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和慕娟 整理:許 芳
我叫和慕娟,是沈陽市第一食品廠一名退休工人。1956年8月和老伴蒲文和登記結婚,這張結婚證陪伴我們攜手走過了52年的風雨歷程。
我的老家在河北省樂亭縣的農村。在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離開了我們,堅強的母親帶著我們兄妹4人艱難的生活。因為家里窮,缺勞力,小學畢業(yè)后,我放棄了學習的機會,安心在農村參加勞動。
兩年后,有親屬在城市里給我介紹了一個對象,他叫蒲文和,是遼寧省建昌縣人,當時一見面我就非常喜歡,不僅人長得精神,是個非常帥氣的小伙子,而且他的經歷是相當不簡單。他1947年當兵入伍,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54年回國。因為在部隊表現(xiàn)優(yōu)秀,回國以后他被派往河北省昌黎縣軍校學習,我們就是在他學習期間認識的。
在我看來,一個城市人,一個表現(xiàn)優(yōu)秀的軍官,我是那么敬佩他,如果能嫁給他,是我這輩子最大的幸福。
蒲文和在昌黎縣軍校畢業(yè)后,繼續(xù)到重慶軍校深造。在重慶軍校深造期間,我們兩個辦理了結婚手續(xù)。我的愛人很樸實,我也是個不喜歡張揚的人,我們的婚禮只是請了親屬和身邊的朋友吃了一頓飯,就算辦完了。然后他就去了重慶軍校,我就又回到農村老家參加農業(yè)勞動。在重慶軍校兩年中他沒回來,我也沒去看望他。我們只是通過書信聯(lián)系加深彼此的感情。
重慶軍校畢業(yè)后,他又轉到甘肅省軍校學習。在此期間他只回家住了20天,就又去哈爾濱市軍事工程學院工作,部隊下了調令我可以隨軍了。我的戶口由河北農村調到了哈爾濱這個大城市,我們終于相聚在一起。
1970年部隊調防從哈爾濱來到沈陽?,F(xiàn)在,我們安度幸福的晚年,彼此之間互相關心和照顧,時常一起回憶過去,聽老伴兒給我講他的經歷,戰(zhàn)場上、學校里、部隊里,離休后,每一件事我都聽得津津有味,都覺得老伴兒真是了不起,老伴兒是我最敬佩的人。
鏈接:大眾信物
鋼筆、毛巾:所謂信物當然是讓對方寄托思念的東西,能隨身攜帶是第一要素。所以城里的青年送鋼筆,農村青年送手帕或汗巾。這兩種典型信物還代表了當時青年的兩大主流追求:學文化、愛勞動。
結婚申請
一般格式是這樣的: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然后是向黨組織表明自己要跟誰結婚、為什么要結婚,表明兩人結婚的決心……最后是“此致革命敬禮”。
特色婚禮
20世紀70年代,絕大多數關系民生的商品仍需要憑票購買。那時的婚禮大都辦得極其簡樸,大多數人延續(xù)老的習俗,在家里擺開“酒席”大宴親朋。辦一場又熱鬧又體面的婚禮,只需一二百元而已。
特定婚俗
無習俗。所有舊的傳統(tǒng)色彩東西都被否定了,連習俗這個詞也含有貶義色彩,拜天地早就廢除了。一對新人在領袖像前先表忠心,然后背誦語錄:“我們這個隊伍的人,都要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熱鬧點的,請大家一起唱“語錄歌”,跳“忠字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