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在外國人的嗤之以鼻中,“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歷盡千辛萬苦。主持修建的“中國人自建的第一條鐵路”(北)京張(家口)鐵路開通,吸引國人紛紛前來參觀;一百年后,“和諧號”動車組列車馳騁在中國的大地上,最快的運營時速已經達到350公里,這時的火車已似離弦之箭,看不清模樣就已飛馳而過。
即將申報文物保護
由天津至北京,經張家口、二連浩特、烏蘭巴托至俄羅斯的陸路運輸線,自明清以來就是中國北方的重要國際運輸線和對外商貿要道,被稱為“歐亞大陸橋”。誕生于1909年的京張鐵路,不僅使這條運輸線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還使張家口商貿日盛,逐漸形成近代產業(yè)。然而,百年之后。往日的勝景只保留在了史料和人們的記憶中。
如今,在原來京張鐵路的旁邊,即將修建一條新的京張城際鐵路。設計時速最高350公里。這條京張鐵路的姊妹線建成后,進京僅需40分鐘。張家口將正式納入北京“一小時經濟圈”。
新的京張鐵路承擔著新的歷史使命,那原有的已經孤獨著的京張鐵路又將何去何從?
今年5月,首都博物館在青龍橋站舉辦了“工業(yè)遺產——京張鐵路青龍橋車站”展覽,并且聯合京張鐵路沿線各區(qū)縣文委,共同進行申報工作。據首都博物館文物征集部工作人員介紹,以前京張鐵路沿線已有部分遺存申報了文物保護單位,但是一直沒有從整體角度進行申報,這次,京張鐵路將從整體角度進行申報。
青龍橋站朱顏未改
從一條小土路蜿蜒而行,一排小平房在青山翠柏中煞是惹眼?!扒帻垬蛘尽睅讉€碩大的字遠遠就能看到。在前往青龍橋站的路上,隨處可見歷史遺跡,比如“1905年修筑的京張鐵路涵洞”、著名的“人字型”鐵軌。還能觸摸到同時期修建的鐵路邊坡。人還未到車站,先融到歷史。
再前行,一個歐式建筑靜靜地坐落在站臺一側,一座銅質的黑色人像在向遠山凝望,他就是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詹天佑的墓在銅像后面的山坡上,站在修葺整潔的詹公墓旁,遙想百年前的修路艱辛,不禁雙手合十,詹公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條鐵路那么簡單。還有一種“天下為己任”的精神。
候車室后面的小院值得一看。一進門擺放著人工扳道岔機。是人工轉換線路方向所用的:再進門有幾個紅色的小門。門上分別掛有“運轉室”、“站長室”、“貴賓室”等等。這些展室有的對外開放。擺了一些翻拍過的舊時照片和當時鐵路上使用的用具。有的則大門緊閉,空空如也。
院子里擺放的一個物件兒引起了我的注意。是一根并不起眼的鐵軌。上面印刻的年代讓我驚訝。赫然刻著“1898年”的字樣,它的出生比京張鐵路還要早。
100年的時間,屬于青龍橋站的時代已經過去,但是隨著人們對工業(yè)遺產認識的深入、保護力度的加大,會有更多的人去關注它百年未改的朱顏。
S2線走京張
奧運前,作為市郊城市鐵路的先驅,北京北至延慶的S2線正式開行,每日數趟。到現在。它已經不僅僅作為城市與郊區(qū)交通聯系的紐帶。還承擔著向八達嶺運送游客的使命。
在S2線的列車上,能看到青龍橋站。但青龍橋站已不辦理客運業(yè)務。只是做技術性???。然后通過“之字型”鐵路開往八達嶺站。當“和諧長城”號緩緩地停在青龍橋站的時候,從車窗望出去,看到英姿勃發(fā)的百年老站,現代與歷史竟如此奇異地結合在了一起。
百年京張留給我們不盡的回憶和感慨。而將現在鐵路發(fā)展的畫卷緩緩鋪陳開來,翻過京張厚重的歷史書頁,新的歷史正在且已經被創(chuàng)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