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貞元年(805),柳宗元被貶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馬,這一貶就是十年,在此期間,他寫下了許多著名的文章,《愚溪詩序》就是其中的一篇。文中道“顏子‘終日不違如愚’,睿而為愚者也。皆不得為真愚?!绷谠诒毁H期間深入思考自己在政治上失敗的原因,最終從顏回那里找到了仕途的真諦,也就是“愚”與“不愚”的玄關。
顏回字子淵,亦顏淵, 孔子最得意弟子。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顏回淡泊,《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為人謙遜好學,《論語·雍也》說他“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這些都是儒家的德行修為,顏回的這種修為,還表現(xiàn)在他的愚態(tài)上:
《論語·為政》:“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匾膊挥蕖!?/p>
違,指提出不同意見。不違,是顏回故作的愚態(tài)。孔子與顏回講談終日,可是顏回從來不提出任何疑問,孔子的一句“如愚”,足以看出,顏回是故作愚態(tài)。所以,才引出孔子退而省其私,談話后,偷偷的觀察顏回,結果孔子發(fā)現(xiàn)了問題“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原來,顏回能很好的運用并發(fā)揮自己的談話意旨,他的愚笨,完全是裝出來的。
眾多的儒門學子,都認為顏回如愚,是他的忠厚與內向,而亦足以發(fā),是他聰穎善思的表現(xiàn)。從孔子論顏回愚與不愚的語錄中,我想,是否可以解讀出顏回的另一面。
顏回為什么要在老師面前,裝出傻傻的樣子,這應是一種心機。顏回應該曉得,老師是不愿意聽逆耳之言的,即使是被世人譽為圣人的孔子。子路不就是明顯的例子嗎?子路敢于對孔子提出批評,為此,他常遭師之痛責,說他“好勇過我,無所取材”,“不得其死”,等等。孔于曾評價子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鑒于此,自己一定要恭而聽之,敬而聽之,在老師面前,不能發(fā)表任何意見,更不能有半句逆鱗之言,這樣,才會得到老師的喜愛,器重。至于顏回,對孔子的談話亦足以發(fā),同樣,也是一種心機。離開老師,回到同門之間,把老師的談話意旨,很好的運用并發(fā)揮,無非是顯示自己領悟師道勝于同門,以立足于三千弟子之首,顏回的愚與不愚,是顏回的一種心機。
孔子沒有讀懂這種心機,而后來的仕途官員,卻心有靈犀,觸摸到了顏回的愚與不愚的玄關。他們一副愚態(tài),不違圣言,治民有術,亦足以發(fā)。而那些忠諫之臣,卻不得善終,君不見,汨羅江、風波亭耶!
顏回太聰明了,以愚與不愚的行徑,贏得老師的贊譽,贏得世人的褒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