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藍、灰、綠幾個單色服裝,轉(zhuǎn)眼到喇叭褲、蝙蝠衫、牛仔褲、西裝的興起,60年成都面貌變得越發(fā)斑斕;斗轉(zhuǎn)星移,從護膚到化妝到發(fā)型再到吃喝玩樂,60年成都女人生活更加多元化,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獨特經(jīng)歷見證著60年的變化。
家住老文化宮(現(xiàn)太升南路)附近的謝婆婆一家,如今已是三代同堂,孫女、女兒、婆婆各自代表其時代烙印的同時,這個家庭也背負著成都60年消費變遷的縮影。
謝素芬 80歲 退休
成都記憶知多少:資格“老成都”、“成都通”,80年來一直在成都居住、生活,一步步走來,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遷。
陳小勇 49歲 全職太太
成都記憶知多少:土生土長成都人,從小“混跡”文化宮一代,成都改革開放30年親歷人。
徐文瑜 24歲 郵政系統(tǒng)
成都記憶知多少:典型80后成都妹妹,跳橡皮筋、扎蝴蝶結(jié),逛夜市長大的一代,獨力、自主、個性。
“哈哈,婆婆別動,笑一笑,您就放心吧,我用手機一定把您拍的很漂亮?!背跚锴宄浚珗@竹林涼亭下,一位40歲上下的婦女站在一位古稀老人身旁,幫她揉肩捏背的同時,不時望拿著手機比劃照相的少女,笑顏如花。一樣的眉眼,同樣的笑聲,相似的神態(tài),老中青祖孫三代齊聚一堂,其樂融融。
婆婆謝素芬今年80歲了,歲月在她臉上刻畫出了痕跡,卻掩蓋不出樂觀的本性,隨時都是樂呵呵的笑著,慈祥溫暖,回憶起當年每逢節(jié)假日帶著兒女去人民公園游玩照相留影的情景,總是止不住的驕傲:“那時,照相可是一件大事哦,一般人沒事不會進行照相這種消費的?!?/p>
媽媽陳小勇是位全職太太,在家排行老幺,一聽名字就很有五六十年代的時代特征,那時女孩子也得勇敢堅強,年輕時,可是一個“潮人”,閑暇時會約上伙伴朋友專程去體育場(現(xiàn)在的成都市體育場)滑5毛錢一次的旱冰,乘4分錢的公交車從城北看風景到城西(那時,成都只有僅此一條公交線),還會去人山人海的百貨大樓購物,買一盒最時髦的“百雀靈”搽臉,進行護膚。
孫女徐文瑜生于80后,是個典型的白羊座,性格活潑,具有冒險創(chuàng)新精神。喜歡逛街,愛好購物,可以在鹽市口一帶轉(zhuǎn)個整天也不會“腳耙手軟”的類型。不喜歡雷同,崇尚自我與個性,屬于新時代的代表人物。
都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謝婆婆家也不例外,三個女人匯成一臺戲,
女兒和孫女都除了一脈繼承了婆婆性格的外向樂觀健談,還一樣追求美麗和時尚,雖然每人背后的時代背景各不相同,但祖孫三代演繹出屬于各自時代的旋律,獨一無二的時尚經(jīng)。
消費觀之“頂上”
常常聽調(diào)侃:“頭可斷,發(fā)型不可亂?!笨梢姲l(fā)型對女人的重要性,女人發(fā)型的演變史從很大程度來說也是一個審美文化的發(fā)展史,相對于如今動輒千百元為自己“頂上”造勢的常態(tài),
時間倒回60年?倒回30年又是怎樣?讓我們回顧下60年來成都女人對發(fā)型消費看法。
《成都女報》:記憶中最時髦的發(fā)型是什么?一般選擇怎么打理自己的“頂頭大事”呢?
謝:還是要分年代,建國初期最時髦的就是扎兩根很廠的麻花辮子搭在胸前,因為感覺很健康、積極、向上,所以又叫“解放形象”,那時幾乎每個女孩都托著兩條長辮子,我也不例外,那時還沒有橡皮筋,有幾寸紅頭繩纏頭發(fā)就很“洋盤”。后來到了60年代,隨著楊春霞在京劇樣板戲《杜鵑山》中塑造的黨代表柯湘的流行,主旋律式的齊耳短發(fā)開始流行,而兩耳別著的鋼夾就是最高級的裝飾品。那時,還不流行理發(fā),一般就是找熟悉的人拿著剪刀減,最奢侈洗發(fā)品蝴蝶牌洗發(fā)香波一般人都用不起,大家用的就是原生態(tài)的皂角,至于護發(fā)品,完全沒概念,到是用過清油抹頭發(fā),讓頭發(fā)顯得很光滑。
陳:好像小時候還是扎兩條辮子,到了80年代中后期,改革開放加上一些外在流行因素的共同影響,燙發(fā)成了首要選擇,在我印象中,好像周圍的女娃娃都在燙發(fā),燙爆炸、招手停、高劉海……不同于現(xiàn)在流行的“清湯掛水”,凡是和卷發(fā)沾邊的發(fā)型都很受歡迎,所以自然卷很受羨慕。那個時候開始學會去美發(fā)廳弄頭發(fā),懂得剪頭發(fā)不再是家里人拿著剪刀就可以搞定的事,也是一種消費。至于護發(fā)品,就是海鷗牌洗發(fā)膏和蜂花護發(fā)素,雖然這些東西現(xiàn)在很難尋覓到蹤跡,當時可是高級貨哦。
徐:現(xiàn)在變化好快啊,沒什么固定流行的發(fā)型,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好像我高中時比較流行日韓風,現(xiàn)在社會上又在走短發(fā)風潮,沒準過幾個月又變了,沒有什么最時髦,現(xiàn)在的人多元化,也更自我。至于打理頭發(fā),肯定去美發(fā)店啊,像我周邊的朋友,沒事都會去洗洗頭,剪剪劉海什么的,去美發(fā)店已經(jīng)不再是為了減頭發(fā)而去,有時候純粹是享受。
消費觀之“臉上”
時代在變,化妝品同樣在變。60年前,化妝品很少見,被視為為奢侈品;60年后,不用化妝品很少見。在成都,60年化妝品變遷又是怎樣?
《成都女報》:屬于自己年代的化妝品消費有哪些?
謝:化妝?就結(jié)婚的時候涂了胭脂,打了粉,平時生活中沒有人化妝。在五六十年代,人們對思想意識的看重,遠高于對于容貌身材的看重,所以基本上沒有化妝的概念,說到化妝,首先想到的就是在臉上涂抹胭脂參加演出,其次就是照相,因為是黑白照片,照相前照相師會把每個人的嘴唇拿炭花涂黑,注意是涂黑不是涂紅哦,也只有涂黑了才能讓黑白照片的嘴唇顏色深,也才更好看。
陳:關于化妝,應該是80年代后期的事情了,那時比較走極端,要不就是將樸素進行到底,素顏;要不就是紅艷大濃妝,慘白的臉,配上粗黑的眉濃重的眼影,再涂上鮮紅的大紅唇,是那個時候的典型裝扮。還有就是紋眉和紋眼線了,當時我周邊許多朋友都把眉毛弄成粗粗的一條,雖然現(xiàn)在不少人都已經(jīng)取了,但在我看來,紋眉是那個時代的標志。那時化妝品還沒像現(xiàn)在這么講究,一般選擇去百貨大樓購買諸如貝殼油,春娟寶寶霜、百雀靈擦就好,洗面奶是90年代后才知道的,像安安黃瓜洗面奶、丁家宜這些牌子現(xiàn)在還記得,那時還沒有超市,也是在百貨大樓或者人民商場選購。
徐:呵呵,現(xiàn)在好像流行素顏吧,也就是裸妝,其實我想和發(fā)型一樣,現(xiàn)在關于女性妝容也更加多元化,至于化妝品單品,我個人比較喜歡藥妝,像微姿之類,藥店都有售,周圍的朋友也很喜歡去屈臣氏這種日用品店“一站”采購全,化妝品則會去王府、伊藤等大商場專柜選購,也有一些同學早早開始保養(yǎng)了,去一些連鎖美容店定期洗臉什么的。
消費觀之“品牌”
如今,買什么都講究個牌子,時間退回60年,在成都,那時的品牌效應又是怎樣?順著祖孫三代的話語,讓我們回顧下成都品牌60年。
《成都女報》:在你心目中,什么叫品牌?
謝:品牌?我自己就是品牌。五六十年代,我在成都中服廠工作,那時的成都中服廠是成都最好的服裝廠,用現(xiàn)在時髦的話說,“挖”了很多解放前的王牌師傅在那里做衣服,說起“中服”的衣服,那時的成都可謂人人皆知,能穿一件“中服”的衣服,更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
陳:在我年輕時,凡是成都百貨大樓里面的衣服都是品牌。那個時候不懂,總覺得大商場的東西都很“洋盤”,東西也很齊全,中山裝、列寧裝,軍裝、喇叭褲、蝙蝠衫、牛仔褲、西裝……種類齊全,應有盡有??峙卢F(xiàn)在很少有人還記得成都最早的本地知名品牌是芙蓉襯衫,而最早被大家熟悉的外國品牌皮爾卡丹,這些都是我們那個年代心目中的品牌。
徐:品牌?不固定?可能在我們這一代,不需要僅有昂貴的價格,屬于自己,符合自己個性的東西才是品牌。
消費觀之“購物”
買什么?哪里買?60年成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最初以中心皇城壩發(fā)展到如今天府廣場,成都第一批富翁的原產(chǎn)地青年路到如今的春熙路,種種變遷的同時,成都人消費觀隨之起伏。
《成都女報》:屬于自己的年代中,一般選擇在成都哪里購物?
謝:那時還真的是為了買而買啊!買的也多是生活必須品,米面油布料等,那時買東西地點相對固定,買糧多在三桂街,也就是現(xiàn)在文化宮附近,買衣服布料則是在提督街一截,買菜買日用品沒有現(xiàn)在這么規(guī)模化,一般小商小販都會挑著擔子,叫喊著從家門口路過。那時很盼望“擺會”,逢年過節(jié),人民公園、青羊?qū)m、武侯祠一帶都會出現(xiàn)集市,買東西相對方便。
陳:百貨大樓!人民商場!那時這2個商場人氣太旺了,買東西一定要在那里購買,還記得80年代末在百貨大樓,電梯第一次進入成都時,好多人爭先恐后排隊一睹其“芳容”,我第一次坐電梯就是在那里,看著自動的鐵梯,不敢上,還是被別人拖上去的,也正是在那里,知道了很多以前不曉得的品牌,認識了芙蓉襯衫、曉得了皮爾卡丹?,F(xiàn)在百貨大樓拆了,人民商場也改名了,但應該說我對這些商場還是很有感情,雖然現(xiàn)在成都商場云集,但我還是很懷念有人民商場、百貨大樓的日子。
徐:哈哈,哪里都在買。小時候印象最深的就是夜市地攤,青年路、青羊小區(qū)的夜市現(xiàn)在想起來還是很難忘的,到了后來,夜市消失了,買小東西就去染坊街,覺得很齊全,如今染坊街沒有了,就和同學朋友去新中興鹽市口一帶購物。不過現(xiàn)在成都發(fā)展挺迅速,不像從前非局限在市中心買東西,周末約上朋友去玉林、撫琴、雙楠一帶還是淘得到好東西,至于日用品,就更方便了,下樓就是紅旗超市、互惠連鎖,很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