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戒網專家”楊永信治療網癮孩子采取了電擊療法,在孩子的太陽穴或手指接通電極,以電流刺激腦部。據楊永信介紹,在這里“治療”過的“網癮孩子”已經近3000人。而且孩子在受到電擊治療的同時,服用精神類藥物,入院時大多被強行押制。
楊永信表示,他獨創(chuàng)的“醒腦療法”是用1~5毫安的電流通過腦部,這種刺激的確會造成疼痛,但非常安全,不會對孩子造成任何傷害。然而這一治療方式披露后引起了極大爭議??梢哉f,盡管一些家長同意這樣的做法,但這種治療方法對于孩子來講是不妥當的。目前中國衛(wèi)生部已經叫停網絡成癮的電擊療法。
2008年11月8日,盡管中國首部《網絡成癮診斷治療標準》通過一些專家論證,把玩游戲成癮納入精神病診斷和治療范疇,但是,也有相當多的專業(yè)人員認為,目前沒有標準認定網癮是精神疾病,因此將所謂的網癮青少年強行收治于精神衛(wèi)生中心,不僅沒有醫(yī)學上的適應癥,而且侵害了這些人的基本權利。
另一方面,即使按照一些專業(yè)人員的觀點來看,網絡成癮是一種精神疾病狀態(tài),但也與傳統(tǒng)的物質成癮精神疾病,如毒癮、酒癮、煙癮等,有很大的不同。網絡成癮其實是對一種虛擬狀態(tài)的成癮,也即纏綿和沉溺于虛擬的網絡空間。盡管其成癮的神經通道與物質成癮的神經通道有相似性,即刺激神經中樞的“獎賞回路”而獲得快感,使人不能自拔,但其成癮性與物質成癮有區(qū)別。
非物質成癮的刺激源不是物質,因而其成癮的強度不可能像物質成癮那樣強烈和具有頑固的依賴性,因為使成癮者成癮的東西是虛擬的,而不是實實在在的以外源性阿片樣物質(快樂物質)代替內源性快樂物質或刺激內源性阿片物質過多產生的過程,因此,缺少物質的基礎。所以,物質和非物質成癮的基礎和途徑在于,前者是物質到精神,后者是精神到精神,因而前者的刺激性和作用更強大,而后者的作用和刺激性相對較小。正因為如此,一些專業(yè)人員通過研究發(fā)現,如果給予非物質依賴成癮癥者以藥物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但是,對此也有專業(yè)人員并不認同,認為無論是非物質成癮還是物質成癮,既然成癮的神經通道是相似的或一致的,相應的傳統(tǒng)治療方法對二者都可能有效。但是,這只是一種推論,而且存在爭議,因此需要實驗來證實。所以,對網絡成癮這樣典型的虛擬物質和過程的成癮,從病因、病理到治療方法都應當先在動物身上進行先期試驗,然后才能在人身上進行一至三期的試驗,以獲得堅實的科學認知基礎。有了明確的結論,才可以進入常規(guī)的臨床治療。
但在今天,這一系列問題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就強制性地以傳統(tǒng)的物質成癮的治療方法治療非物質成癮者,這顯然是不恰當的。事實上,電擊治療盡管安全,但對青少年都是一種痛苦的傷害,并且會造成終生的記憶痛苦,因而后果難以預料。醫(yī)學史上對精神病人進行損害性治療的后果已經有很多,今天對網絡成癮這樣的非物質成癮的治療應當慎之又慎。
例如,20世紀三四十年代葡萄牙神經外科醫(yī)生安東尼奧·莫尼茨發(fā)明了對躁狂性精神病病人進行手術切除部分大腦額葉白質的方法,起初觀察的臨床效果較好,也因此莫尼茨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評委們的頒獎理由是,莫尼茨在治療精神病方面有特殊的貢獻。
然而,隨著這一手術方法的進一步盛行,病人受到傷害的嚴重后果慢慢凸顯。一些病人在做過手術之后永遠地安靜了下來,離開人世;而另一些病人在手術后雖然沒有告別人世,但同樣也是長眠了過去,成為無法醒來的植物人;還有一些病人在接受了手術后就像幽靈一樣四處游蕩,要用藥物才能控制病人的這種副作用。
多年后諾貝爾獎評委會為自己的這次和其他一些頒獎的失誤而后悔和致歉。今天,電擊療法當然不會有手術切除大腦部分額葉白質的嚴重后果,但不排除電擊療法可能對那些只是對虛擬物質上癮的孩子造成永久的心靈和肉體的創(chuàng)傷。前車之鑒,不可不察。(文章代碼:1715)
責任編輯 張?zhí)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