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把你搞臭不可!
上世紀(jì)80年代末,京城曾經(jīng)出現(xiàn)一個轟動一時的“秦香蓮上訪團”。一面紅色的小旗上,寫著“秦香蓮上訪團”六個字,小旗旁常簇?fù)碇鴰资畟€臉色憔悴、神情憂悒的女人,有的蓬頭散發(fā),有的衣裝整潔,有的抱著孩子……
這個由36名婦女組成的“秦香蓮上訪團”,“團長”是北京人薛桂榮,團員則來自全國各地。她們只有一個共同的目的——上告她們當(dāng)了“陳世美”的丈夫。
薛桂榮原本是北京一家服裝廠的女工,22歲那年,由父母包辦嫁給了同廠
工人黑冠宇。二十多年了,日子盡管不是過得有滋有味,一家人卻也相安無事。
誰料,年過半百,孩子也快成人了,黑冠宇在家里話卻變得越來越少,后來發(fā)展到三天兩頭不著家。
薛桂榮起了疑心,開始做起了“偵探”工作。功夫不負(fù)有心人,原來,黑冠宇在外頭已經(jīng)有了相好了。
“我二十幾年含辛茹苦為了這個家,為了照顧你和兒女操碎了心。臨到老了,你居然玩起了‘第三者插足’!”薛桂榮很早就聽說了“第三者插足”這個新詞匯,只是壓根兒就沒想到它會硬生生砸進(jìn)自己的生活。
她委屈,憤怒,失望,但卻沒有哭。性格火暴的她,先是將娘家人召來把黑冠宇揍了個鼻青眼腫,然后再把家里值錢的東西一裹而盡,自己搬到廠里住了。
不久,黑冠宇便以新婚姻法中的新條款“感情破裂”為由,向法院提出起訴,要求和薛桂榮離婚。薛桂榮一聽,更是火冒三丈:你在外面搞女人,還要跟我鬧離婚,沒門!我非把你搞臭不可!你要離,除非我死了!
從此,薛桂榮便開始了漫長的告狀之路,婦聯(lián)、法院、公安局到處都留下了她的足跡。
同仇敵愾 一致“對內(nèi)”
慢慢地薛桂榮發(fā)現(xiàn),每天到婦聯(lián)、法院、公安局告這種狀的,還有不少同她一樣命運的女人。大家在一起一交流,淚是同樣的淚,仇是同樣的仇,都是因為丈夫花了心,或在外面拈花惹草,或已另建“愛屋”。
有的人懷著和薛桂榮一樣的目的,報復(fù),把丈夫搞臭。她們認(rèn)為丈夫名聲臭了,自然“第三者”也不會要了,他就會回到自己身邊。有的則是想利用單位、社會的壓力,迫使丈夫回歸……想法不盡相同,但目的都是不想離婚。
想起自己年紀(jì)都不小了,婚姻還會遭遇“第三者插足”,丈夫還要和自己離婚,自己和孩子將來怎么辦。說到傷心處,女人們~個個哭得比“秦香蓮”還凄慘。
哭,哭能救得了自己?薛桂榮最看不起眼淚了。于是,她倡議大家團結(jié)起來,組織一個“秦香蓮上訪團”,聯(lián)合上訪。同是天涯受苦人,姐妹們自然再愿意不過了,并以百分之百的選票推舉薛桂榮為“團長”。
從此之后,薛桂榮義不容辭地帶領(lǐng)“秦香蓮上訪團”的姐妹們,肩負(fù)著解放自己同時解放與她們同樣遭遇的姐妹命運的神圣使命。她們到婦聯(lián)上訪,法院上訪,報社上訪,接待站上訪,踏上漫長的上訪路……她們堅信,團結(jié)才有力量。
薛桂榮帶領(lǐng)的這個“秦香蓮上訪團”很快成了一大社會事件,引發(fā)了社會各界人士的熱議,但基本都對其持同情和認(rèn)可的態(tài)度。而幾乎所有媒體也都曾對此事進(jìn)行過報道,組織過討論。輿論導(dǎo)向也幾乎都是一邊倒:同情當(dāng)代“秦香蓮”,唾棄當(dāng)代“陳世美”,批判“第三者插足”!
把狀告到了中南海
到后來,上訪成了這群女人每日必干的事,她們甚至不惜放棄各自的工作和對孩子的照顧。激情悲憤在重復(fù)不停的訴苦和上訪中日益麻木。一切為說而說,一切為干而干,眼淚為流而流。
直到1 982年,“秦香蓮”上訪團的36名成員,聯(lián)合署名寫了這樣一封信給當(dāng)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
這封信究竟有沒有送到胡總書記手里,不得而知。但后來,“秦香蓮上訪團”的官司倒是真打到了中央。在中央領(lǐng)導(dǎo)人的過問下,36個“陳世美”沒有一個離成婚。
“秦香蓮上訪團”的“成功”,很快刺激了更多“秦香蓮”們的“崛起”……據(jù)負(fù)責(zé)離婚庭的法院人士回憶:那時上訴離婚的男方,只要被女方抓住“第三者插足”的證據(jù),女方不同意離,一般不判離。即便沒有證據(jù),只有嫌疑,三五年也別想離。而如果是女方提出來,反映男方酗酒、虐待等,只要程度沒有特別嚴(yán)重,一般都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調(diào)解。
然而,此后10年之內(nèi),36個“陳世美”卻仍舊毅然選擇和他們的“秦香蓮”們離婚了。
鏈接:事件
1 1980年新《婚姻法》的新意之一在于將“感情破裂”規(guī)定為離婚要件,由此,中國人似乎開始意識到,愛情也是婚姻中頗為重要的東西。而其另一個突出貢獻(xiàn)是增加了計劃生育原則,這條原則對后來中國人婚姻觀念和家庭結(jié)構(gòu)的變革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2 “遇羅錦離婚案”轟動一時。作家遇羅錦在最倒霉的時候與工人蔡鐘培結(jié)婚,平反回原單位后即以“沒有感情”為由提出離婚,引起了一場關(guān)于婚姻是以政治、物質(zhì)條件還是以愛情為基礎(chǔ),以及離婚標(biāo)準(zhǔn)究竟應(yīng)該是“理由論”還是“感情論”的社會大討論。
文學(xué)
舒婷的愛情詩《致橡樹》在大學(xué)校園里流行一時;一個叫瓊瑤的臺灣女作家同樣有名,其代表作《我是一片云》、《一顆紅豆》、《紫貝殼》等,以生活中很難尋覓的浪漫唯美、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故事,影響了一代中國人的愛情觀和婚姻觀。
電影
1980年,中國第一部愛情偶像電影《廬山戀》,讓年輕人一次又一次地涌入電影院。而另一部關(guān)于政治婚姻題材的電影《天云山傳奇》則引起了巨大爭議。
1981年最成功的影片《沒有愛情的角落》,深深刺痛了中國人的內(nèi)心。那一年好看的電影還有《知音》、《小街》、《沙鷗》、《傷逝》等,普遍彌漫著悲劇性的影子。
與歷史的沉重相比,反映現(xiàn)實生活中的愛情婚姻的影片顯得詼諧輕松,其代表是1981年的《嫁不出去的姑娘》和《喜盈門》。歌曲
《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十五的月亮》、《難忘今宵》、《血染的風(fēng)采》、《月亮走,我也走》、《我的中國心》、《駝鈴》、《一個美麗的傳說》、《戀曲198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