽頭騾子馱著兩個藤條筐,一邊放他,一邊放楊尚昆的兒子。后來解放太原時,需要大量工作人員去宣傳革命、鼓舞士氣,周蘇菲接到命令前往。要走的那一天,她特意叫警衛(wèi)員帶兒子到別的地方玩,不讓他看見自己走??墒?,就在她坐上吉普車的一刻,他卻突然看到了,跟在車后哭著追了很遠。
解放后,生活終于安頓下來,馬海德和妻子在忙碌自己的事業(yè)時,也不忘對兒子的教育。習慣美國式教育的父親總是循循善誘地引導兒子獨立自主;而周蘇菲則是一個傳統(tǒng)的中國母親,對兒子的學習,都嚴格要求。
然而,周幼馬更多地繼承了母親的文藝才華。他很喜歡攝影,而不喜歡學習。在他猶豫于繼承衣缽和攝影之間,父親支持了他的理想,讓他到北京電影學院學習攝影。果然周幼馬表現(xiàn)出很高的天分,還成為宋慶齡最信任的攝影師。
十年動亂時期,馬海德和周蘇菲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但是,無論批斗他們的人如何逼問,他們都不說一句違心的話,不牽連朋友。周幼馬那時候很不理解父母的做法,但現(xiàn)在回憶起來,他覺得父親和母親是那樣坦蕩而堅強的人。
1978年,在闊別故鄉(xiāng)45年之后,馬海德第一次回到了美國。他告訴親人和朋友自己在中國的一切。在他的影響下,他在美國的家族都充滿了東方式的親情。
1988年,馬海德去世,按照他的遺愿,他的骨灰三分之一葬在北京,三分之一撒在延河,另外三分之一安葬在家族墓地。他的妻子周蘇菲現(xiàn)在已經(jīng)90歲高齡,但她仍在打理“馬海德基金會”的事情,繼續(xù)中國的麻風病研究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