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人生軌跡雖有波折,卻沒有大起大落,這在相當程度上有賴一個“忍”字。
美國人謝偉思在重慶美國駐華大使館工作時,同周恩來接觸較多,他談及親身體驗時說:“我未見過周恩來發(fā)怒、發(fā)火或心煩意亂,他總是那么平靜、鎮(zhèn)定,我沒有見過他克制不住自己的時候?!?/p>
馮玉祥就皖南事變一事,曾與周恩來交談,他在日記中寫道:“他很能忍耐?!钡拇_,忍辱負重、忍中求進,是周恩來作為一個政治家顯著的特征之一。
“領(lǐng)導(dǎo)者在必要時,應(yīng)忘記他所受的侮辱”,這是周恩來的座右銘。他把忍受屈辱當作鍛煉意志和才干的手段之一,他曾說:“我們在政治生活中要鍛煉得能聽完最難聽的話,不可因為觸及自己的痛處,就面紅耳赤,立即起來辯解,打斷人家的話。在學(xué)習、生活中,要鍛煉得能聽完自己認為平淡無奇的學(xué)術(shù)報告,要把應(yīng)該讀的、但自己感到枯燥的書讀完?!?/p>
1958年,周恩來的政治生命遭到一次嚴重的挑戰(zhàn)。這年一月的南寧會議上,周恩來因為反冒進,受到毛澤東的嚴厲指責。在這嚴峻時刻,周恩來沒有起來爭辯,而是在大會上作了自我批評。
同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前夕,周恩來將其秘書范若愚召去,說自己要在八大二次會議上發(fā)言,主要是反省自己“反冒進”的錯誤。因為是作檢討,所以,要由他口授內(nèi)容,范若愚整理成文。
據(jù)范若愚回憶,周恩來講著講著,就進行不下去了。由于內(nèi)心有矛盾,他幾乎流下眼淚,最后只好分階段地進行,周恩來講一段,范若愚回去整理一段,依次循環(huán),直到完成。
檢討稿整理出來后,周恩來看到上面有他與毛澤東“風雨同舟,朝夕與共”的敘述,他生氣地對范若愚說:“這不對。1945年后才是這樣。1945年以前,我和毛主席的意見并不總是一致的。這說明你對黨史知識知道得太少?!彼v這話時,幾乎流出了眼淚。
英國作家迪克·威爾遜曾說:周恩來的“實力”正在于:“他習慣地拒絕對毛的斥責作出反應(yīng),不冒犯毛的無上權(quán)威,不加入毛的反對派。相反,他溫順地接受了這種斥責,這在毛的副手中是獨一無二的?!?/p>
周恩來在中共最高權(quán)力空間生存達半個世紀之久,他還是建國后中共領(lǐng)導(dǎo)集體中少有的職位曾高于毛澤東的人,要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
古人云:“必勝非勇,能勝能不勝之謂勇?!贝藶橹镣钢翉刂?。延安整風時,周恩來承認:母教的過分仁慈和禮讓,對他的性格有影響??v觀周恩來的一生,他的忍讓并非都有必要,但總的來說,他是一個忍于所當忍、退于所當退的政治家。外國有人把周恩來比擬為“有彈性的優(yōu)質(zhì)鋼”,是很有見地的。(摘自《特別關(guān)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