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嵐清,1932年出生在江蘇鎮(zhèn)江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初中畢業(yè)后,十五歲的李嵐清考入了江蘇醫(yī)學院。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他又考取了上海復旦大學。
從小學到大學,李嵐清真可謂是全面發(fā)展,所形成的知識結(jié)構(gòu)對他以后成長為一個領(lǐng)導者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在學校學習還是走上工作崗位,李嵐清都非常重視對外語的學習,英語、俄語、日語、德語,他都學過,不過他說:“稍有所成的只是英語和俄語。”多年來,他在一些國際活動中多次用外語發(fā)表演說。
良好的外語程度在李嵐清長期工作實踐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在工作的關(guān)鍵時刻,他曾多次客串過翻譯,包括2001年7月13日他以國務院副總理的身份用英語做最后陳述,代表中國政府再次明確表示支持北京市申辦第二十九屆夏季奧運會。
如今,已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李嵐清,走進了豐富多彩的退休生活。
八個字解密退休生活
2003年春天,李嵐清從國務院副總理的崗位上退了下來。早在退下來之前,他就給自己的退休生活做了規(guī)劃,目的就是不讓自己成為別人的負擔。
退休后,空余的時間多了,他終于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了。一向隨和的李老不是一個傳統(tǒng)式的封建家長,他把家全交給晚輩去打理,從擺設到布置,幾乎都聽他們的。在李老家里有一間“綠色客廳”,窗臺上十幾盆綠色植物排成了一道綠墻,一邊擺放著一大缸熱帶魚,幾十條大小不一、色彩斑斕的熱帶魚在水中彩燈照耀下歡快地暢游著。這些花花草草是小輩們專門為他種養(yǎng)的,好讓他累了的時候看著它們放松放松。“眼睛不停地跟著魚轉(zhuǎn),可以防止老年癡呆癥?!边@是兒女們特地關(guān)照他的。對于晚輩的這份孝心,李老欣然接受。
至于退休后的生活如何安排,李嵐清用“健身、健腦、讀書、寫書”八個字來概括。而且是在退休后的第二天,就進入了這樣一個全新的日程安排。也就是這個八字秘訣,讓大家看到了李老的另一種風采。
怎樣健身健腦?李老回答:一是打網(wǎng)球,二是游泳,三是打橋牌,四是學篆刻。他打網(wǎng)球和橋牌已近二十年,而真正研習篆刻則是從七十一歲開始的。正像他為自己制作的一方篆刻作品“江南老童生”一樣,他人雖老了,可心卻如孩童。說到健身健腦的好處,李老還編了個順口溜:“自己不受罪,家庭不受累,減少醫(yī)藥費,有益全社會?!?/p>
李老的健身安排是嚴格按照課程表上的計劃執(zhí)行的?,F(xiàn)在他主要是打網(wǎng)球,因為這項運動最大的好處就是節(jié)約時間,不到半小時,身上就出汗了。李老還有一項喜愛的運動就是游泳。年輕的時候,他曾夢想要當一名游泳健將,曾有過連續(xù)游五千米不停的記錄?,F(xiàn)在上歲數(shù)了,不可能再到江河湖海中去暢游,但他還會經(jīng)常到游泳池里去游上幾個來回。
李老的健腦之路是打橋牌。自從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愛上橋牌以后,這項活動就在政府官員中流行開了,李老也不例外。他認為橋牌是所有牌類活動中最健康的活動,還可以訓練人的團隊意識。因為橋牌不是一個人打,而要強調(diào)與他人的合作,不單要算好自家的牌,還要想著自己的搭檔,更要“算計”對手。一場牌局下來,不知活躍多少腦細胞。李老打橋牌非常認真,連記分的符號都一筆一畫寫得清清楚楚。
人們對李老的印象,一直是儒雅、博學、睿智。
退下來這幾年,他經(jīng)常應邀到一些大學去開專題講座,只要他一邁入會場,就會聽到一陣由衷的贊嘆聲。這些,都源于他的讀書和寫作生活。在他的辦公室里,一直設有一個小講堂,每次都是由他出題目,請一些知名的專家學者面對面講授。這個不為人知的小講堂,不僅在他擔任黨和國家領(lǐng)導職務時存在,現(xiàn)在也依然如故。李老的讀書生活完全可以用手不釋卷來形容,他說:“過去是為工作而讀書,現(xiàn)在是為興趣而讀書,有些好書如果錯過了沒讀,會終身遺憾?!?/p>
李老的飲食之道也很科學,除了牛奶和雞蛋以外,很少吃魚、蝦和其他肉類食品。雖說是南方人,但由于在北方待久了,他的飲食習慣也都北方化了。早餐一般是一碗玉米粥,幾片饅頭,一個雞蛋,一杯牛奶,少許水果。午餐主要吃米飯,一碗素湯是少不了的。下午4時左右飲一杯茶,有時還要喝羅漢果水或者銀耳湯,晚飯主要是稀飯和饅頭。李老不抽煙也不喝酒,他的飲食以清淡為主,這大概也是他少病的主要原因吧。
七十一歲經(jīng)營“副業(yè)”
李老是七十一歲時開始學習篆刻的,他笑稱這是他“經(jīng)營的副業(yè)”,不是為當篆刻家,而是為了訓練自己腦、眼、手的密切配合。他用“石可言美、石可言志、石可言情、石可言趣、石可言事”來形容他對篆刻藝術(shù)的感悟。
他的印章里不乏濃厚的生活情趣。有一方“競選失敗”的印很逗人?!拔彝诵菀院?,家里召開‘家務會議’,選舉‘家務總裁’。我們家一共八口人,我僅以七票之差落選,因為我孫女說,如果讓爺爺當選,我們家恐怕連飯也吃不上,全家只能吃石頭了。她奶奶作為新當選的‘家務總裁’,對我說,以后家里的事情,你沒有發(fā)言權(quán)。所以我就只好刻了一方‘競選失敗’的印章來自我安慰了。”
李老非常會規(guī)劃時間,他練篆刻多是利用“聽”《新聞聯(lián)播》的時間。為什么他要聽新聞而不是去看呢?他說,因為電視里那些同志自己都認識,不用看也知道是誰在說話。剛開始學篆刻,他是買書自己看,學著去練習,他是在篆刻了五十枚印章之后開始拜師求教的,用他的話說是,這樣人家可以有針對性地指導他。李老刻印有幾個特點:一是沒有靈感不刻。古人說“好學為?!?,李老覺得境界不高,于是就刻了一個“好學為樂”,他認為這才是最高境界。二是許多人不敢刻的章,李老敢刻。據(jù)專家考證,李老是中國唯一給外國音樂家刻過印章的人。他曾給貝多芬刻了一方印。李叔同曾封貝多芬為“樂圣”,但身為篆刻大師的李叔同竟然沒有為貝多芬刻過一方印,于是李老就“代勞”了。李老還給莫扎特刻了一方“樂仙”印章,這稱號是李老給他起的。莫扎特活了不到三十五歲,有人曾估計過,如果把他所創(chuàng)作的樂曲重新抄寫一遍,恐怕也得用上三十年。所以李老說莫扎特是帶著音符和琴鍵來到人間的“樂仙”。
講到篆刻,李老還說起了他為鄧小平同志刻了兩方圖章的趣事:一方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之印”,另一方是“科教后勤部部長鄧小平之印”。前一方是人民群眾對他的尊稱,后一方是小平同志“自封”的。鄧小平同志特別關(guān)心科技工作,尊師重教,所以他才自稱為“科教后勤部部長”。李老說,小平同志擔任過黨和國家多項重要領(lǐng)導職務,都是由中央“授印”任命的,唯有這兩個重要“職務”,并非中央“授印”正式任命。每當談起這事,李老都會風趣地說:“當年還在工作崗位上時,镕基同志和我都經(jīng)常說:既然小平同志當了‘部長’,我們就應做好‘后勤處處長’,為科教事業(yè)服好務。”李老用敬佩的口吻說:“小平同志這兩項非中央任命的‘職務’也非常重要,于是我便懷著景仰和緬懷的心情,為紀念他的歷史功績而篆刻了這兩方印章?!?/p>
李老的書法也相當有造詣。在當副總理的時候,他就給自己定下了不隨便題字的規(guī)矩。所以,在他考察和參觀的時候,無論當?shù)毓賳T如何邀請,他一概不寫,最多只是簽個名而已?,F(xiàn)在退休了,對于書法愛好者和朋友的索字要求,他都盡量一一滿足。
有一次,一位書法愛好者托人請他寫一幅立軸,李老便寫了“知足常樂”。不想過了幾天,那人帶信回來說,他為這立軸準備的邊框尺寸太大,和這幅字不匹配,希望能重寫一幅,那人還特地說明自己準備的邊框長和寬各是多少,著重囑咐要按尺寸書寫。李老和朋友聽了后不禁好笑:“干脆幫人幫到底吧?!庇谑抢罾现貙懥艘环髌匪徒o了他。
李老年輕時曾在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工作過,那是他人生的黃金歲月,因此,他對汽車格外熟悉。有一次,家里的汽車壞了,家人說要送到修理廠去。李老說:“能有什么毛病,還要送到修理廠去,我來!”說完,讓人拿來工具便檢修起來。年輕人負責動手,李老在一旁指指點點。果然,不到兩個小時,就把車修好了。為了證明自己技術(shù)的可靠性,他還親自飆了一趟車。不僅如此,家里的自行車等機械方面的東西只要有了毛病,李老總是自己拿著工具把它鼓搗好,他認為這種輕體力勞動,既能健身,也能健腦,他樂此不疲。
退下來后,李老最得意的是學會了電腦。以前,他在批文件的時候習慣用鉛筆,然后再交給秘書去打印。退休后,他有了寫書的計劃。為了不麻煩別人,他專心學起了電腦,現(xiàn)在他能熟練地運用“漢王手寫筆”編輯和排版了。
興趣廣泛 多彩生活
李老自小喜愛音樂,他不僅能彈琴,唱歌也頗有水準,后來還創(chuàng)作過一些歌曲。他在中學時代就寫過一首《篝火邊的話別》。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期間,他還為教育部主辦的藝術(shù)歌曲音樂會創(chuàng)作了獻給教師的主題歌《蓓蕾之歌》。
李老勤于觀察,善于思考,常常能從點滴小事提出別人想不到的問題。比如,他看到野草居然能從水泥路的縫隙里鉆出來,就想,野草既不需要澆水又不怕病蟲害,生命力如此頑強,這里面蘊藏著什么秘密?能不能研究這些野草的基因,找出是什么基因決定它有如此頑強的生命力,然后把它移植到農(nóng)作物上去?于是他向?qū)<覀兲岢隽诉@個課題。
看到北方大旱,他就研究設計出了自行和移動式節(jié)水澆灌機,畫好了概念圖紙,給農(nóng)機研究開發(fā)部門去研究試驗。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的一位教授在李老設計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研制出了播種灑水灌溉機械,達到了播種灌溉保水一體化。這些新型的節(jié)水灌溉設備,已在陜西楊凌的高效節(jié)水設施農(nóng)業(yè)園等一些地方應用。
一次,李老從書上看到人腳心的穴位與各器官都有相應的聯(lián)系,適當按摩對人的健康很有好處,他就想能不能給長期坐辦公室的人設計一個裝置,在工作時可以自己進行足底按摩,既不妨礙工作,又不占用時間。于是,他設計、制作了“腳底按摩器”,還送給了幾位中央領(lǐng)導同志試用?,F(xiàn)在,他又提出了新的按摩器設計方案:裝上個小電動機,再裝個開關(guān),腳一踩就開,再一踩就關(guān),這樣就可以“自動化”了。李老說:“人不能一天到晚都是工作啊,學習啊,得換換腦子。所以,這些東西,我都是作為一種興趣,雕蟲小技,不過是調(diào)節(jié)大腦而已。”
他對醫(yī)院檢查用的動態(tài)心電儀一直不滿意,既笨重累贅又難看。他認為,這種感應記憶裝置用集成電路芯片完全可以做得很薄,小到可以放在襯衣口袋里。從1996年開始,他就多次向大學校長們提出要求,請他們研制。浙江大學研制成功后,已在該校附屬醫(yī)院使用,取得了良好效果。2003年體檢時,李老發(fā)現(xiàn)給他用的是從美國進口的動態(tài)心電儀,大小薄厚與浙江大學研制的差不多。他很奇怪,就問醫(yī)院美國是什么時候搞出來的,為什么不給他用浙大的。醫(yī)院說,美國也是剛搞出來,性能與浙大的差不多,但是美國的產(chǎn)品做得精致一些。他立即把這個消息轉(zhuǎn)達給浙江大學,讓他們繼續(xù)改進,并提出了可以做得更薄、更小的設想。
歷時八年,《李嵐清音樂筆談》終成正果
2005年4月20日,一則消息在西子湖畔的著名高等學府浙江大學迅速傳開:李嵐清同志今天要來浙江大學講演了!
李老這次來浙江大學不是以領(lǐng)導的身份來考察工作的,而是以一個“熱愛教育事業(yè)的公民”和“一位音樂愛好者”的身份來浙江大學開設題為《音樂·藝術(shù)·人生》講座的。那天,前來聽講座的一千二百多名師生代表,起立為李老鼓掌表示歡迎。
“你知道中國的第一首小提琴奏鳴曲《行路難》是誰譜寫的?是我國‘地質(zhì)之父’李四光;你知道中國的‘兩彈元勛’和‘航天之父’錢學森早年曾寫過一本科學與音樂藝術(shù)的書嗎?書名叫《科學的藝術(shù)與藝術(shù)的科學》;你知道‘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什么業(yè)余愛好嗎?你別看他像個農(nóng)民,他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他還公開表演過;世界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也是小提琴家,‘量子論專家’普朗克是鋼琴家,他倆還同臺演奏過……”聽著李老的講座,現(xiàn)場不時響起一陣陣熱烈的掌聲。
李老的講座采用了多媒體結(jié)合的辦法,將鋼琴、手提電腦、投影儀、小銀幕都用上了,并用字幕、圖片、聲光等手段進行演示,引人入勝。
退下來后這幾年,李老先后在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等許多高等學府做過類似的講演,足跡踏遍大江南北,成為廣大師生崇敬的“音樂愛好者之星”。
正是基于對音樂的熱愛,他很早就萌發(fā)了一個愿望:有朝一日,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寫一本普及性的書,以期更有利于廣大讀者對歐洲經(jīng)典音樂的理解。他覺得,在音樂知識傳播方面,音樂家們做了許多工作,也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他們寫的書比較深奧,普通讀者不易看懂,難以引發(fā)他們對歐洲經(jīng)典音樂的興趣。
為此,李老在多年分管文化教育工作的過程中,結(jié)合工作需要和個人興趣,在學習有關(guān)音樂方面知識的同時,注意收集和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僅圖片就有上萬張,還做了部分筆記。但因為當時工作忙,無暇整理、完善。在離開工作崗位并寫完第二本書《李嵐清教育訪談錄》以后,他開始了《李嵐清音樂筆談》一書的寫作。算下來,完成這一過程歷時整整八年。
這部三十五萬字的《李崗清音樂筆談》,由音樂家傳略、作者札記、作品選介、音樂常識與名詞解釋幾部分組成,以親切樸素的敘述方式、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了五十位歐洲經(jīng)典音樂大師的心路歷程,展示了歐洲經(jīng)典音樂三百年的歷史。
在寫書的日子里,李老一般是凌晨4點左右起床,一直伏案工作到7點,再開始鍛煉、吃早餐。他的很多文思就產(chǎn)生于凌晨這一段黃金時間。
這是一部可以和心靈直接對話的書。在這部書中,李老對音樂的理解、體會和感悟,以及他深刻的思想、深厚的修養(yǎng)、豐富的人生和執(zhí)著的藝術(shù)情懷,都深藏在字里行間。但李老謙虛地說:“我寫的只是一本普及音樂的‘小人書’,只想把你們帶到音樂殿堂的門口,讓你們往里面看一看。如果讀者因此對音樂產(chǎn)生了興趣,我就非常欣慰了。”更令人感佩的是,李老把《李嵐清音樂筆談》和之前的《李嵐清教育訪談錄》的稿費,全部捐獻給了教育事業(yè)。
現(xiàn)在,退下來的李老正安享天倫之樂,頤養(yǎng)天年,愛好廣泛的他,退休生活可謂豐富多彩。他說:“我認為,就個人而言,多活幾歲少活幾歲并無所謂,但一定要生活得身心健康,于組織、于社會、于家庭、于個人都是一件益事。”■
(責任編輯/穆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