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以其獨特濃郁的地方特色飲譽中外,其特點在于制作精細、用料廣泛、油重色濃、注重口味、講究營養(yǎng);在品味上注重香鮮、酸辣、軟嫩;在烹調方法上則以炒、煨、蒸、燉為主。
湘菜源遠流長,根深葉茂,在幾千年的悠悠歲月中,經過歷代的演變與進化,逐步發(fā)展為頓負盛名地方菜系。早在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被放逐湖湘,作著名詩篇《招魂》、《大招》,其中就記載了多種菜肴。西漢時期,湖南的菜肴品種就多達109個,烹調方法也有9大類,這從20世紀的70年代初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得到印證。自南宋起,湘菜初步形成體系。明、清兩代,是湘菜發(fā)展的黃金時期,此時海禁解除,商旅云集,市場繁榮,烹飪技藝得到拓展和交流。茶樓酒館遍及全省各地,湘菜的獨特風格基本定局。清朝末年,湖南美食之風盛行,一大批顯赫的官僚權貴,競相雇用名師主理湘菜供其享用,而豪商巨賈也群起效仿。這些對湘菜的提高與發(fā)展,客觀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當時的長沙,先后出現了軒幫和堂幫兩種湘菜館,前者經營菜擔。后者則以堂菜為主,廣招食客。到了民國初年,出現了著名的戴(楊明)派、盛(善齋)派、肖(麓松)派和組庵派等多種烹飪流派。其時,同業(yè)人員還籌集資金在湖南長沙商賈的云集地永慶街興建祖師廟宇——詹王宮,同行經常聚集在此,相互切磋湘菜的烹飪技藝,初步形成了湘菜烹飪的理論,且研制了一批頗有特色的名菜。根據當時出版的《長沙指南》記載:長沙的曲園酒樓以制作“奶湯玉結魚翅”、“奶湯生蹄筋”、“花菇無黃蛋”、“火方冬筍尖”、“如意冬筍卷”、“清湯紫把雞”、“竹蒸滑雞球”、“熘玉帶魚卷”等名菜而備受食客們的贊譽。玉樓東酒家則以“麻辣子雞”、“鴨掌湯泡肚尖“等名菜享負盛名。
由于受到地區(qū)物產、民風習俗和自然條件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逐步形成了長沙、衡陽、湘潭湘菜區(qū)、洞庭湖區(qū)和湘西山區(qū)各具特色的三種地方風味。長沙、衡陽、湘潭湘菜區(qū),以長沙為主,講究菜肴內涵的精髓和外形的美觀,色、香、味、形、器、質和諧統(tǒng)一,因而為湘菜的主流。如“珍珠紅梅鴨掌”,用蝦茸做成丸子,粘上西米,蒸后晶瑩透亮。勝似珍珠,再在鴨掌上鑲嵌辣椒圓片類似紅梅。此菜制作講究,造型美觀,色彩鮮艷,珍珠透明鮮嫩,鴨掌脆嫩滑軟,菜苞清新脆爽。洞庭湖區(qū)菜以常德、岳陽兩地為主,擅長制作河鮮水禽。如“洞庭三味魚”,是用洞庭湖產的桂魚,取其凈肉,分割出三種不同類型的魚饌。此菜色彩鮮艷,有紅、黃、白三種顏色:制作精細,有花、片、絲三種形狀;味感豐富,有酸甜、焦香、滑嫩三種味別。湘西菜則以烹制山珍野味見長,如“板栗煨雞”,聲譽甚隆。湘西出產的油板栗,經濟價值高,營養(yǎng)較一般板栗豐富,有“中國甘栗”之美稱,用以煨雞更是錦上添花,雞肉鮮嫩,板栗粉糯,鮮美可口。以上三種風味,雖各具特色,但相互依存,彼此交流,構成了湘菜多姿多彩的格局。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北臨洞庭,南枕五嶺,西連武陵,東界幕阜,湘、資、沅、澧四水縱貫全境,注入洞庭,溝通長江。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素稱“魚米之鄉(xiāng)”,有“湖廣熟,天下足”之美譽。這就為千姿百態(tài)的湘菜在選料方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凡空中的飛禽,地上的走獸,水中的游魚,山間的野味,都是湘菜制作的上好原料。至于各類瓜果、時令蔬菜和各地土特產,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飲食資源。
湘菜品種繁多,門類齊全。就菜式而言,既有鄉(xiāng)土風味的民間菜式,經濟方便的大眾菜式;也有講究實惠的筵席菜式,格調高雅的宴會菜式;還有味道隨意的家常菜式和療病健身的藥膳菜式。
湘菜的基本刀法有十幾種之多,廚師們經過長期的實踐,手法嫻熟,因料而異,演化摻合,且批斬剁游刃有余,使湘菜千姿百態(tài),變化無窮。
整雞剝皮,盛水而不漏,瓜盅“載寶”,形態(tài)逼真,常令人擊掌叫絕,嘆為觀止。特別是那些由高級廚師精雕細刻出來的各種拼盤,更是神形兼?zhèn)?,栩栩如生,情趣高雅,意境深遠,給人以文化的熏陶,藝術的享受。
湘菜歷來重視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滲透,交匯融合,以達到去除異昧、增加美味、豐富口味的目的。調味工藝隨原料質地而異,依菜肴要求不同。有的菜急火起味,如“剁辣椒炒芽白”,將芽白下鍋,放剁辣椒、味精、精鹽合炒片刻即可;有的菜文火浸味,如“砂鍋燉魚頭”,把砂鍋洗凈燒熱,放入精油燒到六成熟時,下魚頭將兩面煎黃,烹料酒,放入姜片、骨頭湯、香菇和精鹽,燒開后撇去浮沫,裝入砂鍋內煮十多分鐘后,加入味精、胡椒粉、蔥段,再將砂鍋放在文火上煮開即可。有的菜先調味后制作,如“荷葉粉蒸肉”,將帶皮五花肉切成片后,與料酒、精鹽、白糖、味精、胡椒粉拌勻腌十多分鐘,將八角與糯米、粳米同時下鍋干炒,至大米呈淡黃色,倒入碾槽與紅米一塊碾成粗粉,倒入腌好的肉片拌均勻,使肉片粘滿米粉,用旺火蒸熟,再將鮮荷葉清洗干凈,取出蒸好的粉蒸肉,逐片用鮮荷葉包好,整齊地扣好放入盤中,再上籠蒸十分鐘,取出翻扣盤中即可。有的菜是邊入味邊烹制,有的則分別在加熱前或加熱中和加熱后調味,從而使每個菜品均有獨特的風味。在烹制的多種單純味和多種復合味的菜肴中,湘菜調味尤重酸辣。因地理位置的關系,湖南氣候溫和濕潤,故人們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濕。用酸泡菜作調料,佐以辣椒烹制出來的菜肴,開胃爽口,深受青睞,成為獨具特色的地方飲食習俗。
湘菜的烹調方法歷史悠久,經過歷代廚師的不斷演化、總結和創(chuàng)新,到現在已形成了幾十種。在熱烹、冷制、甜調三大類烹調技法中,每類技法少則幾種,多的有幾十種。相對而言,湘菜的煨(火靠)功夫更勝一籌,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煨,在色澤變化上可分為紅煨、白煨,在調味方面有清湯煨、濃湯煨和奶湯煨。小火慢(火靠),原汁原味。有的菜晶瑩醇厚,有的菜汁淳滋養(yǎng),有的菜軟糯濃郁,有的菜酥爛鮮香,許多煨(火靠)出來的菜肴,成為湘菜中的名饌佳品。
“八系珍饈分外佳,湘饌今古擅名家:烹來酸辣吹香遠,盛宴樽前眾口夸?!弊鳛榘舜蟛讼档南娌?,因其特色而名聲卓著,隨時代而不斷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