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改變自然與人文面貌的中外植物文化交流

        2009-12-31 00:00:00郭風平郭新榮王立宏
        絲綢之路 2009年10期

        [摘要]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植物文化交流改變了各國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方式、風土民習,改變了周圍的一切,使遠隔千山萬水的國家、民族和人民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拉近了、融合了。從這一視角看,植物文化交流是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改變的動力之一。

        [關鍵詞]絲綢之路;植物交流;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0-0021-09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人們經(jīng)常關注的是絲綢、金銀、寶石、瓷器、犬馬等奇珍異貨的來來往往,殊不知看似不起眼的小小的植物文化交流卻悄然改變了各國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生活方式、風土民習,改變了周圍的一切。數(shù)千年的風風雨雨,民族盛衰和皇權更嬗下的殺伐格斗,把絲綢、犬馬化為塵埃,也使那些金銀、寶石、瓷器等珠光寶器粉身碎骨或長眠地下。惟有這些綠色的小生命——植物,離開故土,跨越千山萬水,在異國他鄉(xiāng)實實在在扎下根來,頑強地克服新的自然環(huán)境挑戰(zhàn),發(fā)芽、抽枝、開花、結果,并把本土的某些風俗習慣信息加載于植物體內,一并奉獻給僑鄉(xiāng)(第二故鄉(xiāng))人民,極大地豐富了當?shù)厝藗兊奈镔|和精神文化生活。在漫長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實踐中,許多外來植物由于適應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反客為主,成為當?shù)卦耘嘧魑锏闹黧w,使鄉(xiāng)土自然景觀環(huán)境和人文生活面貌在潛移默化中變樣,使遠隔千山萬水的國家、民族和人民在物質和精神方面拉近了、融合了。從這一視角看,植物文化交流是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改變的動力之一。

        一、中外植物文化交流為各國人民開通了一條和平友好的康莊大道,成為絲綢之路植物文化交流的主題,也成為人類未來繼承、弘揚的主題。

        其一,絲綢之路雖然主要由中國西漢政府開辟,但它是絲路沿線多民族的共同創(chuàng)造,早期的古希臘人、古埃及人、古羅馬人和波斯人在西亞和歐洲的統(tǒng)一經(jīng)營為絲綢之路的暢通提供了重要保障,后來在絲路上起存儲和轉運作用的大宛人、康居人、印度人、安息人、阿拉伯人、西突厥人、東羅馬人等,都曾經(jīng)為中國絲綢的西運做出了重大貢獻??梢哉f,沒有沿路各國人民的和睦團結,就沒有絲綢之路,也就沒有中外植物交流。正是由于沿路各國人民長期和平、友好、交流、溝通,才使絲綢之路保持了1300多年的繁榮與穩(wěn)定,極大地促進了歐、亞、非三大洲植物文化交流,促進了各國經(jīng)濟文化的共同繁榮,譜寫了世界植物文化交流史上和平友好、共同繁榮的主題。

        其二,中國作為古代文明遠遠超過周邊的泱泱大國,其天下大同、華夷如一的觀念決定了古代中外植物文化交流的和平友好性質。從商周起,中國就樹立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天下中心觀念,歷代統(tǒng)一強大的封建王朝皆自喻天朝大國,物產(chǎn)豐盈,無奇不有,欲包容宇內,布皇恩于四方。因此,只要承認天朝大國中心地位的國家都會得到隆恩厚賞和無私援助。除了少數(shù)幾次反侵略戰(zhàn)爭外,中國歷史上沒有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和軍事行動。在中外植物文化交流中,主要靠外交中的稱臣納貢、皇帝賞賜和雙方正常商貿(mào)往來,還有傳教、留學、通婚、僑胞往來、勞務輸出輸入以及疆域盈縮、民族融合等,很少通過戰(zhàn)爭掠人之美,或把有毒有害植物強行輸入弱小國家。由于中國這個天朝大國的和平友好姿態(tài),保障了古代中外植物文化交流長達1300多年的相對繁榮與穩(wěn)定。

        其三,植物是綠色的使節(jié),植物是和平友好的象征,植物本身體現(xiàn)的和平友好主題和中外植物文化交流是一致的。新航路開辟以來,歐洲少數(shù)列強利用堅船利炮,武力脅迫、瘋狂霸占弱小國家物產(chǎn),非法采集他國植物,又把那些有毒有害植物以野蠻方式強行輸入弱小國家,給弱小國家人民帶來深重痛苦和災難,成為中外植物交流史上最沉痛的教訓。作為植物交流的反面教材,更加說明中外植物文化交流中堅持和平、友好、交流、溝通、互惠互利、共同繁榮這一主題是多么必要。同時,從交流效果看,近代中外植物文化交流實現(xiàn)了中外植物文化交流的偉大轉折,使中外植物交流活動沖破了傳統(tǒng)的絲綢之路范圍,在全世界四大洋、六大洲廣泛交流,其影響更加深入、久遠;從傳播對象看,植物本身是綠色的,是溫暖的,是和平友好的,就看人們如何利用,近代各國植物的廣泛交流使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自然和經(jīng)濟文化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許多人多地少的國家由于引進高產(chǎn)作物而解決了溫飽問題,許多國家的園林、園藝從無到有,許多國家的煙草工業(yè)從無到有,許多國家的橡膠工業(yè)從無到有,許多國家的油料、飲料從無到有。

        因此,從長遠講,無論是古代的絲綢之路,還是近代的新航路的植物交流,人們的主觀愿望是綠色植物可以凈化一切,可以給人們帶來溫飽、甜蜜和快樂。人類應該繼承、弘揚這種和平友好、共同繁榮的主題,使自己的物質文化生活更加美好。

        二、中外植物交流豐富了各國糧食、果蔬、桑、棉等農(nóng)作物種類,也使大量高產(chǎn)、優(yōu)秀的農(nóng)作物品種得以遠播海外,從而解決了各國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促進了古代各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

        地球賦予人類的植物資源盡管豐富多樣,但并非平均分配。由于地質形成的重大差別,各國所在的地理緯度以及土壤、氣候等因素的相異,各國和地區(qū)之間的植物資源多寡差異較大。又因為各國人民的生產(chǎn)方式不同,生活習慣不同,真正作為栽培的優(yōu)秀植物就更少了。栽培植物是長期自然、人工雙重作用影響下出現(xiàn)的最符合人類需要的選擇。因此,它不僅適應本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也適應他國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只有通過各國之間的植物文化交流才能得以實現(xiàn),互相調補余缺,豐富農(nóng)作物種類。通過各國的植物交流,使大量高產(chǎn)、優(yōu)秀的農(nóng)作物及優(yōu)良品種遠播海外,從而解決了各國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促進了古代各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先秦時期,中國的水稻從長江中下游傳到東南亞、印度、日本等,后來傳到全世界,從而解決了世界人民的吃飯問題。水稻源于中國,稻的栽培歷史可追溯到約公元前5000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后逐漸向中國周邊及西南傳播,中世紀引入歐洲南部。同一時期,小麥從兩河流域經(jīng)過中亞傳到中原,被商周先民視作神物,秦漢以后成為中原人民的主食,極大地改善了糧食結構,提高了生活質量。

        明清時期,中國人口過億,到處墾荒挖山,增加土地,美洲玉米、洋芋、紅薯、陸地棉等植物的傳入改變了中國農(nóng)作物結構,解決了不斷增長的中國人口的吃飯穿衣問題。玉米是世界三大糧食品種之一,播種面積僅次于小麥、水稻,曾經(jīng)為解決人類的溫飽問題起到很大作用。玉米原產(chǎn)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經(jīng)開始種植玉米。由于玉米適合旱地種植,因此,西歐殖民者侵入美洲后將玉米種子帶回歐洲,之后在亞洲和歐洲廣泛種植。大約在16世紀中期,中國開始引進玉米,18世紀又傳到印度。時至今日,玉米仍然是全世界各國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品。在某些貧困國家和地區(qū),玉米依然是人們廉價的裹腹之物。

        馬鈴薯在安第斯地區(qū)作為食物消費已有大約8000年的歷史。西班牙人于16世紀將其帶到歐洲后,在全球迅速傳播,19世紀末傳入中國。如今馬鈴薯的種植面積估計為19.5萬平方公里,從中國的云南高原和印度的亞熱帶低地,到爪哇的赤道高地和烏克蘭的大草原,到處都有馬鈴薯生根。就產(chǎn)量和食用性看,馬鈴薯成為人類栽培的第四大糧(菜)作物。

        正是通過中外植物交流,豐富了各國糧食、果蔬、桑麻等農(nóng)作物種類,也使大量高產(chǎn)、優(yōu)秀的農(nóng)作物品種得以遠播海外,從而解決了各國人民的吃飯穿衣問題,促進了古代各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繁榮發(fā)展。

        三、中外植物的廣泛交流極大地提高了各國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

        糧食、果蔬、油料、糖料等植物交流滿足了人體生長發(fā)育對各種營養(yǎng)元素的需要。因為每種農(nóng)作物果實的營養(yǎng)元素是有限的,人類如果只食用單一的農(nóng)作物果實,或者只食用少數(shù)幾種農(nóng)作物果實,就會造成營養(yǎng)缺乏癥,輕者出現(xiàn)各種病變,重者產(chǎn)生畸形。人們的身體和大腦要吸收一定的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淀粉、維生素及微量元素,才能得到完善發(fā)展。古人雖不能從理性方面認識這個問題,但在實踐方面通過農(nóng)作物的廣泛交流,不但滿足了人們五味俱全的口感需要,也通過粗、細、素、葷、酸、辣、苦、甜等,攝入大量豐富的營養(yǎng)元素,獲得了較好的營養(yǎng)保健和食療作用,提高了人類的健康水平。

        從唐代流行至今的球莖甘藍,最初是歐洲植物,是通過西域、吐蕃、河西走廊的通道流傳到唐朝的。它作為蔬菜兼具“益心力,壯筋骨”的作物,受到中國百姓的歡迎。番茄是明代傳入中國的,但是很長時間作為觀賞植物。成書于1621年的《群芳譜》載:“番柿,一名六月柿,莖如蒿,高四五尺,葉如艾,花似榴,一枝結五實或三四實,一數(shù)二三十實。縛作架,最堪觀。來自西番,故名?!敝钡角宕┠?,人們才開始食用番茄。番茄富含維生素A、C、B1、B2以及胡蘿卜素和鈣、磷、鉀、鎂、鐵、鋅、銅和碘等多種元素,還含有蛋白質、糖類、有機酸、纖維素。

        在“玉米的故鄉(xiāng)”墨西哥,“國菜”玉米餅的年消耗量達1200萬噸之多,人們無論貧富貴賤都非常喜歡食用。在發(fā)達國家和地區(qū),玉米也被作為補充人體所必需的鐵、鎂等廣泛食用;在某些貧困國家和地區(qū),玉米依然是人們廉價的裹腹之物。在所有主食中,玉米的營養(yǎng)價值和保健作用是最高的。玉米中的維生素含量非常高,為稻米、小麥的5~10倍。 同時,除了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胡蘿卜素外,玉米中還含有核黃素、維生素等營養(yǎng)物質,這些物質對預防心臟病、癌癥等疾病有很大的好處。

        馬鈴薯的賴氨堿含量較高,且易被人體吸收利用。脂肪含量為千分之一左右。礦物質比一般谷類糧食作物高1~2倍,含磷尤其豐富。在有機酸中,以含檸檬酸最多,蘋果酸次之,其次有草酸、乳酸等。馬鈴薯是含維生素種類和數(shù)量非常豐富的作物,特別是維生素C,每百克鮮薯,含量高達20~40毫克,一個成年人每天食用半斤鮮薯,即可滿足需要。馬鈴薯是一種糧、飼、菜兼用的作物,營養(yǎng)成分齊全,在歐洲被稱為“第二面包作物”,在我國,也成為不可或缺的作物。

        調料、香料、染料等植物交流進一步滿足了各國人民的物質生活質量提高的需要。調料單一,令人食之無味。中國人飲食講究五味俱全,所謂五味就是指多種味道,它是隨著植物交流的擴大不斷變化的。三代時期是酸(醋)、甜(糖)、苦、咸(鹽)、辛(姜),漢唐時從西域傳來胡椒,增添了麻,明清時期傳來美洲的辣椒,五味中增添了辣。對于調味的香料來說,尤其是外來調味香料,因其自身的芳香氣味往往被當作最有效的藥物。西餐入口前的最后一劑調味品——胡椒原產(chǎn)于印度,從印度經(jīng)波斯通過絲綢之路輸入中國?!逗鬂h書》中已經(jīng)明確記載身毒國(印度)原產(chǎn)胡椒,段成式的《酉陽雜俎》更是把胡椒的原產(chǎn)地縮小到摩揭陀國(印度古國之一)的狹小范圍。在古代中國,胡椒也是上流社會財富的標志。唐代宗的宰相元載是個大貪官,被處死抄家時,竟然從家中抄出了800擔胡椒!可見在古代上流社會里,胡椒也是一種奢侈品,元載因而才像聚斂錢財一樣聚斂胡椒。

        香料是指以香味為特質的物品。無論是取悅人還是敬奉神,香料都大有作為。古人在浴缸中添加香料,在食品中搭配香料,在身體上噴灑香料,或在服裝里外佩戴香囊,在堂屋、廟宇間焚香讓環(huán)境彌漫香氣。人們生活在香煙裊裊或香氣撲鼻的環(huán)境中,自然有一番高雅、沉靜、輕松、舒適、快樂的感覺。玫瑰原產(chǎn)中國和中亞等地,秦漢時期傳入周邊國家并通過中亞傳入地中海沿岸。18世紀,中國玫瑰再度傳入法國,與法國玫瑰雜交培育成為世界名花,傳遍世界的玫瑰既是優(yōu)良的觀賞花木,又是重要的香料植物。古希臘運動員在比賽前,為了提神要噴灑玫瑰香露;古埃及貴族多用玫瑰花瓣填枕,提高睡眠質量,喚起羅曼蒂克的美感;古羅馬貴族在洗浴水中加入玫瑰花,去病亮膚。我國唐代武則天創(chuàng)造的玫瑰浴,歷朝貴族效仿,一直留傳至近代清宮。

        郁金香是古代最稀有、最名貴的花種之一,起源于波斯附近以及印度西北地區(qū)。從郁金香的柱頭中提煉出來的芳香染料是古代商業(yè)貿(mào)易中的一宗重要商品。在羅馬,郁金香被用來調配甜酒,以及制成婦女們喜愛的染發(fā)劑。在唐代,郁金香香粉作為一種治療內毒的藥物和香料,有很好的銷路。唐人把經(jīng)過特別處理的郁金香灑在衣服和簾帷上,使其得以散發(fā)香味。盧照鄰的“雙燕雙飛繞畫梁,羅帷翠被郁金香”就是唐人利用郁金香最生動的寫照。

        染料是用來改變物質顏色、美化自然環(huán)境和人類自身容貌的顏料,古人多采用天然的無污染的綠色植物作染料。它可以改變食品顏色、增加食欲,修飾建筑家具使之美觀漂亮,轉化服飾色彩使之光彩照人,妝扮膚色使人風流倜儻。

        植物染料是指利用自然界花、草、樹木之莖、葉、果實、種子、皮、根提取色素作為染料。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國古代染色工藝的主流。自周秦以來的各個時期生產(chǎn)和消費的植物染料數(shù)量相當大,明清時期除滿足國內需要外,用紅花制成的胭脂輸入到日本的數(shù)量更是可觀。植物染料中的紅色可以從茜草、紅花、蘇方木等中提取,黃色從梔子、姜黃、槐花中提取,青色是采用藍草制成的靛藍,黑色主要從胡桃樹、柿子樹、櫟樹中得到。

        梔子的果實中含有藏花酸黃色素,是一種直接染料,染成的黃色微泛紅光。南北朝以后,黃色染料又有地黃、槐樹花、黃檗、姜黃、柘黃等。用柘黃染出的織物在月光下呈泛紅光的赭黃色,在燭光下呈現(xiàn)赭紅色,其色彩很眩人眼目,宋代以后皇帝專用的黃袍染色。

        紅花(又名紅藍草)也是來自印度中部的植物,花有紅、橙、黃或白色,可提取紅花素,也直接在纖維上染色,故在紅色染料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曾是隋唐時期的流行色,唐代李中的詩句“紅花顏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形象地描寫了紅花色壓群芳的印染效果。根據(jù)現(xiàn)代科學分析,紅花中含有黃色和紅色兩種色素,其中黃色素溶于水和酸性溶液,無染料價值;而紅色素易溶解于堿性水溶液,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可產(chǎn)生沉淀,形成鮮紅的色淀。紅花也是古代各國用來制胭脂的高級原料。

        觀賞植物的交流促進了世界各國的園林發(fā)展。中國園林是世界獨樹一幟的自然寫意園林,園林中的每種植物都有其特殊的姿色韻態(tài)和自然屬性,人們往往把植物的自然性格加以人文化,創(chuàng)造出高雅的意境。這是典型的華夏文化造成的任何外國園林所無法模擬的創(chuàng)意,因此,各歷史時期大量國外植物的引進,不僅增加了園林觀賞植物,也豐富了園林創(chuàng)意。

        芭蕉原產(chǎn)東亞熱帶國家,秦漢時期就傳入中原,為常綠大型多年生草木,葉寬而長,性喜溫暖,生長較快。入夏,葉叢中抽出淡黃色的叢狀花,“扶疏似樹,質則非木,高舒垂蔭”,是前人對芭蕉的形、質、姿的形象描繪。在中國園林中常常植于小型庭院的一角或窗前墻邊,假山之畔,散點或幾株叢植,綠陰如蓋,炎夏中令人頓生清涼之感,雨中賞芭蕉更耐尋味。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边@里,梧桐和芭蕉的闊葉,不但承載了細雨的滴落,更承載了作者數(shù)不盡的離情愁緒。吳文英《唐多令》:“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v芭蕉,不雨也颼颼?!备饎贈_《點絳唇》:“閑愁幾許,夢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成為明清時期中國文人園林設計的常見景觀。

        石榴原產(chǎn)波斯(今伊朗)一帶,公元前2世紀時傳入我國?!昂文臧彩瘒?,萬里貢榴花。迢遞河源邊,因依漢使搓?!睋?jù)西晉張華《博物志》載:“漢張騫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笔駱錁渥藘?yōu)美,枝葉秀麗,初春嫩葉抽綠,婀娜多姿;盛夏繁花似錦,色彩鮮艷;秋季碩果懸掛。在中國,石榴很早就應用于園林觀賞?;蚬轮不騾仓灿谕ピ?、游園之角,或對植于門庭之出處,或列植于小道溪旁,坡地或建筑物之旁,也常制作各種樁景或供插花觀賞。唐王維《田家》:“濃綠萬枝紅一點,動人春色不須多?!彼瓮醢彩对伿窕ā罚骸拔⒂赀^,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笔癯蔀樘竦剀暗奶飯@風光的寫照,也為中國園林平添了新的創(chuàng)意。

        中國被譽為園林之母,觀賞植物豐富多彩,在國外得到廣泛栽培和傳播,有些花木深受推崇而成為異國他鄉(xiāng)的國花。如玫瑰早在先秦時期就通過波斯傳到歐洲,18世紀中國玫瑰再次傳入歐洲,經(jīng)過雜交培育的玫瑰更是國色國香,壓倒群芳,成為美國、保加利亞等國國花。中國栽培菊花有3000多年的歷史,早在古籍《禮記》中就有“季秋之月,菊有黃花”的記載。世界上許多國家的菊花都是由中國傳去的。公元386年中國菊花由朝鮮傳入日本,古代是日本國的象征,迄今,菊花可以與櫻花媲美,已成為日本園林中四季常開、品種最多的花卉。

        近代歐美許多國家派遣人員到中國到處搜集植物資源供本國的造園建設,英美法等國家還專門建立植物園、樹木園,收集中國各地采集來的植物達千余種,以供觀賞和研究。

        四、隨著新作物、新品種的引進,與之聯(lián)系緊密的栽培技術、儲藏技術、加工技術和管理方法等在各國傳播,形成了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和科學管理的廣泛交流,使各國農(nóng)業(yè)經(jīng)營管理水平不斷提高。

        番薯 (甘藷)起源于美洲的熱帶地區(qū),由印第安人種植成功,抗病蟲害強,栽培容易。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番薯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番薯傳至菲律賓。明朝萬歷十年(1582),從當時的西班牙殖民地呂宋(今菲律賓)引進中國,由東莞人陳益從安南首先引入廣東?!堕}書》:“番薯,萬歷中閩人得之外國。瘠土砂礫之地,皆可以種。其莖葉蔓生,如瓜萎、黃精、山藥、山蕷之屬,而潤澤可食。中國人截取其蔓咫許,剪插種之。”

        明代徐光啟《農(nóng)政全書》:“薯有二種,其一名山薯,閩、廣故有之;其一名番薯,則土人傳云,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種,因此分種移植,略通閩、廣之境也。兩種莖葉多相類。但山薯植援附樹乃生,番薯蔓地生;山薯形魁壘,番薯形圓而長;其味則番薯甚甘,山薯為劣耳。蓋中土諸書所言薯者,皆山薯也。今番薯撲地傳生,枝葉極盛,若于高仰沙土,深耕厚壅,大旱則汲水灌之,無患不熟?!庇纱丝芍韯倐魅霑r其低級簡陋的栽培技術之一斑。

        中國早期栽培的棉花原產(chǎn)印度和阿拉伯的樹棉和草棉。在棉花傳入我國之前,我國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沒有可以織布的棉花。棉花的傳入,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但是多在嶺南及新疆等邊疆種植。棉花何時傳入我國內地,椐清代農(nóng)書記載:“宋元之間始傳其種于中國,關陜閩廣首獲其利,蓋此物出外夷,閩廣通海舶,關陜通西域故也?!彪S著棉花的傳入,有關棉花的種子處理、播種、栽培管理、采收、分級、儲藏、紡織、印染等一系列的技術與管理方法與之俱來,這在元代王禎《農(nóng)書》、清代的《補農(nóng)書》中皆有反映。當然,有的技術是自己摸索的,有的是直接借鑒的。清末當美洲長絨棉引入以后,棉花的栽培與管理又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化。

        五、中外植物廣泛交流,極大地改變、改善了各國人民的衣食結構,轉變了各國人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縮小了不同民族、不同語言、不同生活方式之間的差異,增進了各國人民的友誼。

        “說漢話,穿棉布,吃胡食?!敝腥A民族生活習俗的這一演變饒有趣味,這一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既是數(shù)千年華夏民族不斷融合周邊民族、完成民族大融合的結果,也是通過植物文化交流不斷吸收外來植物改變生活習俗的結果。華夏民族最初在中原地區(qū)發(fā)明農(nóng)耕,以大豆(菽)、黃米、糜子、小米(谷)、大米(稻)為主食,麻子為油,絲綢、麻皮為衣,以葫蘆、葵、韭、葑、荇(白菜)為菜,迄今只剩下大米、絲綢、韭菜、白菜最常見了。我們平常食用的面粉(小麥)是先秦時期從中亞傳來的,油(菜籽)是地中海傳來的,玉米、花生是明清時期從美洲傳入的,穿的纖維(棉花)是清代以前從南亞來的草棉和樹棉,爾后變成美洲的陸地棉。至于吃的蔬菜,平時老百姓的餐桌上,芹菜、菠菜、甘藍、胡蘿卜、大蔥、大蒜、洋蔥、茄子、辣椒、西紅柿、洋芋、萵苣、紅薯等沒有一種菜不姓“胡”,唐代兼容并蓄的政治環(huán)境、華夷平等的民族包容政策,加之中外植物交流中的拿來主義,形成一股追求胡風的社會風尚,穿胡服、聽胡樂、吃胡食、飲胡酒、跳胡舞,已成為普遍現(xiàn)象。

        稻米原產(chǎn)中國,先秦時期傳入日本、南亞、東南亞等鄰邦,以后通過絲綢之路傳遍世界,對各國的風俗禮儀有重大影響。在中國風俗中,如生下男孩,滿月時要贈送油米飯,以茲賀喜。中國自古為農(nóng)耕國家,不少民族以稻米為主食,因而有慶祝稻米豐收的節(jié)日活動。如臺灣高山族將稻米煮成飯,或把糯米蒸成糕與米粑,歡度節(jié)日或招待貴賓。漢族有農(nóng)歷新年吃元宵(湯圓)、年糕、端午節(jié)吃糭等習俗。

        日本的浮世繪有描繪農(nóng)人下雨天在農(nóng)田藝稻的情景,日本米以粳稻為主,而粳米黏性較大,外形圓短,非常適合日本傳統(tǒng)食品壽司的制作。在日本除食用米外,酒、年糕、糖、點心、醬汁、醬油、醋等食物也以稻米為原料。日本有很多大街小巷以米命名,也有新年時吃年糕的風俗。

        豐收節(jié)是馬來西亞卡達山杜順族的傳統(tǒng)文化,為稻米豐收而設的感恩慶典,當中有選美活動及文化舞蹈等風俗。稻米是泰國主要的出口品,是全球最大的稻米出口國,亦是當?shù)厝说闹魇持弧^r(nóng)耕節(jié)亦是當?shù)氐闹饕?jié)日,其中的耕田播種儀式最為重要,以期盼五谷豐登。

        阿爾稻米節(jié)是法國阿爾當?shù)貞c祝稻米收成的節(jié)慶,在每年9月中旬一連三天舉行。慶?;顒影ǜ傔x“稻米皇后”、花車巡游、斗牛、喝水果酒、吃西班牙式海鮮飯等?!暗久谆屎蟆北贿x出后,乘著大型的平底船沿河順流而下,接受河畔兩岸人們?yōu)⑾碌牡久住?/p>

        六、藥用植物交流抵御并防治了許多疾病侵染,增強了人民身體健康水平,又極大地擴展了中藥學范圍,豐富了中醫(yī)藥寶庫。

        中藥學關注專門的藥用植物,把眼光放在所有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種子等器官之上,表現(xiàn)出海納百川的宏放氣度,各歷史時期從國外傳入的幾乎所有植物都進入了中醫(yī)藥大典,豐富了中醫(yī)藥寶庫。這是中國古代對人類的獨特而偉大的貢獻,迄今在植物醫(yī)療、食療、及營養(yǎng)保健等方面有重大的科學參考價值。

        中藥學認為,大凡植物都有藥用價值,有的植物屬于營養(yǎng)、保健類的藥物,有的植物屬于預防和治療疾病類的藥物。人類很早就利用植物預防疾病,中華民族在利用植物預防和控制疾病方面對人類貢獻最大,世界其他民族利用植物預防疾病方面也做出過獨特貢獻。各國都有獨特的藥用植物,各民族都發(fā)明了一些治療疾病的藥草偏方,通過各民族的植物交流,異國他鄉(xiāng)的藥材來到中土,使某些中土長期不能攻克的頑疾怪癥藥到病除,這就大大增強了我國人民的健康水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醫(yī)就已經(jīng)受到外來醫(yī)藥的影響,其中,許多印度醫(yī)學方面的著作被譯成中文。到了唐代,中醫(yī)藥中有來自吐火羅國的“異藥”、波斯王子親自獻上的“香藥”、吐蕃的“雜藥”等。

        菠菜來自波斯,本來是菜,到了中土,就菜、藥兼用起來。唐代貞觀二十一年(647),菠菜隨許多稀有蔬菜移植到中國。據(jù)史料記載,菠菜“火熟之,能益食味”。但是菠菜最重要的用途在于“解酒毒”、“服丹石之人食之佳”。換句話說,服丹藥的道士們可以通過吃菠菜來抵消攝入汞化合物帶來的不適。

        曼陀羅是一種有毒植物,是醫(yī)學上最早的麻醉劑。據(jù)分析,三國名醫(yī)華佗的麻沸散主要成分就是曼陀羅。絲綢之路開通之后,兩漢之際,佛教循著中亞傳入中國,曼陀羅這種佛教之花也隨之傳入,佛教在中國扎根發(fā)芽,曼陀羅也隨之熟悉風土,遍植中土。

        宋人周去非在《嶺外代答》載,廣西曼陀羅花遍生原野,盜賊們把它采去之后,曬干磨成末,下到飲食里面,可以讓人昏迷。

        康乃馨是一種美麗芳香的花卉,原籍歐洲南部。19世紀傳入中國后,國人領略其圣潔芬芳的同時,發(fā)現(xiàn)康乃馨還有清熱、解毒之功,將它用于治療尿道炎、膀胱炎、腎炎、高血壓、月經(jīng)不調、水腫、瘡癤癰腫等病癥。

        阿魏作為一種藥物和調料,在唐代很受歡迎。唐朝人也接受了它的西域名稱——阿魏。阿魏可以刺激神經(jīng)、幫助消化,但唐朝人卻最喜歡利用它“體性極臭而能止臭”的奇異性能。阿魏還是一種高效的殺蟲劑,而且“阿魏棗許為末,以牛乳或肉汁煎五六沸服之,至暮以乳服”,可“閉鬼除邪”。

        罌粟(鴉片)原產(chǎn)印度等地,隋唐時期傳入中土。它曾在離宮別館、文人園林中舒展著妖艷的花冠供人欣賞,也曾入藥為人鎮(zhèn)痛、鎮(zhèn)靜,助興奮、除瘟、止瀉等。中國古人不知不覺中化害為利,乃中醫(yī)之道;列強用它來摧殘中國人民,乃損人利己之本也。史載,咸豐年間,禁煙無望,炮出“寓禁于種”政策,號召種煙土抵制洋煙,從此罌粟遍植全國。

        七、通過中外植物文化交流,改變了許多國家和地區(qū)的產(chǎn)業(yè)結構,使這些國家和地區(qū)某些輕工業(yè)和特殊工業(y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極大地促進了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

        葡萄原產(chǎn)于歐洲東南、中亞和北非一帶。大約在7000年以前,南高加索、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區(qū)開始栽培,后來向周邊國家擴展。葡萄是當今世界上人們喜食的第二大果品,在全世界的果品生產(chǎn)中,葡萄的產(chǎn)量及栽培面積一直居于首位。其果實除作為鮮食用外,主要用于釀酒,還可制成葡萄汁、葡萄干和罐頭等食品。葡萄酒起源于公元前6000年的古波斯,那時有了葡萄種植和葡萄酒釀造。歐洲最早開始種植葡萄并進行葡萄酒釀造的國家是希臘,后來逐漸普及歐亞北非。

        中國早在西漢時期從西域引種葡萄,并得到葡萄酒制作技術,經(jīng)過2000多年發(fā)展,葡萄栽培遍及全國,葡萄酒已成為人們的時尚飲品。

        法國擁有得天獨厚的溫帶氣候,有利于葡萄生長。法國最有名的葡萄品種有釀制白葡萄酒的霞多利和蘇維濃,釀制紅葡萄酒的赤霞珠、希哈、佳美和海洛。法國葡萄酒的生產(chǎn)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紀。法國葡萄酒是法國優(yōu)雅文化的表現(xiàn),凝聚著法蘭西歷史。法國葡萄酒始終保持著自己的傳統(tǒng)釀造工藝,被世人奉為經(jīng)典。世界葡萄酒主要產(chǎn)地國為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美國、智利、澳大利亞和南非等,而法國、意大利生產(chǎn)的葡萄酒約占40%。

        橡膠樹是常綠或短期落葉喬木,原產(chǎn)于巴西亞馬遜河流域馬拉岳西部地區(qū)。天然橡膠主要來源于三葉橡膠樹,當這種橡膠樹的表皮被割開時,就會流出乳白色的汁液,稱為膠乳,膠乳經(jīng)凝聚、洗滌、成型、干燥即得天然橡膠。天然橡膠具有很強的彈性和良好的絕緣性,可塑性、隔水、隔氣性,抗拉和耐磨等特點,廣泛地運用于工業(yè)、國防、交通、醫(yī)藥衛(wèi)生領域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用途極廣。18世紀中葉開始在歐洲得到重視,1839年古德伊爾發(fā)明了硫磺法,改良了橡膠的彈性和耐用性,在東南亞建立了橡膠工業(yè),成為世界各國最主要的橡膠來源。以后,被各國廣泛引種,現(xiàn)已分布亞洲、非洲、大洋洲、拉丁美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種植面積較大的國家有印度尼西亞、泰國、馬來西亞、中國、印度、越南、尼日利亞、巴西、斯里蘭卡、利比里亞等。

        中國1904年開始引種橡膠,植膠區(qū)主要分布于海南、廣東、廣西、福建、云南、臺灣等省區(qū),其中海南和西雙版納為主要植膠區(qū)。我國植膠面積占世界第四位,干膠年產(chǎn)量占世界第六位,極大地推動了橡膠工業(yè)乃至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

        桉樹原產(chǎn)澳大利亞東部沿海地區(qū),茂密的森林郁郁蔥蔥,這廣袤的森林中90%的樹木是桉樹。桉樹木材堅韌耐久,可供枕木、礦柱、橋梁、建筑、漿粕和人造板等用料;葉可提制精油,生產(chǎn)桉葉醇、檸檬醛等,在香料、醫(yī)藥工業(yè)上有廣泛用途;許多桉樹的皮、材、葉含單寧,可用于鍋爐除垢和緩凝劑;此外桉樹還是良好的薪炭材、蜜源植物及防護林用樹種。從19世紀初開始,歐洲人把桉樹種子帶到地中海沿岸,并且迅速向非洲、亞洲和美洲傳播,迄今有96個國家或地區(qū)大量栽培。中國19世紀末期開始引進桉樹,并在廣東、廣西、海南、臺灣、福建、云南、浙江、四川等省區(qū)廣泛種植。桉樹生長速度快、出材率高、纖維質量好,在中國板材工業(yè)和造紙工業(yè)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煙草起源于美洲、大洋洲和南太平洋的一些島嶼。目前發(fā)現(xiàn)有66個種,被栽培利用的僅有2個種,即普通煙草又叫紅花煙草(N. tabacum L.)和黃花煙草(Nrustica L.)。美洲印地安人栽培利用煙草最早,考古發(fā)現(xiàn),3500年前的美洲居民便有了吸煙的習慣。1558年,航海水手們將煙草種子帶回葡萄牙,隨后傳遍歐洲。1612年,英國殖民官員在弗吉尼亞的詹姆斯鎮(zhèn)大面積種植煙草,并開始做煙草貿(mào)易。16世紀中葉,煙草傳入中國。開始傳入的是曬晾煙,距今已有400多年歷史。1900年,臺灣試種烤煙,十年后相繼在山東、河南、安徽、遼寧等地試種烤煙成功。1937~1940年,開始在四川、貴州和云南試種,發(fā)展成為我國主產(chǎn)優(yōu)質煙區(qū)。20世紀50年代,引進香料煙,20世紀60年代,引進白肋煙,分別在浙江新昌、湖北建始試種成功。黃花煙約在200年前由俄羅斯傳入我國北部地區(qū)種植。迄今,我國種植煙草面積年均共約2500萬畝,總產(chǎn)約6000萬擔。煙草是高效益作物,我國煙草種植多分布在經(jīng)濟較落后的貧困地區(qū),有200萬農(nóng)戶靠種煙維系生活。種1畝煙當年可收入1000~2000元,為糧食作物的3~5倍,是山區(qū)農(nóng)民脫貧致富,提高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煙草又是高稅利商品,煙草生產(chǎn)稅利30%左右,工業(yè)稅利60%以上。近年來煙草工商稅利可達1000億元,占國家財政收入的10%,高居各行業(yè)之首位,為國家經(jīng)濟建設提供了巨額資金。

        八、中外植物交流豐富、拓展了各國植物種質資源,為近現(xiàn)代農(nóng)、林、園藝作物育種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近現(xiàn)代以來,隨著植物雜交育種技術、多倍體技術、克隆技術等高科技手段的應用,新植物、新品種層出不窮。這是人類漫長歷史時期植物交流累積的種質資源與高新科技融合的結果,沒有數(shù)千年的植物交流,就不可能有如此豐富的植物基因遺產(chǎn),也就不可能產(chǎn)生如此成果。隨著能源問題、環(huán)境問題、災害問題等的發(fā)展變化,人們將不斷挖掘植物種質資源、基因資源,創(chuàng)造出更多更好的植物新種和品種。

        84K楊系由韓國楊樹育種專家以銀白楊為母本、腺毛楊為父本(銀白楊×腺毛楊)雜交培育出來的新一代白楊派雜種無性系,在韓國楊樹造林面積中占到20%,主要栽在15度以下的坡地上,用于山區(qū)綠化。1984年由中國林科院引入我國(北京),“84K”為引種編號,表示1984年引自South Korea ,該編號一直沿用至今。引種后,在我國“三北”地區(qū)經(jīng)過多年試種,表現(xiàn)良好,84K楊苗期與幼樹生長快、材質好,抗風能力及抗寒、抗蟲性強,適應性廣,是一種春季沒有飛絮的環(huán)保型白楊派雄性無性系。84K楊的成功引進與推廣,在天牛等蛀干害蟲危害嚴重、適于發(fā)展白楊派楊樹良種的“三北”地區(qū),為加速防護林建設、平原綠化與農(nóng)田林網(wǎng)建設,構建首都綠色屏障、西部大開發(fā)中的退耕還林與生態(tài)安全保護等,提供了理想的種質保障。

        四倍體刺槐是從韓國引進的人工誘變的四倍體植株。其生長迅速,木材堅韌,紋理細致,有彈性,抗腐朽,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樹種,耐干旱瘠薄,在沙土、壤土、粘土上均能生長,甚至在礦渣堆、石礫土都能生長,喜光,根系發(fā)達,具根瘤,能固定空氣中的氮,增加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抗旱、抗煙,耐鹽堿能力。四倍體刺槐的葉比普通刺槐的葉寬2倍以上,復葉干重,單重及葉總干重均是普通刺槐的1.5倍以上,枝條粗多,粗蛋白,粗脂肪含量相當高,非常適宜做動物飼料。在年均氣溫14℃以上、年降雨量700毫米以上地區(qū),生長很快,是優(yōu)良的保持水土、防風固沙、改良土壤和綠化樹種。材質重而堅硬,很適合做建筑支柱、樁木、坑木等用材。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歷經(jīng)35年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研究獲得巨大成就,在生產(chǎn)上大面積推廣。正如袁隆平在育種戰(zhàn)略上所設想的,兩系法雜交水稻確實表現(xiàn)出更好的增產(chǎn)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雜交稻每公頃增產(chǎn)750~1500公斤,且米質有了較大的提高。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點發(fā)起沖擊。經(jīng)過近一年的艱苦努力,超級雜交稻在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畝產(chǎn)達到800公斤,并在西南農(nóng)業(yè)大學等地引種成功。雜交水稻的技術路線是:(一)兩系、三系并舉,形態(tài)改良與亞種間雜種優(yōu)勢利用相結合。(二)針對長江中下游地區(qū),構建具“高冠層、矮穗層、重心低、庫大而勻、高度抗倒”的優(yōu)良株型的雜交稻組合;針對西南一季稻區(qū),選育亞種間重穗型雜交稻組合。(三)選育具有秈粳混合親緣的親本,利用亞種間雜種優(yōu)勢。(四)借助生物技術,利用遠緣有利基因。(五)針對超級雜交稻的特點,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超高產(chǎn)栽培技術。

        九、中外植物交流也是各國人文精神的深入交流,通過植物交流,以植物為媒介和載體,不同的哲學、宗教信仰、價值觀、倫理道德等與之俱來,互相交流、融合,提升了各國精神文化水平。

        中國人視石榴為吉祥物,它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古人稱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民間婚嫁之日,常于新房案頭或他處置放切開果皮、露出漿果的石榴,喻示“榴開百子”。洞房常見的吉利畫有《榴開百子》、《三多》、《華封三?!贰ⅰ抖嘧佣喔!返?。世界上擁有石榴的民族幾乎都以石榴為多子多福的象征。黃新亞先生也指出:“石榴的原產(chǎn)地古代波斯的女神雅娜希塔、西傳地希臘的赫拉女神、南傳地古印度的訶梨帝母,均以持石榴為其造像標志,可知多子多福的觀念并不囿于中國?!?/p>

        石榴花果艷麗,火紅可愛,又甘甜可口,被人們喻為繁榮、昌盛、和睦、團結、吉慶、團圓的佳兆,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吉祥之果,在民間形成了許多與石榴有關的鄉(xiāng)風民俗和獨具特色的石榴文化:中秋佳節(jié)送石榴,成為團圓、吉祥的象征;石榴的榴原作“留”,故被人賦予“留”之意,“折柳贈別”與“送榴留別”,成為有中原特色的民俗。石榴與中國的服飾文化也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梁元帝的《烏棲曲》有“芙蓉為帶石榴裙”,“石榴裙”的典故緣此而來。古代婦女著裙,多喜歡石榴紅色,因此人們也將紅裙稱之為“石榴裙”;后來 “石榴裙”就成年輕女子的代稱,人們形容男子被女人的美麗所征服,就稱其“拜倒在石榴裙下”。

        玫瑰原產(chǎn)中國西部和中亞,后來傳遍了世界,是各國共識的愛情、和平、友誼、勇氣和獻身精神的化身。在希臘神話中,玫瑰既是美神的化身,又融進了愛神的鮮血,它集愛與美于一身,可以說,在世界范圍內,玫瑰是用來表達愛情的通用語言。

        保加利亞是譽滿天下的“玫瑰之國”,每年6月初的第一個星期日為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玫瑰節(jié),人們到玫瑰谷舉行盛大的慶?;顒印K麄冋J為絢麗、芬芳、雅潔的玫瑰花象征著保加利亞人民的勤勞、智慧和酷愛大自然的精神。玫瑰遍身銳刺是保加利亞人民英勇不屈與堅韌不拔的化身。

        經(jīng)百年爭論,美國于1986年9月23日國會眾議院通過玫瑰為國花。他們認為玫瑰是愛情、和平、友誼、勇氣和獻身精神的化身。美國人還認為紅色月季花象征愛、愛情和勇氣。淡粉色傳遞贊同或贊美的信息,粉色代表憂雅和高貴的風度,深粉色表示感謝,白色象征純潔,黃色象征喜慶和快樂。

        茉莉花原產(chǎn)印度、阿拉伯一帶,以波斯灣為中心。西漢時期從印度傳入中國,后傳入歐洲、非洲、亞洲,近代傳入美洲、大洋洲。茉莉花素潔、濃郁、清芬、久遠,它的花語表示忠貞、尊敬、清純、貞潔、質樸、玲瓏、迷人。許多國家將其作為愛情之花,青年男女之間,互送茉莉花以表達堅貞愛情。它也作為友誼之花,在人們中間傳遞。把茉莉花環(huán)套在客人頸上使之垂到胸前,表示尊敬與友好,成為一種熱情好客的禮節(jié)。泰國人把它作為母親的象征。

        菩提樹原產(chǎn)印度,因此通稱印度菩提樹,別名覺悟樹、智慧樹,是印度的國樹。2500多年前,佛祖悉達多·喬答摩為擺脫生老病死輪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尋求人生的真諦。經(jīng)過多年的修煉,終于有一次在菩提樹下靜坐了七天七夜,戰(zhàn)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獲得大徹大悟,終成佛陀。后來佛教一直都視菩提樹為圣樹。在印度、斯里蘭卡、緬甸各地的叢林寺廟中,普遍栽植菩提樹,它在《梵書》中稱為“覺樹”,被虔誠的佛教徒視為圣樹,萬分敬仰。

        梁武帝天監(jiān)元年(502),僧人智藥三藏大師從西竺國(印度)帶回菩提樹,并親手種植于廣州。從此,菩提樹在南方各省區(qū)寺廟中廣為傳播。在西雙版納,菩提樹隨處可見,幾乎每個村寨和寺廟附近都栽種了許多菩提樹。每到佛節(jié),善男信女們就在大菩提樹干上拴線,獻貢品,頂禮膜拜。傣族什么樹都可以砍伐,但菩提樹卻是千萬不能砍伐的,即使是菩提樹的枯枝落葉也不能當柴燒,砍伐菩提樹就是對佛的不敬,就是罪過。

        十、中外植物交流使各國、各地區(qū)的自然景觀環(huán)境和小氣候改變了模樣。

        在中外植物交流中,許多外來植物由于適應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反客為主,成為當?shù)卦耘嘧魑锏闹黧w,這就使鄉(xiāng)土自然景觀環(huán)境在潛移默化中變樣。

        刺槐是近代來自美洲的洋種,青島近代歷史上由于廣種刺槐,城鄉(xiāng)到處槐花飄香,有“刺槐之鄉(xiāng)”的美譽。

        石榴的原產(chǎn)地是古代波斯。后來,航海的腓尼基人將它傳播到地中海地區(qū)。向東,則傳播到布哈拉、塔什干、撒馬爾罕、新疆等中亞地區(qū)。石榴傳到中國內地應該是在3世紀后半葉。在新疆,特別是南疆陽光之地喀什、和田,石榴樹長得生機勃勃,石榴花開得如火如荼。而皮山縣的皮亞曼鄉(xiāng)、葉城縣的伯西熱克鄉(xiāng)和疏附縣的伯什克然木鄉(xiāng)三個地方的品質最佳,種植歷史也最長。

        我國內地石榴重點產(chǎn)區(qū)有陜西省的臨潼、乾縣、三原等,安徽省的懷遠、蕭山、濉溪、巢縣等,山東省的棗莊等,江蘇省的蘇州、南京、徐州、邳縣等,云南省的蒙自、巧家、建水、貢呈等,四川省的會理地區(qū)等。

        石榴雖說是來自中亞的胡種,卻完全融合于中土,到處都能安家落戶,受到中原人民的喜愛。每當農(nóng)歷五月,榴鄉(xiāng)大地火紅一片,八月碩果累累,不僅美化了自然景觀,改善了自然氣候,還給人們帶來巨大的物質利益。

        在西班牙的國徽上有一個紅色的石榴,正是西班牙的國花。在西班牙,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論高原山地、市鎮(zhèn)鄉(xiāng)村、房前屋后,還是濱海公園,到處都可見石榴樹。

        保加利亞是世界上最大的玫瑰產(chǎn)地,素以“玫瑰之邦”聞名。玫瑰是保加利亞的國家象征,該國種植的玫瑰有上百種。每年初夏時節(jié),巴爾干山南麓的“玫瑰谷”地帶一片花海,各色玫瑰競相開放。在許多路邊的花壇和住宅的花園里,玫瑰花也到處盛開。

        希臘首都雅典被稱為茉莉花城。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巴拉圭、突尼斯和泰國等把茉莉和同宗姐妹毛茉莉、大花茉莉等列為國花。美國南卡羅來納州定為州花。在花季,菲律賓到處可見潔白的茉莉花海,使整個菲律賓都散發(fā)著濃濃的花香。在中國,2006年11月,江蘇省將茉莉花定為省花。在這些國家和地區(qū),到處都有茉莉花的海洋,改變了原來的自然模樣。

        桉樹原產(chǎn)澳洲大陸,少部分生長于鄰近的新幾內亞島和印度尼西亞。非洲的埃塞俄比亞的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原來沒有一顆桉樹。據(jù)說,孟尼里克二世定都亞的斯亞貝巴不久,發(fā)現(xiàn)這里花雖然很多,但可用作柴薪的樹木并不多。于是,他心中萌生了遷都之意。消息傳開,有人向他進言,與其另覓新都,不如就地廣為植樹。他采納了這個建議,從1905年開始引進速生的桉樹,號召百姓廣為栽種。同時,由國家廉價提供樹苗,免征種植樹木的土地稅。這樣,不到20年時間,桉樹不但長滿全城,更在城市四周形成一個寬闊的綠化帶。城市建筑材料和柴薪問題都解決了,首都再也沒有搬遷。迄今,亞的斯亞貝巴城市的桉樹林總計有50多平方公里,被稱為“桉樹之都”。

        綜上所述,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中外植物文化交流在改善人類物質生活、淳化社會風尚、提升人類精神境界以及改善自然景觀環(huán)境等方面,產(chǎn)生著得天獨厚的推動作用。然而,我們在充分挖掘中外植物交流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要看到另一面。歷史上由于政治利益、商業(yè)利益需要,也由于缺乏植物檢疫制度和技術管理,使許多有害植物及病蟲害乘虛而入,得以蔓延肆虐。特別是明清以來,域外煙草和毒品傳播泛濫,一些殖民國家打著自由貿(mào)易的旗號,以武力保護有害植物傳播,給中國和世界各國人民身心健康帶來了巨大負面影響。這是植物交流史上最沉痛的教訓。各國人民必將以史為鏡,弘揚中外植物文化交流中“和平友好、共同繁榮”的主題,進一步拓展植物交流領域,挖掘植物文化交流潛力,敞開門戶,讓本國所有的綠色植物接受各國人民的選擇,讓全世界共享綠色文明之果。

        (本文由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心提供)

        国产毛片一区二区日韩| 99精品国产99久久久久久97| 少妇高潮喷水正在播放| 久久午夜无码鲁丝片直播午夜精品| 99热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亚洲综合欧美在线一区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蜜tv|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九| 国产高潮流白浆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 美丽人妻被按摩中出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视频在线观看视主播|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亚洲一区av在线观看| 亚洲最大日夜无码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日韩av天堂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香蕉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黑人巨大videos极度另类 | chinese国产在线视频|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i| 久久精品第九区免费观看|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 | 无码人妻丰满熟妇片毛片| 久久久久一| 国产91在线播放九色快色 | 欧美丰满老熟妇aaaa片| 欧美性开放bbw| 91在线区啪国自产网页| av网站国产主播在线| 又粗又黄又猛又爽大片免费| 国产欧美日韩专区| av男人操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天堂在线视频| 日本丰满熟妇bbxbbxhd| 久久与欧美视频| 免费看黄视频亚洲网站| 一区二区三区av波多野结衣| 手机在线精品视频| 熟女不卡精品久久a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