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僅50天,母親就悄然離開了嗷嗷待哺的她,留給她的除了從小患小兒麻痹的父親和雙目失明的奶奶外。還有苦澀的記憶和沒有母愛的童年。
在甘肅蘭州市以南的皋蘭山深處,提起八里鎮(zhèn)花寨子村二組的回族小姑娘李娜,父老鄉(xiāng)親們都嘆息她是個苦命的孩子。為了維持全家的生活,沒有勞動能力的父親李培榮到縣城給人擦鞋,1個月不足300元的收入勉強能支撐全家的日常開銷。從3歲起,年幼的李娜就幫家里干活,而今,僅10歲的她已是家里唯一的勞力,種地、挑水、拉土、摘菜,這些本該大人干的體力活。卻過早地落在了李娜的嫩肩上。
2003年9月,李娜到了上學的年齡,可因交不起學費,傷心的她只好躲在花寨子小學的角落哭泣。“小姑娘,你怎么啦?”就在這時,正在學??赐麑W生的蘭州軍區(qū)68002部隊滿族女干部于穎、蒙古族女干部趙國麗和漢族女干部林梅走到李娜跟前,跟她聊了起來。
“不要傷心,我們幫你。”在幫李娜交了學費后,3人一合計,決定承擔起李娜以后的所有上學費用。而從此,李娜也成了她們最大的牽掛。每學期開學,她們都給李娜送來學費和書包、文具等學習用品,勉勵她自強不息,積極上進。李娜也沒有辜負3位“穿軍裝媽媽”的期望,年年把三好學生的獎狀帶回家。在她簡陋房子的墻壁上,各類獎狀幾乎貼滿了一面墻。
為了李娜的健康成長,于穎、趙國麗和林梅3人更是像親媽媽一樣關(guān)心李娜。新學期開學,趙國麗趕到學校,給李娜送上新買的書包;李娜的少兒英語成績不是很好,從昆明理工大學英語系畢業(yè)的于穎,便在雙休日來到李娜家,給她補習功課。為了開闊李娜的眼界,林梅在雙休日把她帶出大山,讓她逛公園,進書店……
“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前不久,于穎、趙國麗和林梅再次來到李娜家時,高高興興地照了一張4個不同民族的“全家福”。拿著這張“全家?!?,李娜對前來看她的鄉(xiāng)親們說:“我有3個愛我的軍人媽媽,我是天下最幸福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