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大學英語教師的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高校的英語水平,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優(yōu)秀英語教師就具有較好的素質,然而網絡環(huán)境則對大學英語教師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探討了大學英語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及培養(yǎng)對提高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網絡環(huán)境大學英語教師信息素養(yǎng)
大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素質是直接影響大學英語課程與教學目標、內容、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評價等課程與教學因素的重要條件,直接制約著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研究課題。在傳統(tǒng)環(huán)境下擁有較高素質的教師為提高學生的英語作出了很大貢獻,而網絡時代,新形勢對我們又提出了新要求。筆者將從大學英語教師所需具備的素質、信息素養(yǎng)的涵義,以及如何培養(yǎng)大學英語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三方面進行探討。
一、大學英語教師所需具備的素質
從國外看,無論是學術界關于外語教師素質的討論(Shulman,1986;Dudley Marling,2006),還是政府教育機構與民間組織的相關文件及報告(賈愛武,2006),主要強調的都是教師專業(yè)素質,包括學科知識、教學知識、學科教學知識等。例如,美國《外語教師準備計劃標準》(參見賈愛武,2006)涉及六個子標準:語言、語言學標準;文化、文學等跨學科標準;語言習得理論及教學實踐標準;外語學習標準與課程的融合標準;對語言與文化的評定標準,以及專業(yè)化標準。從這個標準可以看出,對外語教師“資質(語言素質、外語教學能力等認知層面)”的研究多于對非認知層面(師德、情感等)方面的研究。
從國內看,相關研究在強調教師的語言素質、教學能力等方面與國外研究基本一致。同時,研究者對外語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和情操給予了更多關注。李觀儀(2003)認為,合格的英語教師除了具備良好的英語技能、教學方法和教學態(tài)度外,最主要的是具有強烈的敬業(yè)精神。陳鴻琴(2005)認為,英語教師要樹立全球化交際的教學新理念,具備扎實的專業(yè)、文化素質,以及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和情感素質。吳一安(2005)則認為,崇高的職業(yè)觀和職業(yè)道德是她所調查的中國優(yōu)秀教師群體的共同特點,也是他們成長的原動力。[1]
綜合起來,英語教師的素質內涵主要包括師德(思想和道德修養(yǎng))、情感(熱愛教育和學生)、自我發(fā)展(危機意識和終身學習意識)和專業(yè)能力,其中專業(yè)能力包括語言素質(語言基本功和綜合技能)、教學能力和知識面(語言文化知識和相關學科知識)。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傳統(tǒng)教育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社會的需要。2002年12月,教育部正式啟動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工程。這個工程的核心是改革傳統(tǒng)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建立基于網絡的多媒體教學的新模式。教師的“信息素質”培養(yǎng)成為當務之急。
二、信息素養(yǎng)的涵義
什么是信息素養(yǎng)?“信息素養(yǎng)”這個詞是美國信息產業(yè)協會主席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來的。當時他對信息素質下的定義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及主要信息源使問題得到解答的技術和技能。美國圖書館協會把信息素養(yǎng)解釋為“具有信息素養(yǎng)的人,能夠認識到何時需要信息,并擁有尋找、評價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從根本意義上說,具有信息素養(yǎng)的人是那些知道如何進行學習的人。他們知道如何學習,是因為他們知道知識應如何組織,如何尋找信息,如何利用信息,以至于其他人向他們學習,而他們也為終身學習做好了準備”。目前較為成熟科學的釋義為:在各種信息交叉滲透、技術高度發(fā)展的社會中,人們所應具備的信息處理所需的實際技能和對信息進行篩選、鑒別和使用的能力。其主要內涵可以歸納為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三方面的素養(yǎng)。
從微觀來看,英語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包含以下幾種能力:1)信息檢索的能力。包括發(fā)現信息探究信息,有意識、有選擇地摘錄信息。2)信息研讀能力。批判地分析和理解與課程相關、可被利用的信息內容,甄別其真實性和準確性。3)整合信息與課程的能力。4)與團隊共建并共享信息資源的合作能力。
三、如何培養(yǎng)大學英語教師的信息素養(yǎng)
(一)從組織上落實,思想上重視。
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大學英語教學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校必須積極采取措施促進教師的素質的發(fā)展。高校應立足教師素質發(fā)展,建立健全的高校教師培訓體制,有組織、有計劃地加強師資培訓??梢愿鶕處熢谛履J较碌乃刭|發(fā)展特點和需求,提供校內與校外、短期與長期、定期與不定期及國內與國外相結合的多樣化培訓模式,還可以利用教學經驗交流、訪學和參加國內外學術會議等形式進行培訓。培訓重點應在更新專業(yè)知識、提高教學能力的基礎上,幫助教師熟練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前沿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完善知識結構,通過多層次、全方位的培訓模式,幫助教師全面發(fā)展自身的素質,更好地適應網絡自主學習模式的教學要求,順利完成角色轉變。
另一方面要正確對待多媒體網絡。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成熟與應用使一些人認為多媒體網絡能革新教育,甚至是徹底解決目前大學英語教學“費時、低效”問題的“靈丹妙藥”。無論是學校還是教師,都把網絡教學作為教學質量的唯一追求,存在著重硬件輕軟件、重課件輕教學的現象,盲目夸大多媒體網絡的作用,忽視教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在信息時代,知識、信息容量極度膨脹,此時的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因此,教會學生學習,培育學生懂得如何發(fā)現、解釋和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信息,讓他們獲取不斷利用新信息進行自我學習與自我教育的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英語教師要適應現代基礎教育的要求,樹立信息教育觀念,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索式、發(fā)現式學習,自覺地將信息教育的觀念和能力遷移到英語教學活動中去;創(chuàng)設適合于學生先前經驗和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讓學生之間利用網絡形成有效的學習共同體,構成教師、計算機、學生三位一體的三維互動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二)加強教師培訓,克服技術恐懼心理。
許多教育工作者抵制新技術,一般教師不喜歡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復雜的計算機技術手段。一方面,計算機硬件、軟件的更新換代容易導致人們的“計算機技術麻痹”心理,要想跟上日新月異的技術發(fā)展,勢必要求人們不斷接受再教育,一切得從頭開始,尤其對年齡大的老師困難更大。另一方面,教師擔心人的工作將被機器代替,會失去對課堂的控制權、主動權,多媒體的使用會對他們享有的學術自治構成一種威脅。
因此,多媒體網絡教學的順利開展要求教師對計算機基礎和網絡知識必須熟練,否則,必然會在上課時出現問題。而一旦頻繁出現問題,就會耽誤許多課堂時間,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使教師無法完成已準備好的教學內容任務,從而大大影響教學效率和教學效果。因此,在實施多媒體網絡教學之前必須增強教師使用計算機的能力。
(三)教師的自主發(fā)展意識。
培訓是教師素質發(fā)展的最佳途徑之一,但若要實現教師素質的持續(xù)發(fā)展,還要依靠教師自主發(fā)展的意識和能力,這是教師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新模式下的大學英語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自覺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首先,隨著網絡自主學習模式的推進,提高英語語言應用能力成為擺在大學英語教師面前的首要任務,教師應該利用各種機會加強語言基本功的訓練,以提高業(yè)務素質和專業(yè)水平。其次,教師要有意識地更新自身的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加強各種語言教育理論的學習,豐富相關的語言文化知識。教師只有不斷“充電”,才能確保對于新模式的適應。最后,教師必須增強教學研究的意識,關注最新的科研動態(tài),積極思考新模式中遇到的種種問題,經常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總結和反思,逐步樹立教學研究的意識,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
(四)利用信息技術建立教師教學資料庫
英語教學離不開教育教學信息的存儲和檢索。作為信息時代的英語教師,不僅要掌握必要的電腦技術,如建立、修改、合并、刪除文檔等,還要對各種文字、聲音、圖像、動畫文件的不同格式有比較清楚的了解,并基本掌握它們之間的格式轉換方式,以及在什么硬件環(huán)境的支持下運行,從而將這些技能運用到實際的教學工作中。以往教師備課需要查閱大量的教學參考資料,編寫大量的練習題、考題,各種考試的試卷分析,學生學習情況記錄及統(tǒng)計資料等都是在傳統(tǒng)紙質上進行查閱、檢索和分析的,往往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常常事倍功半。而在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中,情況就會大大改善。網絡為我們提供了許多工具書,如詞典、百科全書、圖書館等,通過它們,教師可以查詢最新的英語學習資料。如http://dictionary.msn.com/En2carta(世界英語詞典),http://www.ip l.org/(網上公共圖館),http://encarta.msn.com/Encarta(百科全書)。與傳統(tǒng)圖書詞典相比,這些網絡資源具有與時代同步、及時性等特點。網絡的豐富資源使我們能方便快捷地搜尋到對我們有用的信息資源,然后將它們分門別類地存放在電腦的各個文件夾中,并經常對信息進行整理,刪除一些陳舊或無用的信息。
(五)利用信息技術開辟英語教學新領域
英語教學只有在一個盡可能形象生動和真實的環(huán)境下進行,才會有更高的效率,收到良好的效果。與課本、錄音機、幻燈等媒體相比,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在創(chuàng)設英語教學情境方面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筆者在講授“婦女能頂半邊天”時,首先讓學生從網上收集有關女權運動、婦女解放、婦女家庭、就業(yè)現狀等信息。學生找來了相關的圖片、電影等資料,拓展了學習范圍,利用多媒體課件又豐富了課堂形式,使學生對“婦女解放”這個社會問題有了全面的了解。這樣不僅有助于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而且讓他們在使用現代化工具進行高效閱讀并檢索大量信息資料、對查找的信息進行篩選、歸納、概括和編輯,以及與人合作等方面得到鍛煉,培養(yǎng)他們綜合運用信息、創(chuàng)新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史耕山,周燕.老一代優(yōu)秀英語教師素質調查[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3]王素敏.網絡自主學習模式與大學英語教師的素質發(fā)展[J].教育與職業(yè),2009,(4)下.
[4]陳曉寧.大學英語教師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探討[J].考試周刊,2009,(2).
[5]全輝霞,粟裕云.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英語教師信息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湖南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09,(3).
[6]謝徐萍.E時代英語教師信息素養(yǎng)探論[J].外語界.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