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考古發(fā)掘?qū)嵨锖蜐h畫像石上的繪畫等方面對古代投壺活動進行了考證,認(rèn)為投壺不僅是一種雅禮,也是一種游戲。
[關(guān)鍵詞]投壺;考古發(fā)現(xiàn);禮儀
[中圖分類號]K892.2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0-0011-02
投壺,在我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就已經(jīng)是貴族間甚至是諸侯間友好往來時的一種儀式內(nèi)容。投壺作為游戲,通常在宴會上,作為娛悅賓客的重要內(nèi)容?!锻秹貎x節(jié)》記載:“投壺,射禮之細(xì)也,燕而射,樂賓也。庭除之間,或不能弧矢之張也,故易之以投壺,是故投壺射類也。”①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宴請賓客時的禮儀之一就是請客人射箭。那時,成年男子不會射箭被視為恥辱,主人請客人射箭,客人是不能推辭的。后來,有的客人確實不會射箭,就用箭投酒壺代替。久而久之,投壺就代替了射箭。《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晉侯以齊侯宴,中行穆子相。投壺,晉侯先,穆子曰:‘有酒如淮,有肉如坻,寡君中此,為諸侯師?!兄?,齊侯舉矢,曰:‘有酒如澠,有肉如陵。寡人中此,與君代興?!嘀兄?。”②意思是說:齊侯景公入晉國賀晉嗣君即位,席間,行投壺之禮,賦詩助興。他們各自炫耀自己國家肉山酒海,國富民強,堪當(dāng)霸主,結(jié)果鬧得不歡而散。這場投壺游戲就變成了政治斗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斗壺”故事。
河北省發(fā)掘出土了戰(zhàn)國時期中山王墓中的銅投壺,它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銅投壺。此壺為圓筒狀,下以三犀為足,高59厘米,口徑20.5厘米。圓筒兩側(cè)各有一鋪首銜環(huán),遍體飾以細(xì)線變形山字花紋,線條十分生動、流暢,器形古雅厚重,器身高大,平口深腹,上下粗細(xì)相同,下部作三獨角犀矮足,上有銘文“左使車工本”五字。③經(jīng)專家學(xué)者們考證,斷定這件筒形器應(yīng)是古代的投壺。
在中山王墓出土的這些銅器中,還有一件較小的銅筒形器,高約40厘米,口徑約10厘米,器物上、下各有一道斜格云紋,兩側(cè)亦各有一鋪道銜環(huán),半口深腹,中空,與三犀足銅投壺形制相同,但無三犀足。專家認(rèn)為這是一件小型的銅投壺。
另外,在山東省長島縣長山島出土了一件戰(zhàn)國早期的刻紋提梁壺,這件壺由器身、器蓋和鏈?zhǔn)教崃喝糠纸M成,壺高約45厘米。在壺的腹部,刻有一幅投壺圖案,表現(xiàn)的是投壺者正在投擲的動作,生動地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投壺之禮的具體形式,從側(cè)面印證了投壺在當(dāng)時的盛行。
投壺有陶制、銅制、鐵制和瓷制的,從實物資料可知,明清時期投壺較多,宋元時期也有投壺。清代端方《陶齋吉金錄》卷3著錄一投壺,似馬而帶雙角之鹿,背負(fù)圓筒形投壺,雙貫耳,鞍兩旁有小圓筒。從形制和紋飾看,應(yīng)是宋元時期器物。出土的實物投壺,還有上海青浦元代任氏墓出土的官窯投壺式瓶二件、河南濟源出土的漢投壺一件。
由于帝王與士大夫都參與投壺,故相關(guān)事項都有規(guī)矩。如《后漢書》卷20載:“遵為將軍,取士皆用儒術(shù),對酒設(shè)樂,必雅歌投壺?!雹堋抖Y記·投壺第四十》曰:“壺,頸修七寸,腹修五寸,口徑二寸半,容斗五升。壺中實小豆焉,為其矢之躍而出也。 壺去席二矢半。矢以柘若棘,毋去其皮?!雹?/p>
河南南陽沙崗店出土的一方漢畫像石,石縱134厘米,橫40厘米,描繪了投壺游戲的生動畫面。畫面中間刻一壺,壺旁放一酒樽,上置一勺。壺左、右各一人,每人已投一箭入壺,其懷中各抱三矢,手各執(zhí)一矢,正全神貫注地準(zhǔn)備向壺內(nèi)投擲。左邊一人身體前傾,頭低垂,坐于地,旁有一人攙扶。右邊一人似為司射(即投壺的裁判),他手里拿著一木質(zhì)的獸形器叫“籌”,用來計算投入壺中矢的數(shù)目。⑥它是一件最早有關(guān)投壺游戲描繪的實物遺存?!段骶╇s記》中載:“武帝時,郭舍人善投壺,以竹為矢,不用棘也?!雹摺锻秹貎x節(jié)》一書中還記載,司馬光認(rèn)為“投壺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為國,可以觀人……圣人取以為禮”,⑧他從投壺中體悟出中庸之道,把投壺提升到一個很高的境界。晉傅玄《投壺賦序》云:“投壺者,所以矯懈而正心也?!雹?/p>
晉代,廣泛開展投壺活動,投壺也有所改進,即在壺口兩旁增添兩耳。因此,投壺就多了許多名目,如“依耳”、“貫耳”、“倒耳”、“連中”、“全壺”等。
這期間出現(xiàn)了很多投壺高手。據(jù)葛洪《西京雜記》載,郭舍人投壺能“激矢令還,一矢百余反”。⑩古人投壺,以矢入壺為投中,郭舍人可謂投壺游戲的行家里手,以一箭激得壺中百余箭出壺。有閉目而投的,晉人孫盛《晉陽秋》曰:“王胡之善于投壺,言手熟閉目。”11隋唐之際,有一姓薛的人便能做到。還有更神的,人送雅號“投壺絕”,叫蘇樂壺。他自幼玩投壺,若干年后,凡別人所能的,他無所不能,“又能以己意創(chuàng)出新奇詭名異法至數(shù)十種,皆古所無”。比如用三矢并投,分中三孔(壺口及兩耳),叫“寫字”;也能背身投矢,矢矢必中,名為“仙人背劍”,工巧獨步。12
敦煌壁畫中也有投壺游戲的畫面,如萬庚育先生認(rèn)為敦煌莫高窟五代第61窟太子與釋子砍多羅樹圖中部為諸釋子相撲,下部左側(cè)為投壺,太子與四釋子圍繞一臺,臺右上角有一壺,右側(cè)為太子與一釋子下圍棋,四釋子在側(cè)觀棋。
敦煌文獻P.3866李翔《涉道詩》中也有記載,有詩《衛(wèi)叔卿不賓漢武帝》:“鑾殿仙卿頓紫云,武皇非意欲相臣。便回太華三峰路,不喜咸陽萬乘春。涉險漫勞中禁使,投壺多是上清人。猶教度世依方術(shù),莫戀浮華誤爾身。”
約在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投壺活動傳到了國外?!端鍟吩诮榻B今朝鮮半島百濟的風(fēng)俗時說:“俗尚騎射,讀書史,能吏事,亦知醫(yī)藥、蓍龜、占相之術(shù)……投壺、圍棋、樗蒲、握槊、弄珠之戲?!?3而這種古時游戲現(xiàn)今已基本不見蹤影,只有河南南陽漢畫像石里保存的生動畫面、中山王墓出土的銅投壺、敦煌壁畫以及敦煌文獻的記載能為我們今天研究古時投壺游戲提供寶貴資料。
[注釋]
①⑧汪禔編:《投壺儀節(jié)》,《叢書集成初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3~14頁、第42~43頁。
②吳樹平等點校:《十三經(jīng)全文標(biāo)點本》(下),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6頁。
③崔樂泉:《我國最早的銅投壺》,《體育文史》,1995年第2期。
④宋·范曄撰,唐李賢等注:《后漢書》卷20,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742頁。
⑤吳樹平等點校:《十三經(jīng)全文標(biāo)點本》(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第935頁。
⑥南陽漢代畫石編委會:《南陽漢代畫像石》,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⑦⑩漢·劉歆撰,晉·葛洪集,向新陽、劉克任校注:《西京雜記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46頁。
⑨11李昉:《太平御覽》(第四冊),中華書局1960年版,第3343~3344頁。
12麻國鈞、麻淑云:《中華傳統(tǒng)游戲大全》,農(nóng)村讀物出版社1990年版,第371頁。
13唐·魏征等撰:《隋書》,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181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