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山是西門子中國普通的一員,但不普通的是,他也是首位在西門子中國工作25年的本地員工。作為最早的一批外企人。今年53歲的他面對筆者侃侃而談——從首鋼經貿公司采購經理、到西門子中國最早的本地員工,再到西門子電站自動化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他的經歷,不僅濃縮了知名外企進入中國的發(fā)展歷程,也折射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國際化程度中愈行愈健的發(fā)展步伐。
放棄“鐵飯碗”進入知之甚少的外企打工
1975年到1984年,王崇山在首鋼先擔任機修工作以及銷售和采購工作,之后,他經歷了改革開放初期最早的跳槽一打破“鐵飯碗”,成為了西門子麾下一員。在當時那個年代,做出“跳槽”這樣的決定并非易事。
王崇山這樣說: 20世紀80年代是中國急劇變化的時代,此前的中國經歷了長時間的封閉,因此當時的外企對于我來說是個謎。”當時,他時任首鋼經貿公司采購經理,參加了首鋼組織的為期半年的英語脫產培訓班。培訓班結束后,王崇山的英語有了長足的進步,但回到工作崗位上,卻一直沒有機會充分地應用英文開展工作。這時,一位朋友向北京外企人力資源服務有限公司(FESCO)推薦了他,他抱著好奇的心態(tài)參加了西門子的面試。
其實,西門子早在1872年就與中國有了業(yè)務往來,1904年,西門子在上海設立了第一家永久辦事處,到1984年,西門子進入中國已經有百年的歷史了。但由于建國以后的三十年間我國嚴格限制外國公司和外國產品入境,因此,當時很多人對外企可謂知之甚少。王崇山由于工作原因了解首鋼采用過西門子不少產品,因此知道西門子是一家不錯的企業(yè)。放棄首鋼的“鐵飯碗”固然可惜,甚至這在很多人眼里是難以理解的,但王崇山選擇了更大的挑戰(zhàn)。
當?shù)弥约罕晃鏖T子錄用時,王崇山既激動、又忐忑。
80年代——民族飯店套間里辦公的西門子
1984年3月15日,王崇山成為了西門子北京辦事處7名員工中的一員。讓他頗有優(yōu)越感的是,當時西門子在民族飯店力公。
改革開放以后,西門子在中國獲得了新的業(yè)務機遇和良好的發(fā)展前景。1985年10月,西門子與中國簽署了《西門子公司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機械工業(yè)、電氣工程和電子工業(yè)等領域開展合作的備忘錄》,成為了第一家應邀與我國開展深度合作的外企。因此,作為西門子鋼鐵行業(yè)自動化產品銷售助理,王崇山也享受到了西門子業(yè)務迅速擴張帶來的優(yōu)越條件。
當時,只有外賓或貴賓才能入住星級飯店,但包括王崇山在內的西門子員工卻也可以身著在當時算是非常時尚的西裝每日出入民族飯店辦公,并且拿到每月300多元的工資——比起當時很多人幾十元的月工資,300多元已算是非常高的水平了,這也是首鋼工資的三倍多——王崇山感到欣喜和榮耀。
“不過,有意思的是,由于民族飯店不是真正的辦公場所,因此沒有足夠的文件柜,那時候西門子的文件,只好堆放在浴缸里?!蓖醭缟叫χf。
農田里的總部
進入90年代,西門子在華發(fā)展步伐迅速加快——1990年,西門子成立“北京國際交換系統(tǒng)有限公司”,大力建設公共電話系統(tǒng);1991年,西門子同北京市政府共同創(chuàng)建了“北京技術交流培訓中心”,用以培訓西門子在華合作伙伴和客戶;1993年,西門子開辦了七個運營企業(yè),涉及業(yè)務領域包括CSH移動網絡和終端、傳輸設備、工廠自動化、電廠控制系統(tǒng)、中壓開關盒電控傳動裝置等;1994年,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在北京正式成立。
從1991年開始,西門子由辦事處升級為北京總部,辦公地點也搬到了位于北京東北部的望京。當時的望京地區(qū)還是一片農田,王崇山和他的同事們也隨之成為了“麥田守望者”,每天在總部大院里過著自成一體的生活。
那時,西門子的員工每天早上7點趕到指定地點乘坐公司班車,再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時間才能到達總部。最開始的時候,總部還沒有食堂,甚至自來水系統(tǒng)也沒有建設好,員工們只好每天帶水帶飯上班。
1996年,王崇山成為西門子KWULL(電站自動控制系統(tǒng))的銷售與營銷經理,一些與他并肩作戰(zhàn)過的同事們選擇了跳槽,但王崇山堅持留了下來:“接連贏得新訂單、項目竣工、甚至上司輕輕拍拍我肩膀,都讓我不斷獲得成就感,對我來說,這些比金錢更重要?!?/p>
如今——西門子中國“工齡”最長的本地員工
目前,西門子已經是中國最大的外商投資企業(yè)之一,業(yè)務遍及制造、工程、采購、研發(fā)和培訓等;而中國也成為了西門子全球業(yè)務的重要支柱,在未來幾年,西門子計劃在中國追加10億歐元的投資用于進一步增強市場滲透。
今年,王崇山也成為了西門子中國首位在公司工作達到25年的本地員工——如今的西門子在中國已經擁有43000名員工,無論是公司制度還是硬件設施,都日趨完善。
王崇山感慨:“在我剛到西門子的頭Am,德國人是公司的絕對主力,中國員工負責協(xié)助性工作;后來,中國本地員工不斷增多,但包括主管經理在內的多數(shù)領導職位依舊由德國人、新加坡人或者有留學背景的港臺人士擔任。而如今的西門子,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本地員工被委以重任,譬如擔任高級副總裁等。這種巨大的變化,昭示了西門子在員工聘用方面的進步,也更顯示了我國在培養(yǎng)適應國際化工作的人才方面的進步?!?/p>
25年,是王崇山工作生涯的一大半,同時也是中國改革開放后高速發(fā)展、西門子中國由一個僅有7名員工的代表處發(fā)展為擁有43000名員工的大型跨國公司的重要時期?;叵氘敵醯奶?,王崠山笑笑:“當初有些冒險地抓住了一個機遇,讓我成為了中國最早的外企人。有同事希望我再在西門子與他并肩工作25年,這聽起來像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這將激勵我繼續(xù)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