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公開課活動中,常常會聽到學生滔滔不絕的精彩發(fā)言,欣賞到教師演員般聲情并茂的“表演”,一切近乎完美,幾乎無可挑剔。這是隨堂課少見的一種景象。然而,我不禁產生了一定的疑問:這是否是真正的“好課”?是否是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中能得到多大的發(fā)展?我堅持認為:公開課常常是最“完美”的,卻又缺乏生成的、意外的精彩;公開課創(chuàng)設的是一種完美和諧的教學情境,但學生并不一定能獲得最和諧、最全面的發(fā)展;公開課上,學生的主體性常常旁落,學生成了配合教師表演的配角……課堂應回歸“自然”。
一、淡化“彩排”
和諧教育是從創(chuàng)設和諧的情境入手,協(xié)調各種教育力量,使學生達到全面和諧發(fā)展目標的教育思想。在當前倡導和諧教育的形勢下,教師努力地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情境,用輕松、活躍、和諧、民主的環(huán)境氛圍去感染學生,尊重并關注學生的差異,用發(fā)展和期待的眼光動態(tài)地看待學生,讓學生學得輕松、愉悅。備課是實施課堂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可以通過借試班的方式來了解、熟悉整節(jié)課的設計過程,作出相關的調整,以求作出最佳的設計;它要求教師課前深入細致地去了解學生,去備學生,但并不是讓學生去備;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前搜集相關的資料,但不是讓學生提前演練課堂上的答案……其實,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完美,往往就會缺乏“真”,對于學生來說,這是最大的缺陷,他們失去的將是最寶貴的訓練機會。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十二冊練習四中的整理句子,學生對“頓時,鍋里便噼里啪啦響個不停?!边@句話存有疑義。有的說應放在向鍋里倒油一句之后,有的說應放在把雞蛋放進鍋里一句之后。于是我便引導學生開展討論甚至爭辯,他們有的說,只有在放下雞蛋后,鍋里才會有不斷的噼里啪啦的聲音,鍋里還會起一個個大泡泡;有的說,在放進油之后,就會有噼里啪啦的聲音了;有的說,放進油之后,那不是噼里啪啦的聲音,而是啪啪的爆炸聲;有的說,一般放進油之后不會有聲音,只有在鍋里有水的情況下才會有爆炸的聲音……同學們個個爭得面紅耳赤,有的同學還在極力地回想著什么。在課堂上,我沒有給他們明確的答案,而是布置給學生一個家庭作業(yè),讓他們回去之后親自動手煎一個雞蛋,看看究竟結果如何。在學生親自實踐之后,教師除了和學生交流答案外,還要教育學生,以后要留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思考生活,這樣,學生才能體會到生活的豐富多彩。可以說,學生對于煎雞蛋,有了一定的生活經(jīng)驗的儲備,但又是模糊而不完整的,從中可以看出學生平時在家家務做得少,平時的觀察還不夠細致。試想,如果課前布置學生親自動手去煎一煎雞蛋,解決這道題目的話,學生在課堂上又怎么會有如此激烈的辯論呢?思維和語言能力又怎么能得到這樣實在的發(fā)展呢?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預設得越多,生成得越少。
二、善待“意外”
課堂教學和演員表演最本質的區(qū)別在于它的互動性。教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有著鮮明個性的人,整個過程都是在交互、平等的互動中完成的。教學過程包括老師、學生、教學環(huán)境、教學內容幾個因素,都是教師提前預設好的,基本能心中有數(shù),但是也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意外”。對于這些意外,我們不能束手無策,而應該多一些靈動,由課堂生成的資源常常是最寶貴的,“意外”也可大作文章。有專家指出“課堂是涌動著的生命,生成問題的課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如我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起先,整個課堂進行得相當流暢,但臨近尾聲在“拓展體驗”環(huán)節(jié)出了個小小意外:我出示了一個對話問題——文中的人與鳥是如此地和諧共處、互相依賴,讀后,你想說些什么?思考討論之后,一生舉手發(fā)言:“我想對作者說,請放了這三只珍珠鳥吧,因為鳥兒長有翅膀,它們希望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翔,不想被人關在籠子里受束縛當玩物,這是對鳥兒生命的不尊重?!贝搜砸怀?,全堂肅靜,不是我預設的結果,怎么辦?我一愣之后馬上加以肯定、引導:“這想法很好,很獨特、很深刻,從‘尊重生命’的高度審視了籠中養(yǎng)鳥這個問題。那好,下面我們大家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痹谟懻撝?,學生各抒己見,各執(zhí)一詞,不斷撞碰出思維的火花,不斷加深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認識與體驗。這里便是一種多元對話中的有效生成,這種生成的平等對話使教學相長。
三、把握“生成”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fā)和利用?!边@種資源何在?大量的研究和事實已經(jīng)證明:每個學生先天擁有的遺傳基因和潛能是大體相似的,關鍵是要在后天為他們提供一個優(yōu)化的、與他們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適應的條件與環(huán)境,讓一顆顆充滿了生機與活力的“種子”,盡情地萌發(fā)、舒展、長大……從語文教學的角度看,這里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主要是指那些與兒童的大腦、神經(jīng)、生理發(fā)展具有相似性的、令他們樂此不疲、健康向上的信息和可供他們歷練的平臺。這一資源既潛藏于課堂,又潛藏在課外;既潛藏于學校,又潛藏在家庭、社會與大自然中;既來源于我們對相對靜止的“文本”的挖掘,又來自我們對師生與生生之間對話、合作、交流過程中迸發(fā)出來的有價值信息的察覺與把握。從某種意思上說,來自于大自然的造化和師生互動中碰撞出來的轉瞬即逝的“火花”,更具靈性和生命力。
課堂也與其它事物一樣,不排除突發(fā)因素,課堂上有時發(fā)生的一些偶發(fā)事件,有的與語文教學相關,是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思想旁逸。比如:于漪老師在教學《木蘭詩》時,一生突發(fā)議論:這詩不真實,因為古代婦女都纏足,木蘭是個“纏足女”,怎么可能在軍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呢?對這問題,于漪老師坦誠相告:自己也沒有預想過,也真不知道答案,于是她提議全班同學和自己一起課后去查找有關古代婦女纏足的歷史和知識,以佐證詩歌的真實性。這種處理,無疑是一種高度的課堂機智的體現(xiàn),它既有效捕捉了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又讓學生感受到了一代名師“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人格魅力。也有的偶發(fā)事件可能與課堂教學內容不相關,比如一只蝴蝶或蜜蜂飛進教室,頓時教室里大亂,這時就需要老師用敏感而富有實踐智慧的頭腦,及時作出反映和處理,變偶發(fā)事件為教育良機,促成教學的精彩生成。
四、追求“和諧”
和諧教育,不僅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和諧,也是每個學生情感、意志、性格形成過程的和諧。優(yōu)化教學過程,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環(huán)節(jié)。教師需要用和諧的方法去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和諧發(fā)展的人。
當學生提出了新穎的、別具一格的觀點之后,老師要適時肯定、表揚和鼓勵;出現(xiàn)了各種小錯誤后,教師不要斥責,更不能置之不理,視而不見,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幫助、教育學生;應引導學生以積極的、主動探究的心態(tài)去學習、去發(fā)現(xiàn),鼓勵他們暢所欲言。課堂上重新生成、不斷組織的過程,是人性不斷張揚、發(fā)展、提升的過程。沒有生命氣息的課堂教學是不具有生成性的。在學生探究時,教師不要過多干預,因為這時候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教師給他們的提示越多,問題提得越細,他們的思維就越受束縛,課堂就會越少精彩。
葉瀾教授說:“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來看待課堂教學?!痹谡n堂教學中,和諧因素是我們必須重視和挖掘的,教師作為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者,應關注課堂,關注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細節(jié),不斷生成新的課程資源。生成的課程資源,會使課堂更精彩,會使學生向著更高的和諧目標邁進。愿課堂多一些“意外”,更愿課堂多一些“意外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