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的全球化使得中國大學校園的語碼轉換現象越來越普遍。本文以Verschucrcn的語言順應理論為基礎。分析研究校園漢英語碼轉換現象,提出交際者在漢英語碼轉換過程中應順應自身的語言能力。同時,我們還分析了校園語碼轉換的順應性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語碼轉換;語言順應論;大學英語教學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人們之間的聯系不斷加強,各種語言接觸日益頻繁。在大學校園這個特殊的言語社團里,言語交際不僅是師生日常交際的基本內容和形式,同時也成為師生間教與學的重要手段。在交際中出現兩種或多種語言及其變體間轉換的現象被稱為語碼轉換。在今天的大學校園里,教師和學生們都掌握了漢語普通話、各自的方言及相當程度的外國語言。這使得師生間的言語交際滿足了語碼轉換發(fā)生所需的基本條件。而大學的英語教學活動使得漢英語碼轉換成為語碼轉換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本文試圖通過分析校園語碼轉換的順應性來研究大學校園的語碼轉換現象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一、順應性理論
Verschueren在1999年出版的《語用學新解》一書中提出了順應理論。該理論認為,語言的使用是—個不斷選擇的過程,不論這種選擇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也不論其是由于語言內部的原因還是語言外部的原因所造成。交際者之所以能夠動態(tài)地做出恰當的語言選擇是因為自然語言的三個基本屬性:變異性,商討性和順應性。變異性指語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選擇的可能性;商討陛指所有選擇是在高度靈活的原則和策略的基礎上完成而非機械的;順應性則是指能夠在可供選擇的項目中作靈活的變通,從而滿足交際需要。如前所述,語碼轉換是發(fā)生在不同語言或語言變體間的選擇。因此,交際者進行語碼轉換就是為了順應,從而實現或接近某個具體交際目的。
于國棟(2004)從順應的角度出發(fā),提出了語碼轉換順應性模式。他認為在具體的語碼轉換過程中,交際者的順應對象主要包括語言現實、社會規(guī)約和心理動機三個方面。除此之外,我們認為,交際者還應順應自身的語言能力以助交際目的實現。下面我們將據此逐一分析大學生漢英語碼轉換現象,并提出相應的英語教學策略。
1 順應語言現實
語言現實主要指兩種語言在形式和語義層的差異現實。事實上,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可能是自給自足的——這是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的一個精辟論斷。(陳原,2003:59)當某個思想或概念只存在于一種語言之中,而不存在于另外一種語言當中,或者對新生事物沒有現成的詞匯來翻譯和表達時,交際者就要動態(tài)的順應這樣的語言事實,并通過語碼轉換和語言借用來實現有效的交際。這種對語言現實的順應可稱為填補語言空缺。順應兩種語言在語義層的差異現實則是為了表達的精準。以漢語和英語做比較,某些方面英語表達可能更精確,而在另外一些方面漢語的表達會更精確。交際者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就要順應這樣的語言事實,動態(tài)地選擇符合自身交際目的的語言。
隨著英語學習的加深,學生對英語國家及其文化的了解不斷增加。帶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們對新事物的感受更為敏銳且樂于接受新事物。他們的日常交際中自然會出現涉及異域風情或新事物的話題,語言中也就會出現英語詞匯或句子,從而發(fā)生漢英語碼轉換。尤以專有名詞或有特殊含義的指稱最為常見。例如學生在討論英文電影時,直接引用影片的英語原名就可免去因翻譯不當而造成的誤解。
2 順應社會規(guī)約
對社會規(guī)約的順應主要指對社會文化習俗和行為方式等的順應。交際者具有社會屬性。他們生活在具體的社會中,其言行必然要遵從社會規(guī)約,受其制約。違背社會規(guī)約所導致的后果往往是無法修復和彌補的。因此,當交際中涉及違背社會規(guī)約的話題時,我們可以通過語碼轉換這一方法來順應,以避免社會尷尬,使交際繼續(xù)進行。
在改革開放的大環(huán)境下,人們的觀念經歷了從保守到開放的改變。盡管如此,對于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規(guī)范的話題,人們在公開場合仍是持回避態(tài)度。否則,人們會對談論這類話題的人的道德水準予以懷疑或否定。大學生們是年輕的一代,思想開放。但是在這類社會敏感或禁忌話題上,他們通常是遵從,順應社會規(guī)約,有意識地轉用英語表達,從而有效避免社會尷尬。如WC作為廁所的隱諱形式在學生間普遍使用。在中國傳統文化意識里,觸及性或相關的話題不宜在公開場合談論,學生們往往轉用sexy,gay,love之類的表達使交際繼續(xù)。此時的語碼轉換已經成為一種交際策略。
3 順應心理動機
順應心理動機是語碼轉換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交際者在交際過程中的心理動機總是能在其言語行為中表現出來。通過語碼轉換,交際者能實現趨吉避諱、創(chuàng)造幽默、標志身份等種種心理動機。比如(于國棟,2000):
A:我們去打球吧!天氣這么好。
B:Sorry,I’dlove to,but I have to finish this work first。Thank you for inviting me.
A:OK,那我走了。
B通過語碼轉換順應了不打擊A的熱情或傷害A的面子的心理,成功實現了自己的交際意圖。
4 順應交際者的語言能力
除了以上三方面的順應,我們認為,交際者在語言使用中還應動態(tài)地順應交際雙方的語言能力現實,即交際雙方對參與語碼轉換的兩種或多種語言的認知能力。交際是一個雙方協同合作完成的活動。除了發(fā)話人選擇語碼進行交際外,受話人也必須對語碼進行認知推理,確定其語用意義,然后做出積極反應。只有在動態(tài)的,雙向的語碼選擇中實現雙向順應才能保證交際的順利進行。
面對交際中的漢英語碼轉換,學生反應有多種。他們或是能夠理解并使交際順利進行;或是錯愕和不知所云而致使交際中斷。這些反應都與交際雙方的雙語熟練程度相關。經過多年的學習,絕大多數學生達到cet4甚至cet6以上水平。但是,受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和條件影響,再加上個人語言習得能力的差異,學生第二語言熟練程度因人而異。此外,母語和第二語言在表述上的簡潔性和精確性也存在差異。這些差異使得雙語熟練程度越高者在交際中越傾向于選擇表達更精簡的語言。因此,雙語熟練程度較高者在交際中應動態(tài)地順應交際雙方的語言能力或高或低的現實,避免出現導致理解障礙的語碼轉換,以實現交際目的。反之,雙語熟練程度不高者在交際中應動態(tài)地順應自身及對方語言能力現實,盡量減少或避免使用造成理解誤差的語碼轉換,使交際順利開展。
二、教學啟示
校園漢英語碼轉換現象的大量出現反映出英語在現代學習交流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英語交流中如何運用漢英語碼轉換,以加強英語交流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將是今后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
1 語碼轉換與口語能力
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單詞在轉換中的頻率最高,其次是短語,完整的句子轉換則不常見。Cook(1991)認為,雙語者一般在談話中單詞轉換占84%,短語轉換占10%,句子轉換6%。二語水平較低者所用的語碼轉換通常以詞或短語為單位,而水平較高者能自如地進行句際轉換。顯然,語碼轉換受學習者二語能力的限制。帕普拉的研究結論也證實了這一點。她認為語碼轉換是對有關兩種語法的高度熟悉的表現,是一種有高水平的雙語能力的人才能發(fā)展出來的特殊技巧。(徐大明,1997:178)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語碼轉換為缺乏語言環(huán)境的學習者提供了大膽練習,表達的機會。同時語碼轉換的單位長度可視為衡量學習者口語能力的一個要素。學習者自身應以語碼轉換為契機,有意識地擴大轉換單位長度,提高長句的表達能力。教師在進行語言輸入的教學活動中,應加強短語、長句的輸入學習。
2 語碼轉換與語言順應能力
語碼轉換的出現或是其轉換長度的增加還只是學習者提升的一個基點,語碼轉換的適恰性以及由此引發(fā)出來的如何恰當使用語言的教學問題更具有現實意義。例如,一位學生回答了外教的提問后,老師很滿意地說“Very good!Thank you”,該生則不假思索地說“You arewelcome”。結果連老師也大笑起來。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詞匯除了其本身的意義外,還承載著文化意義。語言和語法方面的失誤往往容易得到對方諒解,而語用失誤,文化的誤解不僅導致交際失敗更甚者會造成摩擦與沖突。從這一點看,語用能力的習得更應引起我們的重視。大學生們主要以課堂方式學習英語,缺乏對社會語言差異的敏感性,而大學生之間進行語碼轉換時,常常直接把自己語言的話語翻譯成目標語,沒有考慮目標語背后的交際規(guī)范。這就難免出現語用失誤而不自知的情形。因此大學英語的教學中,教師對語料所涉及的各種背景信息進行解釋將有助學生分析認識語言差異;同時,教師還應盡可能多的提供語料范例以幫助學生鞏固和加深對語料背景信息的理解。
越來越普遍的語碼轉換現象要求我們對此有一個清醒而正確的認識。言語交際中漢英語碼轉換的運用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而且是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有效方法。在英語教學中適時引人并有效運用漢英語碼轉換將成為改變我國英語教育費時低效現狀的一條重要途徑。但是,我們在鼓勵交際中采用語碼轉換的同時,還應正確引導,注意掌握度和量的原則。切不可因盲目求新、求異而忽視了漢語語言的規(guī)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