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提倡愛的教育,在語文課堂中,我認為,如何在充滿愛的課堂中,讓學生感受愛,學會愛,奉獻愛,在感受中充盈精神的家園,在奉獻中體味人生的激情,同時提升自己的語文素質,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要求。也就是平常所說的寓教于樂,這無疑是最成功的教育方法,也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就此,我有幾點自己的心得,現闡述如下。
一、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要想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果,首先必須轉變教學觀念。傳統教學中老師作為權威者和控制者,學生只能教學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而新型教學模式,要求教師做教學的引導者和參與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就是說教師要為學生來設計課堂教學,或者說為了讓學生學到知識,提高能力而設計,同時還要兼具趣味性,科學性,思想性。所以為了做到寓教于樂,我是先從課堂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做起的。
首先,我要求學生盡量用較短的時間完成長時間內規(guī)定的任務,要做到這樣,常常表現于學生興趣是否被激發(fā)起來,學生的思維是否啟動,學生的感情是否投入等,這實際上取決于語文教師教學設計的水平高低。我根據所教班級的特點設計出課堂“課前三分鐘”,就是一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集中學習注意力的好形式?!罢n前三分鐘”要求學生上課鈴響后,按照預習新課的要求,朗讀或背誦一段與本課學習有關的名人名言或民俗諺語,(背誦者是按學號排名或事先指定的)然后由教師或學生做簡要評述,使全班同學對所背誦的內容有所理解,加深印象并產生共鳴,進而達到啟迪思維,陶冶情操的目的,同時還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擴大了學生的視野,為學生作文日積月累了一些材料,為作文語言的改進添入一些新鮮血液。由于這種形式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來做,參與面大,投入性強,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得那些平時課上得不到機會鍛煉的同學也躍躍欲試,有了親身參與的感受,大大強化了能力培養(yǎng)的力度。
其次,我還設計了預習學案,就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預習本課內容,提高主動性而設計的一些問題,其中包括需解決的基本問題,也包括一些需探究的問題,還有課堂的基本流程和所設計的活動。預習學案的設計大大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還使學生養(yǎng)成了預習的好習慣,一舉兩得。
再次,關于課上活動的設計,充分注重了活動的趣味性和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如,辯論、游戲、表演、講故事、演小品、模仿秀、小制作等等。例如,學《社戲》,我要求學生用最簡單的材料做一個魯迅眼中的鐵頭老生的形象和模仿六一公公。學《斑羚飛渡》,我讓學生畫出斑羚飛渡的示意圖等等。
第四,在課堂上讓學生展示小組所完成的探究題目,同時其他組補充,老師給予肯定和鼓勵,并提出需改進的地方。在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中老師做好銜接,以及導入和小結。具體流程是這樣的,導入(課前三分鐘,完全交給學生,但如前所述,但教師要給予點評和鼓勵,并提出不足之處)預習導示(明確本課學習的目標、學習的重難點,課內外聯系)、預習導航(根據基礎、提升、拓展、和小組組數設計不同的問題或活動)、總結收獲(啟發(fā)學生以不同的形式總結本課收獲,可以是報告、專題、名言、感悟、等等)、課堂反饋(針對自己對本課的掌握情況,做一個回顧,查漏補缺)、教師小結(感謝學生對本課的支持,鼓勵學生在今后的課中繼續(xù)積極表現,師生共同銘記本課的情感體驗)??傊?,力求做到,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環(huán)節(jié),一枝一葉總關情;過渡,嫁與春風不用媒;小結,似曾相識燕歸來;氛圍,山雨欲來風滿樓。通過這樣的嘗試,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另外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促進了老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老師走進學生的心靈。
第五,關于銜接,有人說“語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痹缭诤笔∫瞬姓Z文教改課題“課內外銜接”的實驗中,劉國正先生將此概括為“內引,外聯,對比”,充分肯定了課內外銜接的好處和作用,說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雙冀”。究其實質,語文四種能力的培養(yǎng)無不與生活聯系。新大綱特別注重這點“重視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的環(huán)境,溝通課本內外,課堂內外,學校內外的聯系,拓寬學習班渠道,增強學習語文實踐的機會。”就課內而言,我主要圍繞課文開展有關銜接工作,如學習了《數字雜說》,我就讓學生寫《也談數字的妙趣》,(可填對聯(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橫批無一(衣)無十(食))、謎語、詩詞等等);學習了《皇帝的新裝》,我就讓學生編話劇(曾在校五四晚會上演,效果還好);學習了《大自然的語言》,我就讓學生寫《淺談華北農諺》等等。應該說這“讀”,就是讓學生投入到別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對學生來說這其實是間接感受,因此必須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否則的話,只能又回到那種令人生厭的學習中。而“寫”是一種直接感受的表白,這就需要學生很真實地再現了。如何銜接,實際是離不開生活的。朱熹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由此可見,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與生活之間的銜接是必不可少的。
二、以學生為主體設計作文訓練
作文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掌握程度的最好方法,也是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最能體現學以致用的能力,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寓教于樂呢,我做了以下幾點嘗試。
首先,在出示了作文題目方向后,讓學生分小組擬出作文題目。課上先以小組討論的形式,對本段時間以來的生活和學習的情況做一個反思,可以是積極也可以是消極,但要總結得失;再就每個同學的發(fā)言,確定一個盡量能涵蓋的作文題目,然后,把這些題目作為每組作文的題目,接著,獨立構思,請求指點,最后,一氣呵成。學生也有很精彩的,屬于他們自己的題目,如,生命的掌聲、“代溝”我能跨越、春天里的深思、小鳥也有煩惱……我覺得就是很好的題目,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作文命題法,給了學生更多思考的空間,讓學生也做了回作文的主人,學生當然樂意接受了,并且還能努力去完成,效果也不錯。
其次,聯系課文的作文命題。我們的課文,關注生命,關注情感,是很不錯的資源,我常常利用課文來作文章,啟發(fā)學生設計作文題目。絕大多數課文中包含的思想內容不是直接用術語、判斷和推理來表達,相反,它們總是通過對特定情感的表達、事實的敘述、景物的描寫、故事的展開,來寄寓特定的思想內容。楊朔的《荔枝蜜》,茅盾的《白楊禮贊 》,葉圣陶的《蘇州園林》等課文,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表達了對新生活的向往,對某種品格的贊美和對美的熱愛。這時我會先讓學生討論學生生活中有哪些美好的東西,然后要求學生也通過描寫景物來表達對生活或某種品格的贊美,學生也想出了很好的作文題目,如,星光也能暖人心、我的藍天白云、我是大地的兒子、草綠的世界等等。《生命的意義》和《鞋》等課文,既是對保爾和“大個子軍人”這兩個英雄人物的描寫和贊美,又表現出一種生命哲理的思考,使讀者的思維受到一次人生觀、價值觀的啟迪。這時,我又給出了另外的相關文章《舟舟》、《最后的一片長春藤葉》、《熱愛生命》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依據自己的生命體驗來擬題,學生擬了這樣的題目,生命是什么、生命箴言、愛的長河、誰為生命等待等等。雖然有些不成熟,但體現了學生對人生的思考和感受,真實是最能打動人心的不是嗎。
“愛,是不能忘記的。”只有人人都懂得愛的力量,生命才會越來越珍貴,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帶著一群小鳥飛來飛去,是我的夢想;與學生同心、同情、同感,又要保持施教者的清醒、主動地位,既能同學生融成一片,又能感染、打動學生,是我的目標。只有以平等的心態(tài)與學生同學習,同感受,同思考,同共鳴,才能使學生進入善學、善思、善得的學習境界。以人格塑造人格,用情感喚醒情感,是對每個教師的要求,把美好的愿望放在實實在在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寓教于樂,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是我不斷追求的目標。青出于藍而青于藍,是我的終極目標。我還將繼續(xù)不懈探索教學,精益求精,百尺竿頭更進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