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隱喻研究近年來成為語言研究領域的一個熱門話題, 國內(nèi)對隱喻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才剛剛開始。本文對研究狀況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同時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值得以后研究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對隱喻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的發(fā)展前景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 隱喻理論第二語言習得教學研究
1.引言
萊可夫和約翰遜Lakoff 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出版,標志著認知隱喻學的框架基本形成。他們對隱喻從認知的角度進行了詮釋:隱喻的本質是以另一件事和經(jīng)驗來理解和經(jīng)歷一件事或經(jīng)驗。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的觀點,人們認識世界最初是從認知基本范疇事物開始的。隨著人類思維的發(fā)展,人類不滿足于對基本范疇事物的認知和表達,將未知的概念和已知的事物相聯(lián)系。隱喻本質上是一種認知現(xiàn)象,它是人類將某一領域的經(jīng)驗用來認知、理解另一類領域的經(jīng)驗的一種認知活動。這種新的視角和研究方法很快吸引了社會人文科學乃至自然科學(如醫(yī)學和物理學)等各學科專家學者們的興趣,從而在全球學術界掀起了一股“隱喻熱”。
英語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其隱喻的廣泛出現(xiàn)是不爭的事實,由于漢英兩種語言在詞匯、語法、文字和文字負載等方面的差異,隱喻是中國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把握且較難把握的。如何把隱喻理論的研究應用于實踐,培養(yǎng)學生駕馭隱喻的能力,養(yǎng)成接受技能,開拓生成技能,無疑是我國外語教學中值得研究的問題。因此,我們有必要對中國隱喻認知的二語習得的應用語言學研究進行概要的回顧與總結,并對其前景進行展望。
2.國內(nèi)發(fā)展現(xiàn)狀
由于歷史原因,國內(nèi)對認知隱喻學的研究比國外晚10多年,因此,應用語言學研究也起步較晚,尚處于萌芽階段。1999年,英國學者卡梅倫和洛(CameronLow)合編出版論文集Researching and Applying Metaphor(《隱喻的研究和應用》),標志著隱喻研究已經(jīng)步入應用性研究階段。
2002年首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召開,發(fā)表了幾篇相關的文章:“隱喻的應用語言學研究”(龐繼賢、丁展平,2002)主要闡釋卡梅倫的觀點;“隱喻研究的基本現(xiàn)狀、焦點及趨勢”(林光武,2002)和“隱喻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研究課題”(束定芳、湯本慶,2002)分別勾勒了隱喻研究的重點和未來的發(fā)展;林光武(2002)認為隱喻的應用語言學研究已成為隱喻研究的七大主題之一,英語教師可以用來解釋隱喻過程與抽象思維。此外,隱喻與識字的關系、隱喻與詞匯教學、隱喻與青少年的語言學習、隱喻學習與外語教學等都是研究的主題。
3.隱喻作為語言形式在二語習得中功能和價值
隱喻作為語言形式在二語習得中功能和價值已經(jīng)引起了專家和學者的足夠重視。隱喻理論對語言教學有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和應用價值。語言教師可以利用隱喻理論來解釋語言意義的變化發(fā)展過程,解釋詞匯意義之間的相互關系;同時,還可以利用概念隱喻理論來解釋語言中各種不同形式的隱喻之間的系統(tǒng)性和相互關系(束定芳、湯本慶,2002)。
心理語言學和認知語言學的發(fā)展都充分證實了學習是一種認知活動(桂詩春,1991)。人的認知能力影響到對隱喻的創(chuàng)造使用。反之,隱喻的創(chuàng)造使用對人的認知能力也有積極作用。英語學習的過程是一個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習者要通過已知的語言知識來認識和掌握未知的語言知識,這和隱喻認知機制基本上是一致的。英語隱喻使用頻繁,在語言交際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駕馭隱喻的能力對于任何一個英語學習者來說都是一項不可或缺的語言微技能(microskill)。
Littlemore(2001)發(fā)現(xiàn),隱喻往往是外國學生聽課的一大障礙,因為他們?nèi)狈皶r準確地理解老師所使用的隱喻的能力。隱喻是保持語言銜接性的重要手段,因為為了達到交際目的,不論是口頭語言還是書面語言都必須包含一些同類型的概念隱喻,以保持詞匯的銜接。
文秋芳(2001)對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口語能力所作的調查顯示,“僅僅追求語言的準確性和流利性而不顧多樣性,學生的二語能力在低水平上徘徊,沒有明顯的進步”。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隱喻知識和能力的缺乏也是其中之一。
蔡龍權(2005)從隱喻的普遍性、功能性兩方面說明了學習隱喻性表達的迫切性,英語中的隱喻,其中包括提喻、轉喻、擬人、夸張、委婉語、反語,以及習語中的隱喻屢見不鮮,隱喻具有以下功能:可以證明生活中的各種事情至少在我們可以理解的范圍內(nèi)是相連的、有系統(tǒng)的;可以擴展思維;通過戲劇化的喻體使人非注意喻體不可;回避和否認對喻體的責任;允許說話者討論充滿感情話題。即此認為應該把學習隱喻性表達設立為我們外語教學的目標。學者嚴正清(2001)也從隱喻機制所具有的互動屬性和文化屬性表明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對于外語教學來說應該是至關重要的。
4.隱喻研究理論在二語習得研究中的應用和方法
國內(nèi)的相關學者教師把隱喻研究理論引入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對隱喻的理解,并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隱喻的能力。
4.1隱喻與文化教學
基于認知語言學理論,常規(guī)隱喻是一個民族語言文化的體現(xiàn),是語言中與文化聯(lián)系最緊密的部分,而且最能反映各個民族思維的相似性與差異。從英語和漢語的情況看,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在隱喻的使用上存在較大差異。所有的隱喻在二話習得研究中的應用研究都已經(jīng)注意到文化教學對于理解創(chuàng)造隱喻的重要性。王守元、劉振前(2003)提出,通過隱喻進行文化教學,傳授文化知識,是外語教育中文化教學的一個可行途徑。他們提出的關于文化教學的設想值得借鑒。
第一,對英漢兩種語言的概念隱喻進行大規(guī)模的系統(tǒng)對比研究(已有人對英漢方位隱喻進行對比研究),并進行篩選、分類,編寫出隱喻手冊之類的參考書,供廣大教師和英語學習者參考使用。
第二,根據(jù)(Iado,1957)關于顯著差異處是外語學習盲點的觀點,將英漢語有顯著差異的隱喻選擇出來作為教學重點,揭示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
第三,教學應區(qū)分學習對象,做到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相同到差異,循序漸進。
第四,教師幫助學生掌握隱喻的分析方法,自覺地通過表面的語言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和整理深層的文化內(nèi)容,培養(yǎng)其獨立思考、學習的能力。教學中教師還應注重學生批評思維的培養(yǎng),通過英漢兩種語言中隱喻的對比研究,學會正確對待異族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差異與相似之處。
第五,把隱喻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結合起來,除了作必要的語言分析以外,還要將隱喻置于語境中進行教學。途徑有兩種:一是選擇一些某種隱喻比較集中的語篇作為教學材料;二是與外國專家合作,請其撰寫包含所要教授的隱喻的文本。兩者各有利弊:前者比較真實自然,但是找到隱喻如此集中的文本非常困難;后者可以解決前者的問題,但是文本很可能有斧鑿痕跡,不自然。將隱喻置于具體的語境中進行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形象地學習文化知識,而且可以幫助學生有效地掌握語言的實際用法。
4.2隱喻與詞匯教學
詞匯教學在整個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已經(jīng)確立,甚至有人提出廣義的詞匯教學就是整個英語教學。由于隱喻在語言的普遍存在,是交際中習以為常的工具,因此,被視為二語習得的基礎性目標,同時也被視為語言流暢或得體的目標。董宏樂等(2003)提出,幫助學生明確認識話語中隱喻現(xiàn)象是實現(xiàn)外語教學中概念流利的一種重要方法,而詞匯教學正是實現(xiàn)外語教學中概念流利的一個重要途徑。皮特敏(2007)將隱喻視為二語習得的高級性目標,具體提出了詞匯教學中需要教師關注的問題:讓學習者熟悉英語的隱喻思維和習慣搭配;讓學習者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讓學習者知道如何結合認知話境來理解隱喻。
在詞匯教學中,概念隱喻理論是較多被應用的理論。概念隱喻是指用隱喻形式來表達的概念。概念隱喻是反映客觀事物,尤其是反映一些抽象事物的關鍵特征和本質屬性的思維機制。概念隱喻是從日常表達式中歸納出來的,具有典型性,概念隱喻或明或暗地指導人們的概念形式、問題解決和語言表達。概念隱喻有三種分支形式——結構性概念隱喻、方位性概念隱喻和實體性概念隱喻。沈育剛(2002)將概念隱喻為部分理據(jù),以實證方式探討提高學生的隱喻意識對英語短語動詞習得的作用。
4.3隱喻和閱讀與寫作教學
根據(jù)對全國非英語專業(yè)四六級及研究生入學英語考試的成績反饋分析,中等水平的閱讀理解已經(jīng)成為影響大部分學生英語成績的關鍵(董宏樂、楊曉英,2003)。語篇中的隱喻和隱喻特征應該在閱讀教學中得到重視。
在教學中,在認知語境下對隱喻的正確理解能夠幫助學習者有效地達到閱讀的目的。曾慶敏(2005)指出,隱喻可以激起我們對某一事物,特別是在與抽象事物或新事物的一系列相關知識點和結構的聯(lián)想,而支撐這種知識點和結構的平臺就是意象圖式。
Johnson(1987)認為,意象圖式是一種動態(tài)的范式,它既不是固定不變的,也不是有著特定內(nèi)容的。這種高度靈活性使得我們在很多不同的語境下運用同樣的意象圖式來進行思維和推理。正是由于意象圖式的存在,人們才能從一個認知域向另一個認知域進行隱喻映射,隱喻意義就是通過意象圖式的映射而產(chǎn)生的。
董宏樂、楊曉英(2003)也強調閱讀教學時不能僅僅把注意力放在語篇中所謂的語言點中,應通過表象來認識西方民族的世界觀。語言學習中元語言能力對于語篇理解具有重要作用。元語言能力是指對于語言理性認識的能力,它和人類的認知能力發(fā)展緊密相關的。
在具體的閱讀教學中,科技語篇歷來都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萍颊Z篇語旨的特殊性、語場的正式性和語氣的單一性,使得隱喻成為其主要問題特征??茖W家常常不得不借助隱喻表述抽象且深奧難懂的概念。語法隱喻也是科技語篇的主要特征,其中名詞化是其典型的特點(曾慶敏,2005)。在語篇中概念語法隱喻是我國學生閱讀理解的絆腳石。針對此,董宏樂、楊曉英(2003)提出了具體的教學建議,并提倡接受與產(chǎn)出并舉,閱讀指導寫作,鼓勵學生使用概念語法隱喻,逐漸養(yǎng)成用目的語思維的習慣(董宏樂,2002)。
5.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考慮到我國隱喻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筆者認為在今后的五到十年里,應加強對隱喻理論與實踐的研究。
(1)受“隱喻熱”的影響,我國的二語習得研究受到研究界語言隱喻性擴大化的影響在教學大綱、教學方法和教學內(nèi)容中增加或者體現(xiàn)隱喻能力的培養(yǎng)無疑是外語教學的一大進步,但是不論這種能力有多么重要,都不可以置于交際能力之上。交際能力涵蓋著一種語言的語音、詞匯、語法、語用和語義表達等方面,而語言的這些方面顯然并非都是隱喻性的(如語音)(姜亞軍、張輝,2003)。任何理論都不是解決二語教學問題的唯一良藥,教學中適時地引入隱喻理論應該是我們謹記的。
(2)研究中大多提出理論設想而非附諸于實證研究中,也存在著質化研究多于量化研究,目前的研究都是靜態(tài)共時研究上。
(3)不考慮國內(nèi)二語學習的特點和現(xiàn)狀,機械地照搬已有的國外研究成果。
6.未來值得研究的問題
語言研究領域中的隱喻研究雖然在近年來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但仍有許多方面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還有許多問題尚未找到滿意的答案。例如:
(1)我國目前的大部分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大班制的狀況,如何將隱喻與教學法相結合是值得注意的問題。
(2)如何將隱喻能力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特別是Littlemore(2001)所說的隱喻能力的四個方面按比例納入語言測試還有待學者們進一步研究。
(3)在二語習得框架中研究隱喻對于隱喻理論研究的貢獻尚無人涉足。例如,國外學者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們在交際中使用隱喻并不是從深層特征到表層特征,即從概念隱喻到隱喻性表達,從而證明理論上的假設是不正確的。筆者認為,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使用隱喻的心理過程也是值得研究并會對認知理論的發(fā)展有所貢獻的。
7.結語
中國的隱喻理論與二語習得研究才剛剛開始,但是已經(jīng)引起學術界和有志于此的教師的關注,它由于時間較短,取得的成績尚不顯著,還有一些差距和不足。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在這片剛剛開墾的沃土上,只要我們認真總結經(jīng)驗和教訓,調整和確定今后發(fā)展的方向,攜手共同努力,迎接我們的一定是碩果累累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Johnson,M.The Body in the Mind: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Littlemore,J.The use of metaphor in university lectures and the problems that it causes for overseas students.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6:335-351
[3]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Chicago Press,1980.
[4]Goalty,A.The Language of Metaphors[M].London:Routledege,1987.
[5]Black,M.More about Metaphors.In Ortony,A.(ed) Metaphor and Thought.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6]Aristotle.Rhetoric and Poetics.New york:The Modern Library,1954.
[7]Lak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8]Lakoff,G.The com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A].In 0rtony,A.(ed) Metaphor and Thought(2nd edition)[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9]林書武.隱喻研究的基本現(xiàn)狀焦點及趨勢[J].外國語,2002,(1):38-45.
[10]龐繼賢,丁展平.隱喻的應用語言學研究[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2,(6):9-12.
[11]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2]桂詩春.實驗心理語言學綱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13]束定芳,湯本慶.隱喻研究中若干問題和研究課題[J].外語研究,2002,(2):1-6.
[14]文秋芳.從全國英語專業(yè)四級口試看口語教學[J].外語界,2001,(4):24-28.
[15]蔣群英.隱喻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南通工學院學報,2003,(4):78-80.
[16]嚴世清.隱喻能力與外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1,(2):60-64.
[17]蔡龍權.隱喻理論在二語習得中的應用[J].外國語,2003,(6):38-45.
[18]沈育剛.隱喻意識對英語短語動詞習得的作用[J].國外外語教學,2002,(2):15-18.
[19]曾慶敏.英漢隱喻的文化差異及其隱喻教學研究[J].重慶交通學院報,2005,(1):123-126.
[20]董宏樂,楊曉英.概念語法隱喻理論對閱讀教學的指導意義[J].國外外語教學,2003,(4):37-41.
[21]董宏樂.概念語法隱喻與英文寫作能力的提高[J].國外外語教學,2002,(3):30-34.
[22]皮特敏.隱喻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184-186.
[23]姜亞軍,張輝.國外隱喻與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述評[J].國外外語教學,2003,(2):1-7.
[24]蔡龍權.關于把隱喻性表達作為外語交際能力的思考[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6):
[25]蔡龍權.隱喻理解中的概念、意念和信念[A].張后塵.來自首屆中國外語教授沙龍的報告[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26]蔡龍權.學習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7]王守元,劉振前.隱喻與文化教學[J].外語教學,2003,(1):48-53.
[28]戴煒棟,蔡龍權.中介語的認知發(fā)生基礎[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8):1-7.
[29]曾慶敏.隱喻理論對英語閱讀理解的促進作用[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1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