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從社會語言學、功能語言學及語言倫理學角度探討了稱謂語,指出了現(xiàn)代漢語稱謂中的缺位,并提出了解決辦法。
關鍵詞: 稱謂語稱謂缺位解決辦法
一、不同角度看稱謂
1.社會語言學
社會學家們和社會語言學家們特別關注使用語言來建立和維護社會關系(G.Brown,2000:3)。稱謂就是人們談話時與之交談的人所使用的詞。在大多數(shù)的語言中,有兩種稱謂形式:名詞和第二人稱代詞。稱呼任何人大體上至少是通過以下兩種方式之一:名字(first name)或者頭銜加上姓(title and last name)(Ralph Fasold,2000:1-2)。如對于一個叫David White的醫(yī)生,人們會稱之為David或Dr.White。
布朗和吉爾曼(Brown and Gilman)于1960年發(fā)表了“稱謂系統(tǒng)及其所顯示的人際關系”。他們的研究堪稱是經(jīng)典及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他們使用了多種的研究方法:非正式訪談、文學作品(特別是戲劇)及問卷調(diào)查結果,還調(diào)查了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的第二人稱使用情況。他們指出,代詞的使用受兩種語義的支配,即權力(power)和等同(solidarity)。諸如權力關系的權利代詞語義是非交互性的(nonreciprocal)。權力較低者對較高者稱呼V而接受T(Ralph Fasold,2000:3-4)。如權力較高者用“你”稱呼權力較低者,反之,全力較低者用“您”稱呼權力較高者,這種稱呼就是非交互性的。等同是對語言有主要影響力的一種重要社會力量(Bernald Spolsky,2000:35)。
美國的布朗(Brown)和福特(Ford)注意到有從相互的TLN的到非交互的TLN/FN再到相互的FN這樣一個自然過程。那就是說:兩個人開始會彼此用TLN稱呼,接下來年長者或地位較高者用FN稱呼對方,后來可能互相用FN稱呼(Ralph Fasold,2000:9)。如有David White和Jim Green這樣兩個醫(yī)生,兩人可能首先互稱為Dr.White和Dr.Green,接下來較年長的Dr.White稱呼對方為Jim,最后兩人分別用David和Jim互稱。
2.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人際功能
交際的主要目的是與其他人的互動,即與別人建立和維護恰當?shù)纳鐣?lián)系。我們使用語言來交換意義,從本質上來說,交際是雙向的(Thompson,1996:38)。語言具有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tài)度、動機和它對事物的、判斷和評價等功能。語言的這一功能稱作“人際功能”。韓禮德認為,人要通過社會化過程而成為“社會人”(social man)(Halliday,1978:8)。小句中的情態(tài)(modalisation)和意態(tài)(modulation)在人際溝通中表達了人們不同的看法,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人際關系的親疏(Halliday,1994/2000)。
評價是一種人際意義系統(tǒng)。我們使用評價資源協(xié)調(diào)我們的社會關系,告訴我們的聽眾或讀者我們對事物和他人的感受(Martin Rose,2003:22)。人際關系越親密,語言的正式程度較低。正式程度的體現(xiàn)形式包括語氣(mood)、情態(tài)(modality)、稱呼(vocation)和人稱代詞等(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2008:274)。
話語基調(diào)指的是交際雙方的社會角色關系及個人基調(diào)和語言活動的目的,即功能基調(diào)。個人基調(diào)可能是親密的,如夫妻之間;也可能是疏遠的,如陌生人之間(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2008:374)。哈桑提出基調(diào)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描寫:角色(agent aole),控制或權勢(control or power)和社會距離。
從以上的研究可以看出,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的理論較社會語言學更適合分析稱謂。在中國社會的稱謂系統(tǒng)中,下級稱呼上級主要用姓加頭銜或頭銜的形式,如李書記、書記,體現(xiàn)了一種權勢關系。因此,權勢關系也充分體現(xiàn)在人際交往的稱呼上。同樣,職場也存在該現(xiàn)象。談話雙方的角色、控制或權勢和社會距離可影響稱謂選擇。
3.語言倫理學
中國是禮儀之邦,孔子曾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薄胺嵌Y勿言”可以看作是言語道德準則??梢哉f,在先秦時期,就有了這樣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
在早期,Lakoff(1973)對禮貌的關注源于Grice的理論對言語交際中語用歧義(pragmatic ambiguity)解釋的無能,為此她努力將禮貌與合作原則結合起來,提出了如下的“語用能力規(guī)則”(rules of pragmatic competence),即禮貌策略,它包括兩條規(guī)則:
A.要清楚(等同Grice合作原則中的“方式準則”規(guī)則)。
B.要有禮貌。它包括三條原則:
a.別強求對方;
b.給對方留有余地;
c.讓對方感覺友好。(引自冉永平,2006:63)
人們在會話中要遵循一定的原則,在稱謂系統(tǒng)中,又何嘗不是呢?
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系統(tǒng),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語言切分,這也包括倫理角色的切分。在語言中,不同的倫理角色被賦予了不同的名稱,各種名稱之間的關系又標志著倫理角色和角色關系。各種社會倫理角色在語言坐標中都帶有一個確定的位置(陳汝東,2001:44)。呂叔湘(1954:50)指出:
按照中國舊社會的習慣,社會地位較低的對于社會地位較高的,如卑幼對尊長、仆人對主人、平民對官長、窮人對闊人,是不能用普通第一、第二指稱詞的,得用尊稱和謙稱(引自郭熙,213)。
漢語稱謂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言語,是人際關系的標志,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我國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家庭是社會組織的基本單元,有著嚴格的宗法制度,其親屬稱謂語已經(jīng)非常發(fā)達,基本上已有一個固定不變的模式,并且人們在選用稱謂語時遵從的原則非常的單一即等級原則。每個人在社會和家庭中都有嚴格的等級定位,不能隨意顛倒或變換稱謂語的使用。
二、現(xiàn)代漢語稱謂的缺位
稱謂的缺位即稱謂語缺環(huán)。陳建民在《語言社會文化新探》(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中對“缺環(huán)”定義道:“由于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更新,一些社交場合缺少一些確切、得體的稱謂,形成了社交稱謂中的缺環(huán)現(xiàn)象?!?/p>
郭熙在《中國社會語言學》(2004:219-225)中指出,中國的社會稱謂概言之有五:(1)姓名;(2)類親屬稱呼;(3)身份;(4)通用稱呼;(5)其他。社會語言學比較關心的是(2)(3)(4)三種情況。這三種稱謂中,(2)反映了親屬本位,以親屬相稱,以縮小距離;(3)反映的主要是“官本位”,遇官稱銜,以示恭敬;(4)反映了社會時尚,表現(xiàn)出說話人的追求。這些都證明了中國社會對稱謂的影響。與親屬稱謂相比,社會稱謂更表現(xiàn)出其社會特征,尤其是時代的特征。他同時出,目前社會稱謂的缺位及其因素,其中最明顯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1.與“先生”和“小姐”相關的稱謂的缺位。
2.女師傅、女教師配偶的稱謂的缺位。
3.同事或一般朋友的配偶稱謂的缺位。
4.普遍性社會稱謂的缺位。
三、解決辦法
馮廣藝在《語言和諧論》(2007:125-126)中指出,語言要適應社會,與社會形成和諧一致的關系,和諧社會的構建需要和諧的語言來支撐。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和諧社會與和諧語言的關系。語言和諧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條件之一,語言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石之一。筆者認為,現(xiàn)代漢語稱謂的缺位現(xiàn)象就是一種不和諧的音符。因此有必要解決漢語稱謂的缺位問題,以早日促進語言與社會的和諧。
郭熙(2004:225)指出,現(xiàn)代漢語稱謂的缺位問題可能還要繼續(xù)一段時間。親屬稱謂的缺位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逐漸淡化,在不久的將來將不成為一個問題,但社會稱謂的問題將必然存在。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應當引起我們的重視。和“國際性的社會稱謂”接軌可以看作一條路子,但恐怕不能不考慮中國的國情,不能不考慮漢語的實際。但制定社會稱謂的規(guī)范并不意味著強制推行某種社會稱謂,我們必須考慮某一社會稱謂的基礎。
參考文獻:
[1]Geoff Thompson.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6/2000.
[2]Ralph Fasold.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Gillian Brown,George Yule.Discourse Analysi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4]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李戰(zhàn)子.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修訂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5]陳汝東.語言倫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冉永平編著.語用學:現(xiàn)象與分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7]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增訂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8]馮廣藝.語言和諧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