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官相”?它指的是由官員言談舉止所展示出來的外在形象,以及由此在社會公眾心目中產(chǎn)生的評價印象?,F(xiàn)實中,無論是大官,還是小吏,都難免或多或少地表現(xiàn)出一副“為官之相”,這種“官相”按百姓的評說又往往有良莠之別、好壞之分。
官員的“官相”如何,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影響重大。這是因為官員們的形象,無不體現(xiàn)出一定的政治內(nèi)涵和極具代表性的價值取向。他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從某種意義上講代表了所在政黨和執(zhí)政團隊的形象,對社會公眾具有強烈的示范和導向作用。經(jīng)過30年改革開放,當前我國政治生態(tài)更加開放,公民社會正在形成,政府與人民、官員與民眾的關(guān)系發(fā)生了深刻變化。國家領(lǐng)導人要面對世界各國的鏡頭,官員們則要面對權(quán)利覺醒的社會大眾,官員每天做什么,做得好不好,態(tài)度面貌如何,都成了公眾焦點和公共話題。從公共治理來說,形象良好的官員有利于與公眾的良性互動,從而使政策主張更容易獲得民眾的認同,促進施政順暢。從官員自身發(fā)展來看,好的公眾形象也對其仕途進步有益無害,具有其他方面不可比擬的加分因素。因此,塑造一個正面積極、有親和力的良好形象,正在成為每個官員都必須認真對待的問題。
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以吏為師”的傳統(tǒng),格外看重官員的作風品行和形象做派。正如孔子所言,“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基于此,古代為官講究的是“公生明,廉生威”,表里如一、內(nèi)外一統(tǒng)的法相莊嚴;注重的是“君子重而威”,給人威嚴而神秘的感覺,從而形成官員的權(quán)威形象。在中國歷代封建帝王中,最有“形象”意識的,莫過于唐太宗李世民了。《大唐新語》有載,一日,唐太宗擬出游南山,但因怕身邊大臣指責,有損其賢明君王之名而作罷。事后,唐太宗向魏征坦言:“當時實有此心,畏卿嗔,遂停耳?!碧铺谶@種視形象如生命之心,雖時過境遷,仍不失為一面明鏡。但遺憾的是,在今日現(xiàn)實社會中,我們有些官員的“官相”的確差勁,較諸幾千年前的封建帝王猶有不如。他們要么作風漂浮、脫離群眾,整天吆五喝六,下基層前呼后擁,打“官腔”,耍“官威”;要么言行不一,弄虛作假,大圈子作秀、小圈子作孽;要么貪贓枉法、瘋狂斂財,頹廢奢靡、腐化墮落,等等不一而足。凡此種種,有近來不斷曝光的官員負面形象報道為證:先是深圳海事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林嘉祥酒后涉嫌猥褻女童而被免去黨內(nèi)外職務。這位平時正經(jīng)八百的領(lǐng)導干部,在“八小時之外”卻呈現(xiàn)出另一副流里流氣、欺幼調(diào)良的面孔,尤其是“我是北京派來的”、“你們這些人算個屁”、“看我怎么收拾你們”之類的“江湖語錄”,著實令人瞠目。接著是南京市江寧區(qū)房產(chǎn)局局長周久耕,他抽的與其工資收入明顯不符、每條售價1800元的“九五至尊”香煙,又讓全國人民長了一回見識。也許他本人還未意識到,當天價香煙不經(jīng)意地叼在他嘴邊的時候,讓人們領(lǐng)教的是“奢靡”之風,也加深了公眾對官員形象的憂慮。
話說回來,這種“污泥濁水”畢竟只是時代大潮中的支流而已。我們的干部絕大多數(shù)是好的。焦裕祿式的好干部大有人在。在這些人身上,老百姓看不到一絲半點的“官老爺樣”,有的只是“勤務員樣”、“公仆樣”;嗅不到一丁點陳腐的“官味”,有的只是“泥土味”、“汗水味”、“人情味”。正因為這些干部“不像官”,所以老百姓最喜歡、最親近,最愿意與他們做朋友。他們以濃濃的民本觀念、服務意識以及實實在在的工作作風,贏得了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也為黨的形象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