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教育全局,目前,我國教育存在諸多弊端,筆者通過深刻反思,深入研究了“孩子”和“學生”兩個概念,以達到人格的升華。
關鍵詞:反思;人格;升華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8136(2009)33-0133-01
我們育人者,總是挖空心思,按照自己的意愿、標準去要求學生,強制學生,刻意將學生裝在自己設定好的“套子”里,不能旁枝斜出。導致學生沒有了思想,沒有了個性。這就是思想僵化的教者,用僵化的思想培育出一個個思想僵化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情感脆弱、親情冷漠、身體柔弱、思想僵化、行為怪異。我不禁要問:“這是有用的人嗎?”
有時,我們育人者,總是將學生過于理想化,容不得學生有絲毫的出格行為,總想按照自己的思想,主觀意志去塑造屬于自己理想化的學生。然而,沒有達到教者理想化的那大部分學生又怎樣呢?不言而喻,會被我們無情地拋棄!
學生受到不公正待遇,遭受冷漠、蔑視、歧視、排斥,甚至是拋棄!這種不健康心理,在我們的部分教師心中根深蒂固,這種教育模式何等殘忍!
幾年來,我一直在反思,在反省。目前教育存在的問題實在太多,以犧牲決大多數學生為代價,拼命去抓那幾個、十幾個屬于教者理想化的所謂尖子生。這些學生一旦考入重點學校,實現了教者的理想,我們的教師是何等榮耀!在這種成功的背后,有誰去真正思考過、反思過,甚至是自責和深刻檢討過。近幾年來,我一直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
由于幾十年的教育積弊,給社會、家長、教師和學生帶來了嚴重的誤導,一時間想改變它,跳出這個怪圈是何等地艱難!
一個時期以來,經過認真思考,深刻反思目前“應試教育”存在的諸多弊端,沖出“圍城”,認真探討消除“應試教育”弊端的手段和方法,力圖找到實施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
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的對象是人,所以受教育者必須得到尊重!這是搞好教育工作的根本。工作中,切實把學生放在主體位置,使其人格得到應有的尊重,真正體現教育的人文關懷。這是引領教師走進“新課堂”的關鍵所在。
近日,深入研究了“孩子”和“學生”這兩個概念。從邏輯學上講,這是兩個具有交叉關系的概念,但從教育理念上,我們把他并列起來看,意義更重大。
因為孩子天性頑皮、好動、好奇,時常鬧出一些是非來,會有很多毛病。對于一個10歲左右的孩子來說,作為成年人,會自覺去關心他們、理解他們、包容他們、寬容他們、引導他們,用愛去教育他們。常言道,誰會和一個孩子一般見識呢!這樣,為師者,為人父母者,為長者才能真正讀懂一個孩子,悅納孩子,包容孩子的諸多過失!
在工作中,我曾經接觸過許多具有這樣或者那樣問題的學生。在和其交流時我說:你就是老師的孩子,老師會和你的父母一樣去關心你、呵護你。在某種意義上說,老師勝過你的父母。有了這個前提,學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師生是平等的主體,學生消除了顧慮,愿意與老師交流,敞開心扉,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今后應該怎樣做。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有了深刻的認識,也一定會知道今后應該怎樣做!
記得以前看過陶行知與“四顆糖”的故事,其教育的魅力至今一直影響著我。下面我將這個故事簡單的描述一下: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讓他放學后到校長室。陶行知來到校長室,王友已等在門口準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并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準時,我卻遲到了?!蓖跤洋@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苯又招兄痔统隽说谌w糖:“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p>
如果我們將學生看成孩子,我們是否就有了親切感,就有了包容心。將“學生”首先看成“孩子”,我們就會像對待同齡的孩子一樣去對待我們的學生。這就是我所認識的,在教育工作中“孩子”概念的正效應。
將“學生”首先看作“孩子”——看作是既有優(yōu)點,同時又有很多缺點的孩子。孩子是學生、學生是孩子,孩子就同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關愛和呵護!工作中,我們有了這樣的認識,就一定能夠喚起我們的良知!
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寬容、多一份尊重、多付出一點愛心,這何嘗不是一種人格的升華!所以說:不放棄每一名學生,不擇生而教。這應該是我們育人者的最高理想!
The Personality Sublimates in Recollect
Pu Yongsheng
Abstract: Looking over educates the overall situatio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educates has many malpractices, the author through the profound recollect, the deep research “the child” and “the student” two concepts, achieved the personality the sublimation.
Key words: recollect; personality; subli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