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考的閱讀量越來越大,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要在平時的學習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很重要的。在此,針對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我談一談個人的一點見解。
一、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可根據閱讀的需要,適當地選擇精讀和略讀的方法。朱自清在講到散文欣賞時曾說:“緩緩地細嚼一番,便會有濃密的滋味從口角流出!”美文只有精讀才能品嘗出其中的醇濃的汁味。略讀一般適用于內容比較簡單的文章,這種閱讀方法既能節(jié)省時間,又能最大限度地獲得信息量。別人總結過的種種閱讀方法,我們不妨可以借鑒一下:提綱法、標記法、摘句法、標題法、結構法、提問法、游覽法、串讀法、跳讀法、逆讀法、背誦法等等。
二、要合理地安排閱讀步驟
一般要經過由整體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體的循環(huán)往復。拿過答卷,不要急于看問題,第一步,要通讀全文,疏理信息,整體感知文章的形式和內容。這一步要掃清閱讀障礙,了解文體特征和主要內容,有能力的考生會同時把握文章結構。第二步,要認真揣摩要回答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局部探究。要在把握全局的基礎上,篩選信息,進行周密的分析、綜合、鑒別、聯(lián)想和想象,得出結論。要特別留意文章的交代和暗示,答案在文中的,自然容易;有的則需要用自己的語言精心概括。第三步,應從整體上將文章的內容再疏理一遍,反饋信息,察補缺漏,完善答案。
三、養(yǎng)成二次閱讀習慣,培養(yǎng)邏輯推理能力
很多書上要求學生學會分析文章的結構,其實就是要求學生提高邏輯推理能力。在平時練習中,學生做完閱讀,唯一可做的就是對答案,事實上,糾正答案后對文章的再次閱讀往往至關重要。第一遍讀文章時,我們應當模擬考試的緊張氣氛,盡量高質快速。但對完答案后,我們有充足的時間再次閱讀文章。第二次閱讀文章我們的目的不再是獲取信息,而是把握文章的布局安排,分析作者的意圖。我們必須帶著思考再次閱讀文章,問問自己以下問題:如果自己寫同樣題目或題材的文章,會采取何種文章布局?如我們自己設想的布局與作者不同,那么具體不同之處在何處?這篇文章與以前讀過的同體裁文章相比,有何特點?也許有人會說,這樣的訓練不就成了精讀課了嗎?如果時間允許,二次閱讀成了精讀,又有何不可?講求速度的范讀是應試而用,要想真正培養(yǎng)邏輯推理能力,提高閱讀水平,還非精讀不可。文章是永遠讀不完的,如果想著去讀200篇各種模擬閱讀題,倒不如踏踏實實讀50篇歷年真題。另外,地道的文章分析多了,對自己寫文章布局謀篇也不無好處。
四、抓住文體特征
閱讀是解答題目的前提,要答好題,如果僅是讀懂選文,而沒有一定的知識積累,不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可能也會無從下手。各類文體的特征就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因為許多閱讀材料一般都有較明顯的文體特征,只有掌握各類文體的基礎知識,答題才容易“上路子”。例如,記敘文常涉及的是記敘的六要素、記敘的線索、表達的方式等;說明文??嫉氖钦f明方式、說明順序、說明對象及特點、說明方法等;議論文則側重對議論文的三要素考查,如文章的論點、論據的類型、論證的方法等。這些都涉及到相應文體的基本概念,有共性的內容。如果學生對選文的文體類型辨別無誤,基本概念認識清晰,那么答題時就不會張冠李戴,這樣基本分就不會丟失了。
五、區(qū)別題型作答
讀懂文章、明辨文體及基本概念,其目的還在于運用,在于答題。學會區(qū)分不同題型,巧妙處理也很重要。
1.選擇題。通常采用排除法。閱讀分析題的內容涉及到的不僅僅是內容,有時對課內知識也多有勾連考查。因此對課內掌握的知識如能或排除或選擇,就無形中降低了知識的選擇難度。
2.延伸題。如根據有關內容默寫名句等,對此要避難就易,寫自己最有把握的答案。否則容易吃力不討好。
3.基本概念題。要做到抓住語段的主要內容來答題,不能撿芝麻,丟西瓜,更不能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4.綜合分析題。對于這類題,則要在整體認知的基礎上扣住命題內容解答,不能斷章取義,更不能答非所問。這類題往往是最能見學生語文能力高下的題,答題應努力做到:簡明扼要,言簡意賅,一般不超過30字;句子要通順,語言表達沒有漏洞,符合邏輯推理;要圍繞文章內容,突出重點,不能信馬由韁,胡亂扯談。
閱讀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不僅要求教師講清基本概念,多作知識遷移訓練;還要求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價值觀念,同時掌握答題技巧、不斷拓寬知識面,提高綜合素質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