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出生的葛亮,在初試啼聲,授獲大獎后,便成了文壇所關矚的焦點。當80后的年輕寫手們?nèi)云毡榈⒂凇跋掳肷怼?、“情愛消費”式的書寫風氣時,葛亮便以其清亮的靈動之聲,交出了讓人驚艷的早熟之作。倘若以新星來形容葛亮無疑是太過淺薄了,要談論葛亮,仍需由他的家世說起。
葛亮祖父葛康俞乃中國著名的藝術史學者,曾寫就一大冊的《據(jù)幾曾看》,而其上輩姑祖父更是以少年之姿完成《雷雨》的曹禺。葛亮從小接受的是私塾式的家庭教育,熟誦古書經(jīng)典,詩詞律令的養(yǎng)成,不但影響了他日后對于文學的信念,同時也打下扎實的人文基底。
葛亮長于大陸、學成香江,在臺出版過《謎鴉》、《七聲》兩本短篇集子,近來于港亦有一部《相忘江湖的魚》問世。短短兩年間,葛亮在創(chuàng)作上便有一番小成。生長在劇烈變遷的年代,游牧于新舊交替的城鄉(xiāng)當中,葛亮獨特的生命經(jīng)歷可說是其最大的書寫資產(chǎn)。
“一均之中,間有七聲”這句話,穿析了底層民間的群囂,構(gòu)成交迭坊市的主旋律?!镀呗暋愤@部葛亮回身一顧的類自傳小說,令我不禁聯(lián)想到早期的阿城、余華、李銳及王安憶等人,在作品中共同流露的普世情懷,未曾經(jīng)歷插隊下放的葛亮,竟也譜出了年紀與蒼涼。
小說里的主角毛果,早在其獲獎作品《謎鴉》當中便曾出場應合,不知是有意抑或無心,《七聲》中的諸篇作品似乎有著刻意安排的時序,隨著主角毛果的逐漸長成,輾轉(zhuǎn)觸及周遭人事的聚散、離合;誠如葛亮自述;“這部小說,是關于生活的七宗”,這七宗宛如復調(diào),匯聚起來,終形成一只大的和音。
不論是《琴瑟》中外祖父母的鶼鰈相守,《洪才》里都市變遷下的小人物辛酸,《于叔叔傳》木工一家的悲喜劇,《阿霞》邊緣人的生存困境,還是命運乖舛的阿德老陶等故事,均可窺見作者性情——葛亮的節(jié)制、與良厚,使其作品中常有一股溫存的底色,在混沌的時代中,托襯著屬于民間的基調(diào)。
葛亮作品少有一般學院作家的習氣,亦毫無文壇新人刻意雕琢的匠意,流暢精準的運鏡能力,調(diào)控自如的文字節(jié)奏,葛亮如此年輕,卻隱隱然有大家之風,若能再于題材上發(fā)揮經(jīng)營,相信他日必是有所可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