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上的第一次路線斗爭,以王倫之死為標志,代表著閉守與開放的路線斗爭;第二次路線斗爭以宋江上山、廣納頭領為標志,代表著保持梁山領導純潔性與加強地主階級頭領成分的路線斗爭;第三次路線斗爭,以晁蓋之死和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為標志,代表著繼續(xù)造反與尋求招安的路線斗爭。在歷次的路線斗爭中,有不少頭領身不由己,或因表錯了態(tài)而一貶再貶,或因站對了隊而飛黃騰達。
第一次路線斗爭:得勢與失勢
王倫被林沖火并之后,林沖高風亮節(jié),將一、二、三位都讓出來了,自己坐了第四把金交椅。從順序上來看,與王倫時代一樣,也是第四位,但實際上林沖此時坐的位置是梁山超級元老派的首位,且晁蓋在安排眾人職務時,高于原來排在自己之前的杜遷、宋萬,同時也是軍事頭領的第一位,“林教頭等共管山寨”,實際上還是升了。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晁蓋既然當了頭領,便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著自己鬧革命的老戰(zhàn)友們都提拔到林沖之下、杜遷之上,明顯高于原來的頭領,這個不必細說。
從此以后,跟著王倫混的杜遷、宋萬再無出頭之日,排名從第二、三驟然下降至倒數第二、三,不僅沒有實權,還要夾著尾巴做人,上陣殺敵立功沒他的事,跑跑腿倒是免不了的。作為前朝舊臣,杜遷、宋萬沒被株連砍頭,已經不錯了,而朱貴則始終做著他的副班長(排名最后)。
第二次路線斗爭:晁宋兩派的陣營分化
梁山第二次路線斗爭,以宋江安排花榮、秦明及清風山眾人上山為序幕,從宋江上山正式開始,到晁蓋之死正式結束,以宋江大獲全勝告終。在這次路線斗爭過程中,宋江不斷下山征戰(zhàn),以“及時雨”之名頭,通過苦肉計、美人計、親戚說情等權謀手段,不斷將大量的前大宋政府官員、地主惡霸、地痞流氓收編上山,以改變梁山領導層成分,為其日后招安做好輿論支持和票數安排。
這個階段在宋江招收的人馬中,前政府官員以花榮、秦明為代表,地主惡霸以李應、柴進、穆弘為代表,地痞流氓以李逵、王英為代表。這些人等上山之后,身居高位,掌握了較大話語權,極大地改變了梁山頭領的成分結構。同時,利用安插親信、安排上場立功等手段,使這些人等逐漸地分化原有晁派人馬。
當晁蓋發(fā)現(xiàn)他雖為一山之主,卻指揮不動一個宋派頭領之時,便到了他的死期了,此時他縱然不自己去送死,宋江也會送他去死。這一整個過程,用一個精彩的詞語來描述就是:架空。
宋江并不是漫無目的地招收這些人等。他們上山這件事從整體來看,是為了改變梁山的領導層結構。而從細化的角度來看,前政府官員(包括軍官)上山,主要是增加梁山或者說是宋江集團的軍事實力。有槍便是草頭王。軍事實力的膨脹,為宋江的奪權打下了基礎——萬一晁蓋不死,還可以赤裸裸地搶嘛。而地主階級則是封建社會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基礎,加強這部分頭領建設,為宋江日后的招安落實了意識形態(tài)問題。至于地痞流氓,除了像李逵這樣的超級打手,往往地位不高(日后排名多為地煞),他們所起的主要作用,就是起哄與搗亂,宋江就可以渾水摸魚了。
除了暗中改變梁山集團領導集體的階級成分,宋江還在暗中搞了不少小動作。最典型一例,莫過于安排楊雄、石秀為中央警衛(wèi)團團長。此二人初上山時便差點被晁蓋殺掉,是宋江把他們的腦袋給保下的,從此以后,楊雄、石秀就欠宋江兩條人命。派此二人擔任中央警衛(wèi)團負責人,有監(jiān)視晁蓋之意,無保護晁蓋之心。在其余的人事安排上,原王倫人馬地位再度下降,杜遷、宋萬開始時還能守守小寨,到最后,完全淪為大寨的兩個可有可無的小配角,而朱貴只能一直開店。
第三次路線斗爭:招安派占據上風
梁山第三次路線斗爭連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晁蓋尸骨未寒,宋江便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罢邪病币皇拢瑥拇吮阕鳛橐豁椈驹瓌t,寫入梁山“黨章”。
從聚義到忠義,名稱雖然改了,但是要知道,路線斗爭從來就沒有這么容易勝利的,這是一個意識形態(tài)問題,是要長抓不懈的。為此,宋江在上臺之后,先培植自己的親信花榮、秦明進入梁山領導核心,同時進一步擴大地主階級和前大宋政府高官在梁山上的影響力,將晁蓋遺命的作用降到最低。
在這種情況下,有資本家潛質的大地主盧俊義上山了,排名第二,僅次于宋江;前政府高官關勝上山了,排名第五,高于梁山元老林沖。
盧俊義上山之后,能夠獲得排名第二的地位,有三個因素:其一,晁蓋的遺命——畢竟宋江號稱孝義黑三郎,不能做得太過分;其二,盧俊義驚人的武藝及超強的個人素質;其三,其大地主階級的身份。而關勝能居于元老林沖之前,主要是其前政府官員的地位,以及關勝的高貴血統(tǒng)。與林沖相比,關勝的武藝不算高超,但關勝與政府的關系并未完全破裂,并不像林沖那樣是被迫上山的,因此他才可以位于林沖之前。
在這個階段,除了地主階級、前政府官員上山外,幾乎看不到一個地痞流氓上山。這和任何一個集團在獲取了統(tǒng)治權之后所采取的手段一模一樣。像“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黃金榮、杜月笙糾集青紅幫組織“中華共進會”,冒充工人向工人糾察隊進攻。而當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基于地痞流氓對于統(tǒng)治的不利,就開始約束青紅幫的發(fā)展了。梁山也一樣,當確立了招安目標之后,就沒地痞流氓什么份兒了。
從路線斗爭一角,居然看出了這么多的道道來。要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梁山集團從最開始偏安一隅不求發(fā)展的小寨發(fā)展到最后兩萬余人馬、一百單八將的大寨,并最終通過招安實現(xiàn)了“曲線求官”的目的,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從自保,到造反,到招安,梁山上每一次的路線斗爭均反映在宋江的人事安排之上。
(摘自《讀書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