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收入分配領域存在的諸多問題,最大的焦點無疑是基尼系數的逐年攀升所昭示出的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漸拉大。而轉型期的制度缺陷在收入分配領域體現得淋漓盡致,導致居民收入分配的整體結構中,資本所得超過了勞動所得,壟斷行業(yè)所得超過了競爭行業(yè)所得,城市超過了農村,東部超過了西部,非法所得超過了合法所得,從而呈現一個全方位、立體式的扭曲結構。
對這種扭曲的分配結構進行調整,并注入公平要素,無疑是下一步收入分配改革的重點。但事實上,分配的失衡和貧富差距,不僅僅體現在“民”與“民”之間,更體現在“國”與“民”之間,這是大家很容易忽略的一點。
首先,從社會資源的占有格局而言,目前中國的經濟資源60%以上仍然集中在國有單位,但這60%的國有資源每年創(chuàng)造的GDP增長不到全部增長的30%,創(chuàng)造的社會就業(yè)更是不到10%。這說明龐大的國有資源一方面在“增量”的創(chuàng)造上效率很低,但依然通過“虹吸效應”占有了越來越多的資源。第二,30年來,GDP年均增長9.8%,政府財政收入增長卻遠高于10%,近年來更是創(chuàng)造年均增長20%的奇跡,但居民收入的增長遠遠落后于GDP增長和財政收入的增長。這說明,經濟成果在分配的時候向國家轉移的速度遠遠高于向居民轉移的速度。第三,由于政府改革的滯后,政府通過二次分配的手段進一步掌握了更多的資源,而二次分配中的種種尋租等行為,導致收入分配格局的再次惡化。第四,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政府啟動了大規(guī)模的經濟刺激計劃,但財政投資絕大部分屬于央企等國有單位。第五,在信貸資源上,特別是在本輪寬松的貨幣政策下,國有大中型企業(yè)獲得的信貸資源高達80%以上,民營企業(yè)和大量的中小企業(yè)獲得的信貸額度不到總量的20%。
這樣的結果是,在蛋糕的分配過程中,不僅僅是少數人、少數行業(yè)占有了大多數的份額,更體現在,國家拿走了相當大的份額。GDP總量成了全球第三,國“富”了,但民“窮”的基本格局并沒有改變。民“窮”則內需自然不振。比如,當下的中國經濟,表面來看是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而導致產能過剩,但如果從深層來看,產能過剩的關鍵并非經濟體本身,而是因為資源配置的失衡和財富分配的不公,加之國家分走了“蛋糕”的極大份額,導致居民購買力與經濟增速本身出現了嚴重的背離,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所謂的“產能過?!辈贿^是一種“偽”過剩而已。
由此觀之,啟動收入分配改革,解決內需不振的根本性問題,不僅要在貧富差距上下工夫,國家更要讓利于民,在“民富”上下大工夫,下定決心將政府占有的過多的財富向民眾讓渡,這無疑是治本之道。但政府的做法卻恰恰相反,試圖依靠政府的投資,破解當前經濟的困局,讓財政、信貸等資源繼續(xù)向國有單位傾斜。顯而易見,這種做法不但不會解決經濟結構的失衡和深層矛盾,反而隨著政府控制社會資源的能力更強而讓“國富”、“民窮”的扭曲結構更加扭曲。雖然短期可能使得經濟增長保持一定的速度,但從長遠來說,則進一步壓縮了民眾的“蛋糕”份額,造成內需的更大萎縮。通過政府資源拉動經濟“保八”無憂,但居民收入的分配格局很顯然只會進一步惡化,實行經濟轉型和刺激內需依舊是一句空話。
因此,對于中國經濟而言,平衡“國”與“民”之間的財富分配格局,解決居民之間的收入差距過大的問題,夯實財富回歸民生的制度基礎,其意義顯然遠甚于“保八”。
據此,鑒于30年來國家通過國有企業(yè)和其他國有單位積累了幾十萬億元的社會財富,將這些財富通過一定的方式“還富于民”,讓老百姓富起來,解決“國”與“民”之間資源配置的失衡問題。在國家沉淀了巨額的財富的情況下,龐大的國有股一變現就是真金白銀,關鍵是是否愿意痛下決心,讓財富回歸民間,夯實經濟增長的民生基礎了。(摘自《中國經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