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田玉的判斷
春秋末出現(xiàn)儒家重玉輕珉(似玉的石頭)的現(xiàn)象,已經(jīng)含有鑒別真玉與非真玉的因素,人們也非常重視使用真玉了。唐玄宗曾于天寶十年下詔曰:“禮神以玉,取其精潔溫潤,今有司并用珉。自今禮神六器、宗廟奠玉,并用真玉。諸禮用珉如玉,難得大者,寧小其制度以取其真”。真正把鑒別真玉的方法整理成文字的見諸于漢魏以后的文獻,內容還是把玉“五德”中的質地、光澤、響聲三個特征作為鑒別真玉的標準。這些方法一直流傳至今,但又有新的發(fā)展。古人通過觀察對比已知從比重、硬度、耐火性等方面判斷玉石了。漢·鄭虔注《周禮》中云:“玉多則重,石多則輕”;唐·賈公彥疏《盈不足術》曰:“玉方寸重七兩,石方寸重六兩”,數(shù)據(jù)雖不太準確,但已似當今求密度值的方法了?!痘茨献印な缯溆枴分性疲骸扮娚街瘢兑誀t炭,三日三夜而色澤不變”,故白居易《放言》詩中有:“試玉要燒三日滿”之句,說明人們早已了解到和田玉的熱穩(wěn)定性較高了。明代曹昭說“玉,利刀刮不動”,亦如當今用刻劃法測試玉的對比硬度了。現(xiàn)代人常用玉石樣品去刻劃玻璃,用能不能在玻璃上刻劃出痕跡來作為鑒別是不是玉石的標準,看來這種方法是傳之有源的。
珠寶玉石(非珠寶玉石級的)與珠寶玉石礦物(巖石)的巖礦特性是基本一致的,用鑒定巖礦的方法來鑒定珠寶玉石,方法要比敲擊聽響聲、刻劃試硬度及有損玉質的火燒要科學、準確、可靠得多。尤其現(xiàn)代從國外引進的大型物質分析測試儀器,雖不能包羅一切,但對珠寶玉石鑒定不能不說是又增加了更先進的手段。從我國第一代礦物學家章鴻釗到現(xiàn)在,經(jīng)過礦物學者幾代人的不懈努力,用礦物學的相關成果來研究傳統(tǒng)的珠寶玉石,給幾乎與人類文明史一樣歷史悠久的珠寶玉石行業(yè)插上了科學的翅膀,逐步充實、完善了珠寶玉石學的體系,為現(xiàn)代珠寶玉石學的創(chuàng)建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也無意間成為頗有建樹的珠寶玉石專家學者。但是,礦物學畢竟不同于寶石學,因為二者研究的重點和范圍不同,珠寶玉石與珠寶玉石礦物(巖石)是有區(qū)別和界線的,對珠寶玉石的界定,行業(yè)已有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鑒賞標準,違背了這一行業(yè)公認標準,就會使珠寶玉石理論與珠寶玉石行業(yè)市場出現(xiàn)不協(xié)調之處。如現(xiàn)行國標《珠寶玉石·鑒定》標準中,只有珠寶玉石的巖礦屬性標準,并沒有是否達到珠寶玉石級的定性標準,這就容易把未玉石化的透閃石、接觸交代不徹底的白云巖或軟玉中的“模料”(只能用作工業(yè)模具的軟玉)定名為和田玉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圖20是未徹底交代的白云巖手鐲,但其折射率、密度等巖礦標準已達到軟玉的指標,所以鑒定機構就可以依據(jù)國標出具定名為“和田玉”的鑒定證書。所以純粹地按巖礦鑒定來出具具有公正作用的“珠寶玉石鑒定證書”,從定名到界定是不是(達到)珠寶玉石都會出現(xiàn)違背行業(yè)鑒賞習慣標準的地方,這就會使廣大沒有鑒賞知識的消費者用較高的價格買了價值較低的珠寶玉石(如用和田玉的價格買了韓國玉料),甚至是達不到珠寶玉石級的珠寶玉石礦物(巖石)。因此,原巖礦鑒定機構從事珠寶玉石鑒定時應符合珠寶玉石行業(yè)傳統(tǒng)的名稱和鑒賞標準,否則它只能是一份巖礦鑒定報告,而不是讓珠寶玉石鑒賞界看得懂的“珠寶玉石鑒定證書”。
在現(xiàn)行國標(GB/T16553—2003)《珠寶玉石·鑒定》確定軟玉的標準中有這樣的標準:
5.2.2軟玉
5.2.2.3材料性質
常見顏色:淺至深綠色、黃色至褐色、白色、灰色、黑色。
白色者可稱為白玉,深綠、灰綠色可稱為青玉,介于白玉和青玉之間者為青白玉。
摩氏硬度:6~6.5
密度:2.95(+0.15,-0.05)g/cm3
5.2.2.4優(yōu)化處理
染色處理:整體或選擇部分進行染色。常染成綠色,染料沿粒隙分布,吸收光譜可見650nm吸收帶。
上面摘錄的部分是我認為值得商榷和注意的地方。
一是“常見顏色”?,F(xiàn)行國標《珠寶玉石·名稱》中,定名均沒有“碧玉”、“墨玉”和“黃玉”,這些都是市場上常見的品種和傳統(tǒng)使用的名稱,如果把深綠色至淺綠色的“碧玉”在“珠寶玉石鑒定證書”上定名為“青玉”,就會使人感到愕然。二是摩氏硬度和密度。《中國和田玉》一書中測試和田玉的換算摩氏硬度為6.5~6.9(按摩氏硬度對比法應為6.5~7.0)、密度為2.66-2.976,如果嚴格地執(zhí)行國標,真正的和田玉(如墨玉等)有些就超出了國標的范圍,就不能定名為“和田玉”了。三是染色處理。軟玉常見的染色并不是仿翡翠的綠色,而是仿仔料皮色的棕紅色、棕黃色等。按照現(xiàn)行國標《珠寶玉石·鑒定》規(guī)定,除染色瑪瑙和玉髓外,一般都要注上“處理”或“染色處理”字樣。在目前軟玉染色冒充仔料皮色泛濫的情況下,各地珠寶玉石鑒定機構對此并不像對翡翠品種那樣重視,很多都不予注明,比較認真的鑒定人在備注欄內注上“顏色成因未測”來提醒消費者,要自己去認真辨明是不是“仔料”。這會給銷售商留下許多解釋的理由,使沒有辨別經(jīng)驗的消費者上當受騙。玉石行業(yè)市場最關注的是與玉石價值直接相關的產地和品質等級,而這些僅僅依靠檢測儀器目前還難以解決,仍需要依靠人的感官經(jīng)驗來判斷。下面簡要介紹一些市場上最常見玉料的一些識別方法,以饗讀者。
和田玉
和田玉的典型特征是結構細膩致密呈凝脂般油脂光澤,堅韌性極佳。正如清代陳性在《玉記》中所說:和田玉“體如凝脂,精光內蘊,質厚溫潤,脈理堅密,聲音洪亮”。
墨玉(包括目前市場上稱為青花玉的品種)是和田玉中獨有的品種,目前還沒有發(fā)現(xiàn)別的產地出現(xiàn)由石墨致黑色的軟玉(圖21,墨玉仔料手鐲)。
和田玉的最大特征是油脂光澤比其他軟玉強。其油脂光澤按山料、山流水料和仔料依次增強,尤其仔料中的羊脂玉最強,如新鮮的羊板油那樣鮮活,好像捏一把就會流出油來一樣。其他軟玉雖然也有質地細膩致密者,但其油脂光澤不及和田玉“如肥物所染”那樣油潤。俄羅斯軟玉的油脂光澤如陳舊的羊脂油,油脂感的活性差;青海軟玉則有脫脂感,色澤總帶陰色調。其次是顏色,白玉是軟玉中價值較高的品種,也是軟玉的重要品種,備受業(yè)界關注。和田白玉的顏色比較均勻,在油脂光澤的襯托下色調非常柔和。盡管有的白色中略帶其他色調,但不論在日光下看或是在燈光下看以及遠看或者近看都是一樣的。尤其能經(jīng)得起佩帶把玩和歲月的盤磨,不僅不像俄羅斯白玉和青海白玉那樣變干和走色,而且還會增加白度和油脂感。再次是和田玉的質地比較致密細膩。和田玉的礦物顆粒非常細小,粗粒透閃石礦物極少,一般在0.01毫米以下,主要為隱晶質纖維柱狀,排列方式以非常均勻、密集、無定向的毛毯狀結構為主,因而具有致密細膩的良好玉質和韌性。玉雕界常說和田玉的“密度大”,其實說的是礦物顆粒細小。在同一個容器內,可裝的綠豆要比黃豆的顆粒多,而不是所裝的綠豆比黃豆重。寶石學中所說的密度和比重的數(shù)值相同,所以軟玉之間的密度是相差不大的。第四是和田玉的韌性極佳。若把和田玉的韌性指數(shù)定為1000,則翡翠為500,岫玉為250,石英巖為10-20,水晶為5,剛玉為3,云母為2,而且仔料大于山流水料,山流水料大于山料,和田玉大于其他軟玉。也就是說,同樣厚薄、大小的玉器,如果在距較硬地面一米高處跌下去的話,岫玉或翡翠就很有可能被跌碎,而和田玉則可能安然無恙。我曾見過一件圓雕人物壽星,長須、長眉有較長的局部鏤空成直徑約2ram粗細的線條,而且拋光圓潤,若非和田玉很難做成。第五是敲擊聲音,一是與玉器的形狀及大小有關。敲擊較大的片狀器和手鐲可以產生響聲,敲擊手把件和小玉墜是不會產生響聲的,因此使用這種方法是有局限性的。敲擊玉器所產生的響聲還和玉質細膩致密性有關,所以和田玉產生的響聲要比其他軟玉清脆,甚至帶有金屬聲,而且仔玉發(fā)出的聲音強于山流水,山流水又強于山料。除非制作成打擊樂器,一般玉器發(fā)出的響聲很難“絕而復起,深遠悠長”,所以古人的這種說法似乎有點玄虛(圖22中小件是和田白玉仔料,大件是俄羅斯白玉仿仔玉)。
和田仔料是市場上炙手可熱的玉料。有些人認為仔料經(jīng)過大浪淘沙的天然分選,保留下來的都是最為堅硬致密的精華部分,因而都是最好的玉料。這種說法雖有一定的道理,但只能說相對的是這樣,并不能說凡是仔料都是最好的玉料。羊脂白玉主要產自仔料中,更不能說白仔料都是羊脂白玉。天然風化剝離出來的玉料各種顏色和質地的都有,在河水多次搬運的過程中,并非所有質地疏松的部分都能夠全部磨損掉(圖23是石性較大的和田白玉仔料),因此仔料中不但有白玉、青白玉、青玉、墨玉和碧玉,而且仔料的玉質也存在著優(yōu)劣的等級之別,只是從整體品質上講,尤其在油脂光澤方面,仔料優(yōu)于山流水料,山流水料優(yōu)于山料,這也是區(qū)分三種產狀的主要依據(jù)之一。對于沒有保留仔料皮殼的玉器,光澤和質地更是區(qū)分三種產狀玉料的重要依據(jù)了。但是不要把玉器上涂的液蠟和油性物質當作油脂光澤了,因此多看、多接觸是提高眼力的不二法門。
仔料必有皮殼,皮殼分有色和無色兩種,仔料就分為帶色皮仔料和光白子兩類。在相同的環(huán)境作用下能被浸染出皮色的玉料,或因自身結構不夠致密而導致其他致色金屬元素進入而產生顏色,或因外界對其侵蝕作用的力度特別強或時間特別持久而造成的。玉質結構疏松或石性大及裂隙深的玉料就容易形成顏色濃、色層厚的仔料,故行業(yè)中有“好玉不著色”的經(jīng)驗之談。反之玉質結構致密的很難產生皮色,更難產生濃艷的色皮,所以行業(yè)中還有“白玉帶紅,價值連城”之說,說明這種情況很少出現(xiàn)。明白了這一點,對市場上滿柜臺地鋪滿帶紅皮的“仔料玉器”,其顏色的真假便不言而喻了。
仔料的形態(tài)雖以鵝卵石形為主,其實許多都沒有一般巖石質鵝卵石的磨圓度好,這可能是因為其密度和堅韌性都大于一般巖石的緣故。軟玉與眾多其他巖石塊在流水中滾動相互磨礪時,軟玉就會比其他巖石經(jīng)得起磨礪,因而軟玉礫石的磨圓度相對較差和不一致。把山料在滾筒機中滾磨成鵝卵石形狀,相互之間磨損力度相差不大,在人工控制的情況下都可以磨礪成鵝卵石形態(tài)。所以在一批仔料中,如果有較一致的磨圓度時,對這批料子的成因就要引起注意了。以前單純使用滾筒滾制出來的仿仔玉,由于棱角處難以徹底消除而易被人識破,又用琢玉的方法將這些似露不露的棱角磨去,有的還在表面琢制出密密麻麻的小凹坑來仿天然仔料上必有的“汗毛眼”,或進一步再染上皮色,其欺騙性很大。其甄別的關鍵在于“汗毛眼”的形態(tài)。天然仔料上的“汗毛眼”形態(tài)自然、細密而深淺較一致,人工仿制的“汗毛眼”形態(tài)不夠自然,加工痕跡明顯,深淺一致性較差(圖24是用滾筒滾制的染皮色仿仔料)。
至遲在宋代已開始對玉器進行人工染色了。玉器的染色技術發(fā)展至今,染色的效果甚至能保持十幾年不褪,更加與天然顏色難以區(qū)分。玉料商人為了好銷售玉料,已經(jīng)達到了無料不染色的程度。不僅對仿仔料進行染皮色,就是真光白子和像碎磚塊一樣有角有棱的山料也要進行染色。山料染色是為了便于玉雕人員仿仔料玉器而好銷售;光白子染色是為了便于銷售給只認皮色的人,也可賣個“白玉帶紅,價值連城”的價格。識別與反識別真假皮色便成為買賣雙方斗智斗勇的焦點(圖25為市場隨處可見的仿仔料攤位)。
軟玉的結構大多比較致密細膩,一般是不容易染上色的,雖有少數(shù)人采用特殊的方法也能染上色,但由于它具有容易被溶劑溶蝕掉的特性,因而也是可以識別的。在玉質疏松處、石性大的部位及裂隙內,既是容易形成天然皮色的地方,也是容易進行人工染色的處所。由于二者的成因和形成速度不同,就產生了不同的顏色特征,為我們提供了識別的依據(jù)。真仔玉皮色是外界致色金屬元素進入玉質結構內部形成的,已成為局部玉質礦物的組成部分,哪怕是很薄的一層也十分牢固,很難用一般溶劑把它擦洗掉。二是由于致色金屬元素是由外向內逐漸深入的,因而表層堆積的金屬元素大于內層,就形成了皮色外深內淺的現(xiàn)象。三是由于玉質的結構基本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對玉質的溫潤程度沒有影響,色澤十分自然,皮色由深向淺過渡自然(圖26是和田仔料玉器,可見皮色的過渡變化)。人工染色的假皮色,是在較短時間內一層層粘附在表面或充填沉積于裂隙中的,顏料的堆積、沉淀是色層薄處少而色淺,色層厚處多而色深,顏色和玉質是兩層皮,一般能用溶劑溶蝕掉。用蘸有乙醇、丙酮等溶劑的棉簽擦拭有顏色的部位,如果發(fā)現(xiàn)潔白的棉簽上有了較淺的顏色,便可證明這種顏色是人工染上去的。四是由于形成天然皮色的時間漫長和元素成分復雜而使皮色顯得“老氣”,而人工染色的染料成分相對單純,染出的顏色大多都有些夸張,比較鮮艷或濃重,色調層次少和變化突然,缺乏天然皮色的自然過渡變化,這是人工染色的一個有力警示。五是天然皮色處的光澤是玉石礦物的光澤,人工染色部分的物質成分有一層不同于玉質,因此有較厚染料層時呈現(xiàn)的光澤也和玉質部分的有些不同。有些人工染皮色工藝中參有膠,染色處帶有膠的亮光而不是玉質的油潤光澤。我們還可借助一些簡便的鑒定儀器檢測,如使用查爾斯濾色鏡。在強光源照射下通過查爾斯濾色鏡觀察,天然仔料顏色的色調稍變暗些或沒有變化,而使用無機顏料人工染色的假皮色變得比原色鮮艷許多,尤其發(fā)黑的深紅色變成像鮮血一樣紅(圖27為日光燈下真假仔玉的顏色。圖28是在濾色鏡下真假仔玉呈現(xiàn)的顏色變化)。凡是在紫外熒光燈下產生熒光的仔料,其顏色一定是用樹脂膠做調和劑染色的假皮色。對于貴重的仔料,或需要做司法鑒定時,還可參考紅外光譜儀、激光拉曼光譜儀等大型物質分析測試儀器的分析結果結合經(jīng)驗來判斷。結合經(jīng)驗來判斷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待檢樣品是復雜的,常有假象存在。同一個聽診器,有的醫(yī)生可以準確地判斷出疾病,有的醫(yī)生卻做不到,如果買了聽診器就可以成為醫(yī)生,醫(yī)學院校就不必辦了,只要學會把聽診器放到耳朵上就行了。
青海軟玉
青海軟玉常有較大塊度的出現(xiàn)。斷口呈較平整的參差狀面,片理、劈理化現(xiàn)象少見。原料有黑皮料(煙青皮),白石皮料,透白、透青料等。其具有產地標志的品種是翠青玉和煙青玉。
翠青玉:多與白玉、青白玉共生在一起。成夾層狀或一側不規(guī)則帶狀或團塊狀分布,很少見有單獨產出的。其淺翠綠色很有產地特征,既與碧玉和碧青玉的綠色明顯不同,也很難在翡翠中找到這種綠色。而是像油麥萊嫩葉那種淺綠中又透出淡黃色的綠,是一種較柔和的淡黃綠色。在傳統(tǒng)的和田白玉或青白玉中極少出現(xiàn)綠色,我只聽到一位老玉雕大師說過,他曾見到過一塊和田玉中夾有一條韭菜葉寬的深綠色色帶,別的再無見聞(見圖29翠青玉掛件、圖30翠青玉擺件)。
翠青玉的綠色在玉器上多以俏色出現(xiàn),主體玉還是白玉或青白玉。全綠色的較少,因此命名為“翠青玉”就不太恰當,容易使人誤解為是一種青玉,不如稱其為“翠白玉”或“翠青白玉”,或者按玉石行業(yè)中的俗稱“帶翠白玉”或“帶翠青白玉”。
煙青玉:既有與白玉共生的黑皮料或黑邊白玉(玉雕行業(yè)稱為烏邊料),又有呈獨立薄層狀產出的。煙青玉的煙灰色和灰紫色(又稱紫青玉)是青海軟玉的又一顯著產地標志。在細膩滋潤的玉質中充滿云霧狀煙灰色或灰紫色,與和田墨玉中呈鱗片狀石墨分布明顯不同,在其他產地的軟玉中也沒有出現(xiàn)過煙灰、灰紫色的軟玉品種(見圖31煙青玉把件、圖32紫青玉掛件。)
在一件玉器上,若白玉占的比例較大時,根據(jù)習慣應定名為煙白玉或紫白玉更恰當些,只有全部是煙青色時才應稱之為煙青玉或紫青玉。
糖色,各產地軟玉的糖色也各具特征,也是區(qū)分產地不可忽視的因素之一。俄羅斯軟玉帶糖色的比例較多,其次是岫巖軟玉,再次是新疆軟玉,青海軟玉又次之,韓國軟玉帶糖色的目前市場上還沒有出現(xiàn)過。俄羅斯軟玉糖色的特征:一是糖色層厚,可達20—30厘米,能單獨制作成玉器。二是糖色的色調多,從深褐色到淺醬色都有。但帶紅色調的少,以醬黃色為主。三是糖色越深,表層內的蟹爪紋形深色斑點越密集。岫巖老黃玉的糖色一般呈灰褐色,色層很厚的較少,靠近外皮的工藝價值不大,一般都切除掉,而靠近玉肉處的糖色較其他軟玉艷麗,往紅色調方向發(fā)展,有的很招人喜愛。新疆軟玉的糖色一般比較深重,邊沿常能透出紅糖的紅色,工藝價值不是太大,很少使用它。青海軟玉的糖色以淺黃褐色為主,也有呈斑點狀分布的黑褐至黃褐色糖色(圖33是帶糖色老黃玉手鐲,圖34是青海糖白玉手鐲)。
軟玉的各種顏色大多都具有產地特征,是區(qū)別產地比較直觀的條件之一,只是明顯的程度不同,這也是考驗鑒賞者判別經(jīng)驗多寡的試金石。青海白玉、青白玉是青海軟玉的主要品種,而且產量也較大,因而是市場常見的品種,其主要產地標志:首先是顏色普遍帶有灰暗感,它和帶暗色調的和田白玉不同,后者是隱隱的暗青感而不是“灰”感,這種差別是不好名狀的,只有放在一起對比著看才能會意。青海白玉大部分都是灰白至蠟白色(圖35青海白玉掛件),少量的黃灰白色,業(yè)內分別稱為透青白玉、淡青白玉和鴨蛋青白玉等。其次是青海白玉、青白玉制品上常帶有一些不能或不忍去掉的“胎痣”,如局部出現(xiàn)云霧狀“煙灰色”、“淺翠綠色”、“淡淡的褐黃糖色”及更透明的“水線”、“水露”。新疆軟玉中也有少數(shù)出現(xiàn)“水線”的,但一般只是很細的一條(約1毫米左右);而青海軟玉中會平行出現(xiàn)幾條,每條都較寬(在2—3毫米左右)。再次是青海白玉、青白玉的透明度普遍較好,而內部又常含有多種形狀的白色棉綹、黑褐色翳狀斑點和“石筋”、“石釘”等,而且越是透明度好的越是常見上述內含物,更是“玉不掩瑕”。青白玉做薄后因透明度更高而輕飄感更重。為克服這一不足,玉器制作者一是盡量把器體做厚一些,二是玉器要么不拋光,要么拋成高亮度的強玻璃光澤,既可減輕白玉的灰暗色澤,又可減輕透明產生的輕飄感。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盤玩后仍會露出原形來。
青海青玉也很有特征,呈不明快的黃灰青色,遠看為色調悶暗的灰黑色。由于顏色深暗而感到透明度較差,但做薄后色調有所轉陽。由于質地比較細膩均勻,拋光性能良好,多制作成器皿和擺件,顯得莊重典雅,聲韻鏗鏘,油性佳。鎮(zhèn)平縣石佛寺人為了提高其身價,常有人稱其為“新疆格爾木青玉”,把青海格爾木忽悠到新疆去了。
總之,青海軟玉突出的產地特征是:①顏色大多灰暗不夠純正;②透明度普遍高于其他軟玉,質地顯得“輕飄”;⑦多呈蠟狀光澤,凝脂般溫潤感不足;④內部潔凈者較少,常含有“水線”、“水露”、“白色棉綹”、“石筋”、“石釘”,黑褐色翳狀斑點等;⑤局部帶有煙灰色、淺翠綠色時更是不爭的產地標志。
岫巖軟玉
目前市場上出現(xiàn)的岫巖軟玉品種主要是“老黃玉”。它與新疆黃玉的主要區(qū)別,一是大部分總帶有明顯的青色調(見圖36老黃玉手鐲);二是許多都帶有棕黃色或偏紅色的糖色。高檔“老黃玉”所帶的青色調極不明顯,甚至沒有青色調。
俄羅斯貝加爾湖軟玉
俄羅斯軟玉多見糖包料、白灰皮料。其中較具有產地標志涵義的品種是糖色玉和多色玉。糖色玉雖非俄羅斯軟玉所獨有,但它在俄羅斯軟玉中因比較普遍存在而是一個富有特色的品種,能用糖色單獨制作成玉器的在其他軟玉中也較少。多色玉在青海軟玉中也有出現(xiàn),但不常見,而在俄羅斯軟玉中相對常見一些,因此也是一個產地特征。
俄羅斯黃玉呈淡黃至深栗黃色,是氧化鐵浸染產生的次生色。它與中國傳統(tǒng)黃玉不同之處是黃色不均勻和較深,常出現(xiàn)深淺不同的變化。圖37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清代中期黃玉器皿嬰戲夔耳蓋瓶。
俄羅斯碧玉有深淺不同的碧綠色、深綠色、墨綠色和暗綠色。內部常含有其他碧玉中少見的平行束狀細纖紋(有的手鐲為掩飾這些細紋,常順勢雕刻出花紋并填、嵌以銅黃色物質),以及許多碧玉中常出現(xiàn)的由黑色磁鐵礦等形成的黑色斑點。近幾年來,顏色較亮麗純正的碧綠色碧玉很受市場歡迎,價格高于和田碧玉,有些較艷綠的碧玉常被人誤認為翡翠。除臺灣外,俄羅斯碧玉中也有“貓眼”效應出現(xiàn)(實際屬陽起石礦物)。圖38是俄羅斯碧玉手鐲,圖39是有貓眼效應的俄羅斯碧玉珠。
俄羅斯白玉是比較接近和田白玉的品種,常使人為區(qū)分出二者而感到困惑。二者最接近的是顏色,若一味地從顏色上找不同點,就很容易使人產生困惑。二者較大的區(qū)別在于光澤、玉質、糖色和其他方面上。除顏色外,光澤是又一比較直觀的因素。和田白玉的光澤以油脂光澤為主。油脂光澤分兩種:一是像涂上一層植物油脂般的光澤,拋光良好的翡翠產生的就是這種清亮的油脂光澤;二是像動物脂肪所產生的光澤,拋光過的和田白玉常具有這種凝脂般滋潤光澤。大部分俄羅斯白玉的油脂光澤中都稍帶一點瓷感,即亮度不減而油性不足,色澤“干白”。這種現(xiàn)象更明顯地表現(xiàn)在佩帶、把玩幾年以后。和田白玉經(jīng)歷的時間越久白度越高、油潤度越強,俄羅斯白玉則相反,時間越久色澤越發(fā)灰暗。
光澤和玉質的結構密切相關,只有顆粒細小、分布均勻和結構細膩致密時玉質才會產生均勻的顏色和較強的光澤。和田玉大多是由透閃石一種主要單礦物的多晶集合體組成的,礦物顆粒一般都很細小和均勻,粗顆粒透閃石一般很少,尤其羊脂玉的礦物顆粒更加細小和均勻,基本不含粗粒透閃石。和田玉以毛氈狀結構為主,不僅造成玉質的堅韌性極佳,還有利于結構水的保護,增強了玉質油潤性的持久穩(wěn)定,使玉質如凝脂般的細膩致密。俄羅斯軟玉大多是透閃石,陽起石兩種主要礦物組成的多晶集合體,兩種礦物之間及同一種礦物顆粒粗細的不同,使礦物顆粒很難大小均勻,而且還常含有粗顆粒透閃石或陽起石,因此在透射光下觀察,??梢姷匠示€狀排列的粗大礦物顆粒。俄羅斯軟玉以變斑晶結構為主,這種結構對玉質的堅韌性和穩(wěn)定結構均不如毛氈狀結構;同時也使俄羅斯軟玉的顏色均勻性、玉質細膩油潤性一般也不如和田玉。制作玉器的最后一道工序是“喝蠟”,商店在柜內養(yǎng)護時也常上液蠟或油脂性東西,對觀察玉質的真實光澤不利。有一部分蠟是“喝”進玉質纖細裂隙中的,一時很難擦拭干凈,因此通過放大檢查內部結構構造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俄羅斯軟玉含有較多的次要礦物石英,使其脆性增大,很難制作出拋光滋潤的纖細透雕作品;其次是在陰刻線邊沿常出現(xiàn)較多的崩口;再次是由于結構顆粒大小和軟硬的不均勻分布,手工拋揉光時很容易“起毛”,也出現(xiàn)不了較強的油脂光澤,一般都用高速機械拋成強玻璃光澤。出現(xiàn)這些工藝特征也是識別俄羅斯白玉的一種警示信息。
俄羅斯軟玉受后期地質構造應力的作用,產生內部裂隙的現(xiàn)象較多。但在制作玉器時常把它處理到隱蔽的位置,觀察的角度不對時很難發(fā)現(xiàn)。一旦發(fā)現(xiàn)有線性異常反光現(xiàn)象,就是又找到了一種產地的警示信息。
韓國軟玉
韓國軟玉市場俗稱南韓玉,2007年才開始大量進入河南鎮(zhèn)平石佛寺玉材市場。目前所見只有山料一種產狀,基本都是青白玉,呈淡鴨蛋青色,做薄后可脫青,未見真正意義上的白玉。韓國青白玉和青海青白玉的顏色很相似,但它比青海青白玉普遍顏色均勻些。由于透明度弱于青海青白玉,內部結構中較粗礦物顆粒也不太明顯,也看不到青海軟玉中可清晰見到的各種內含物。
加拿大碧玉
其綠色調多優(yōu)于新疆碧玉而次于俄羅斯碧玉,有時和俄羅斯碧玉難于區(qū)分。
(未完待續(xù))
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