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理由
作為兩次參加北京申辦奧運會,兩次擔(dān)任申奧投票的中方陳述人,在暮年付出巨大身心勞動的何振梁,無疑是促成北京申奧成功的標志性人物,同時也是新中國體育走向世界的見證人。
原《人民日報》記者、比何振梁年長兩歲的梁麗娟,以中國女性特有的賢惠與堅強。
與丈夫相濡以沫半個世紀,共同攜手成就了一番偉大的奧運事業(yè)。
何振梁是這樣描述與妻子的結(jié)合的:“這輩子我作了兩個正確選擇:一是入黨;一就是與麗娟結(jié)婚。”
畢業(yè)于上海滬江大學(xué)的梁麗娟,當(dāng)時和何振梁同在團中央國際聯(lián)絡(luò)部工作。她當(dāng)秘書,他當(dāng)翻譯;她是團支部書記,他是團支部委員?;貞洰?dāng)年,梁麗娟不禁笑出了聲:“我們正在辦公室談工作,他突然冒出一句話,就是那個意思,哎呀,我整個傻了?!?/p>
在梁麗娟所作的《何振梁與奧林匹克》一書中,有一段對他們夫妻生活的記述;我們畢生美滿的愛情生活就是這樣有趣地開始的……星期天,依舊是一起到勞動人民文化宮的圖書閱覽室泡一天,或是一起騎自行車沿長安街往西面新北京方向騎到再也騎不動的遠處,休息以后再一起騎回來?;楹蠛荛L一段時間,我們家沒有油鹽醬醋,寧愿吃烙餅、烤白薯過周末。我們的物質(zhì)生活很簡樸,結(jié)婚時用兩人的錢買了一輛二手自行車,一直騎到“四人幫”倒臺才淘汰。但是我們的精神生活非常豐富,我們總有那么多歡笑,那么多要共同學(xué)的、做的事,我們總是高興地忙個不停,永遠沒有閑得無聊的日子。誰都確信自己在另一個人的心中,永遠占有最好的位置。
梁麗娟說,從我上世紀50年代中期調(diào)到國家體委國際司工作以后,經(jīng)常出差,我們總是聚少離多,更需要彼此間的默契;我們之間許多想法一致;我們之間充滿對彼此絕對的信任和支持。
與梁麗娟對何振梁的默默支持相比。不為人知的是,早年間,還是人民日報記者的梁麗娟被派去英國工作。梁征求丈夫的意見,他也是非常支持。那幾年里,何振梁身兼兩職,把家管得井井有條。
梁麗娟于1986年離休,之后她就將自己的余生,與何振梁從事的申奧工作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在首次申辦期間的3年內(nèi),由于經(jīng)常在國外,各種意想不到的事件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他們每次出門前都要給兩個孩子留下封遺書,讓孩子在他們?nèi)f一回不來時再拆開……
在國外,何振梁忙著和奧委會成員們舉行會議,梁麗娟則總是盡可能地同委員夫人們打成一片。她與她們議論家庭、談如何教育孩子,在拉家常中增進了解:在國內(nèi)時,何振梁向邀請來的委員們談工作介紹情況,梁麗娟則陪著夫人們參觀名勝古跡,她殷勤地親自給他們拍照留影,然后把相片寄過去。
從1992年起到上次申辦結(jié)束,梁麗娟一口氣在《新體育》雜志上連續(xù)撰寫了《艱難的申辦歷程》等系列文章。這期間,梁麗娟有好幾個月每天只睡幾個小時,趕時間翻譯了《薩馬蘭奇與奧林匹克》,趁他來參加上海第一屆東亞運動會時出版。首發(fā)式上,老薩高興地伸開雙臂,將何振梁和梁麗娟夫婦攬在懷里。
2001年7月13日,當(dāng)北京申奧獲得成功、一輩子為之奮斗的愿望終于實現(xiàn)的那一瞬間,他們兩人都不禁激動得淚流滿面。說到這里,何振梁和梁麗娟的臉上再次很有默契地同時漾起了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