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晚清的官僚中,有一位狀元出身,又子承父業(yè)先后擔任同治、光緒兩朝帝師,曾執(zhí)掌朝廷多部的大權、兩次擔任軍機大臣,并一手促成維新變法的重臣,他就是翁同龢。
翁同龢,清朝大學士,同治皇帝師傅翁心存的幼子。1830年生于北京,字聲甫,一字均齋,號叔平,又號瓶生,晚號松禪、松禪老人。
翁同龢在擔任帝師的同時,還被委以朝廷要職,先后擔任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總理衙門大臣等,并兩次入清朝的最高決策機構軍機處,直接參與了中法戰(zhàn)爭、中日甲午戰(zhàn)爭的決策。在擔任刑部右侍郎期間,以參與平反楊乃武與小白菜的冤案為后人所傳揚。
翁同龢在授讀同治帝期間,從經世思想出發(fā)積極引導光緒帝關心現(xiàn)實政治,留心中外大事,學會獨立思考,啟發(fā)光緒帝關心洋務新政和海防建設,啟蒙了光緒帝的改革思想,并力勸光緒帝變法。1898年,翁同龢起草了《國是詔》和開辦大學堂的折稿,由光緒帝頒布,從此宣布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始。因此,康有為盛贊翁同鑠為“中國維新第一導師”。翁同龢授讀同治帝的方法與慈禧太后希望翁同龢把光緒帝培養(yǎng)成絕對順從她的兒皇帝、政治傀儡的想法大相徑庭,致使“戊戌變法”發(fā)生后,慈禧遷怒翁同龢,于1898年10月21日下了道懿旨,將翁同龢革職,永不敘用,并交地方嚴加管束。這便是“兩朝帝師”的政治悲劇。
翁同龢在京為官40多年,辦事細致、為官嚴謹、治學不輟。陋室藏有翁同龢的手札,可以佐證。
弟:八九兩卷刻樣煩細校,今將底本兩冊,一厚一薄并送,即撿入墓銘拓本兩份,并致調卿賢甥。
弟龢頓首
初五日
墓志,前所書極不愜意,今檢去斷,未可入石。又盡。
翁同龢在京為官期間曾兩次告假回籍修墓,此札是否是在家鄉(xiāng)修墓時寫給族人的手札?我們無從考證。但從字里行間,我們可以讀出翁同龢的做事風格和帝師的書法特色。
翁同龢的書法源自歐、褚、顏、柳、趙,而顏書的功底最深。早在游文書院讀書時,他常去曾擔任過內閣學士的錢泳府上討教工書的道理和門徑,錢泳的書法曾得到過成親王永惺的親授。錢泳的指教,對翁同觫的日后書法造詣影響較大。而游文書院的同學中還有后來成為大書法家的楊沂孫等人。在蘇州紫陽書院學習時,翁同龢還結識了吳大澂、陸潤庠、俞樾等一大批書法大家,臨帖研碑,討論交流書道是自然的。翁同龢三十歲以后,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漸加重,接觸的書家、真跡、碑帖越來越多,對書法的興趣也越來越濃。尤專攻顏體,取其厚重,又兼學蘇軾、米芾,是清朝學顏體最成功的一位書家。
1898年,翁同龢被罷官返鄉(xiāng)后,借詩書排憂,“日臨漢碑數(shù)十字,寒暑不輟”,他對前輩書家何紹基特別推崇,專心研究,還吸收劉墉、錢灃、趙子昂和董其昌的流暢、柔和風格,在晚年形成了獨特的“帖底碑味”的“翁體”書法,被稱為“乾嘉后一人”、“同光間天下第一”。陋室收藏的翁同籪書于壬寅年(1902年)的自作詩四條屏,充分體現(xiàn)了“翁體”的書法風格。其釋文如下:
我初萬里歸,看子(氵復)行役。
薄官竟何成,離憂祗空積。
芳草一千里,鶯飛巴子國。
出門(氵復)踟躕,傷心滿春色。
平生各蹇劣,湖海倦浮跡。
退無養(yǎng)生貲,進乏希世策。
壬寅秋九月瓶廬翁同徘
翁同龢返鄉(xiāng)后,在親朋、侄輩的資助下,在虞山西麓鵓鴿峰祖墳丙舍旁構筑“瓶廬”而居。手書這首五言詩時已是72歲的老人。翁同龢的晚年由于政治失意、精神緊張、生活清苦,健康每日愈下,于1904年7月4日逝世。終年74歲。
難能可貴的是,在腐敗的晚清政府中,翁同赫廉潔自愛,是位清廉的高官。被革職返鄉(xiāng)后,因被斷了生活來源,生活異常拮據(jù),除了親友、門生接濟外,為了應付日常開支,翁同龢只好變賣收藏的部分字畫來維持生計,翁逝世后喪儀也極其簡樸,后輩將兩朝帝師安葬于其父翁心存的墓旁。
責編 唐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