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界》雜志2007年9期第84頁刊發(fā)筆者所撰寫的《“咸豐重寶”寶福局內(nèi)紀重背五十二兩五錢母錢》拙文,曾在泉界引起關(guān)注。無獨有偶,筆者去年在山東一藏家處集到一品同品種但不同版別的試樣大錢。
該泉系傳世品,青銅質(zhì),直徑5.68厘米,穿徑O.9厘米,厚O.5厘米,重110克。該泉通體黑漆古入錢體肌骨,銅質(zhì)特殊。青銅質(zhì)錢幣在寶福局比較罕見,此乃紅銅鑄用完之后采用青銅等銅材料來鑄行的貨幣。錢體周正,錢文剛勁,穿口修整不是很完整。銹色自然,包漿老到,歷史滄桑感尤為明顯。該泉曾經(jīng)在市面上長時間流通交易過,錢體錢文均磨損非常嚴重,尤其是“成”字“口”部,“豐”字“豆”部,“寶”字“貝”部以及背面“五錢”的“五”字碰撞較為嚴重,有的筆劃已模糊不清了。另外邊道撞擊得坑坑洼洼、傷痕累累。從實物來看,此錢邊道未曾修整打磨加工,乃一品毛邊半成品,因此直徑比同一版式的試鑄大錢稍大了近一毫米。
從傳世實物來看,該泉至少有兩種版式,一為筆者所收藏的“咸豐重寶”寶福局內(nèi)紀重背“五十·二兩五錢”母錢,此錢“寶”字頭一個點沒有穿透寶蓋頭,此版屬于未鑄試樣之母錢,為僅見品;二為該泉的“寶”字頭一個點則穿透寶蓋頭,這種版別的大錢為何只見樣幣而未鑄行呢?
據(jù)筆者長年研究分析,該版別在咸豐年間曾經(jīng)有短暫且少量試行,后因背文紀重數(shù)字太繞口而廢棄收回銷毀。該品種一十至一百一整套貨幣背面紀重文分為=1.一十型,中間上下為“一十”,當中左右滿文寶福,在“一十”兩旁左右為紀重五錢直書(以下以此類推);2.二十型,二十,紀重一兩;3.五十型,五十,二兩五錢;4.一百型,一百,紀重五兩等。
該版式背文紀重與其他省份對比確實太噦嗦太繞口了,如當五十型錢幣,中間標明“五十”就可以了,人家錢局就是這么明了,何必在兩旁還要再添上“二兩五錢”的重量名稱呢?此乃多此一舉。若與其他貨物折價清算交易時就更加繞口不方便了,所以試行沒有幾天便遭到百姓和商家強烈抵制與反對,故只好匆匆收回銷毀,爾后推出上下紀重左右滿文紀局的錢幣,錢文稍作修改,名曰“成豐通寶”以便區(qū)別,同時也與國內(nèi)大部分錢局所鑄行的貨幣重量名稱接軌。
寶福局大錢一般錢緣上都戳有文字,除了“永”、“豐”和“永豐”紀文乃該錢局名稱記號之外,余數(shù)十個單字或雙字都是鑄工師傅的名字或代號。
清咸豐年間,由于太平天國起義軍占領(lǐng)了福建周邊幾個省份,福建成為名副其實的孤島。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閩浙總督王懿德于成豐三年初(公元1853年)下令將福建布政司所轄的永豐官銀錢局作為寶福局鑄行貨幣。為區(qū)別于其他省份的貨幣,大部分大錢出爐后都戳有文字記號,此乃寶福局大錢一大奇觀。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該泉應(yīng)為咸豐年間所試行中的一枚毛邊半成品,在試行少量后因錢背紀重文字問題而在收回銷毀過程中遺漏,幸運保存至今,實乃大珍譽品。目前諸多泉譜上都是此版式泉品拓片,有精與粗、厚與薄之分。精厚者乃試行前的樣幣或母錢,粗薄者乃試行中一種版別,也是前者的子錢也。但不管是哪一種版別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筆者孤陋寡聞,近十余年來,市面上未曾見過一品該版別古錢。今借《收藏界》雜志一角刊發(fā)拙泉,與海內(nèi)外諸泉家朋友同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