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是一種淳樸,一種自然,一種簡單,也是一種神秘……
在中越邊境的廣西那坡縣聚居著一個“以黑為美“神秘的族群——黑衣壯,是壯族的一個支系。他們的服飾無論男女老少,統(tǒng)一著黑色。男子黑色頭巾、黑色前蓋大襟上衣、黑色寬腳褲,黑得精神抖擻:女子黑色火棱狀頭巾、黑色右蓋大襟圓領(lǐng)上衣、黑色寬腳褲,黑色大圍裙,黑得容光煥發(fā)。
黑衣壯位于廣西那坡縣城廂鎮(zhèn)龍華村吞力屯,離縣城約14公里,四面群山環(huán)抱。在村口不遠的地方有一座石頭寨門,建在兩座險峻大山之間的山谷里。相傳寨門是很久以前用來抵御外族入侵的。黑衣壯的每一座山寨石門都記載著一段神奇悲壯的歷史,他們的祖先憑借堅固的石門抗擊外敵,保護家園。據(jù)屯里的老人介紹,早在北宋年間,他們的祖先就遷居此地。
吞力在壯語中是“堅硬的石頭”的意思,它是城廂鎮(zhèn)龍華村的一個自然屯,居住有57戶黑衣壯人家,由于世代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所以他們的生活習俗和生產(chǎn)方式至今保存著古老的遺俗風貌。
走進吞力屯,古老的干欄式房屋前,一群穿著傳統(tǒng)服飾的黑衣壯人,捧著自腌的臘肉、五色糯米飯,端著自釀的玉米酒,唱著古老的山歌歡迎我們…黑衣壯淳樸而獨具魅力的熱情體現(xiàn)在歌里。酒里,我們剛進入寨子就感覺微醉了。走進78歲的楊盛春老人家里,他正在屋里釀酒,滿屋酒香彌漫,他身體硬朗,精神矍鑠,見我們到來甚是熱情,用竹筒舀起剛釀出來的玉米酒招待我們。楊大爺告訴我們,他們那里家境貧寒,酒是招待客人最好的禮物。因為竹筒的底部是尖的,如果不喝完酒就無法放下,也是對主人的不尊重。于是,我們每人喝了一竹筒玉米酒,感受到了黑衣壯人家淳樸,好客的熱情。
楊大爺指著屋前面那一片綠色的草木植物告訴我們,那是藍靛,又名蓼藍,枝葉可做染料,根可入藥。黑衣壯人做衣服用的黑布都是這些藍靛汁液染制的。在傳統(tǒng)的藍靛染織業(yè)已銷聲匿跡的今天,那坡黑衣壯地區(qū)還保持著古老的染織技術(shù)。黑衣壯寨家家戶戶有藍靛染缸,曬臺上晾曬著用藍靛染制的黑布,村寨里散發(fā)著濃郁的藍靛香味,令人感受到濃烈的藍靛染織文化氛圍。有一首《捶布歌》歌詞大意是: ”黑布寬黑布長,黑布鋪在石板上,阿哥阿妹捶黑布,聲聲山歌滿山崗。黑布寬黑布長,木棰飛舞人心爽,捶得黑布黑又亮,收起新布做衣裳?!彼齻冊趧谧髦锌嘀凶鳂?,用歌聲表達對生活的熱愛。
在黑衣壯寨走家串戶,領(lǐng)略了現(xiàn)代文明中依然留存的古老的傳統(tǒng)民間手工藝。來到寬敞的曬坪上,黑衣壯人為我們獻上一場原汁原味的民族歌舞表演。男女青年或兒童雙手執(zhí)著與藏族的哈達相類似的、象征著平安吉祥的“盤良”,在鼓點的伴奏下,站成一排,一步一躬地舞向尊貴的客人,直到將紅綢披掛在客人的單邊肩頭上。黑衣壯人真誠而固執(zhí)地認為:這條短短的紅綢一定能帶給他們的客人幸福和平安。黑衣壯人有手拿棕櫚葉跳舞的習俗,第一輪舞圍成一個圓圈,表示團圓,第二輪舞形成一個“8”字,表示興旺發(fā)達。好客的黑衣壯人表演到高潮時,情不自禁地拉著客人加入隊伍之中,圍成圓圈,跳起歡樂的團結(jié)舞。黑衣壯最具特色的舞蹈是“黑槍舞”,他們的槍法獨特,舞姿雄健,步伐深沉,神情嚴肅。黑槍撞擊發(fā)出的陣陣高亢的聲音在山谷問回蕩。
黑衣壯最擅長唱山歌,用山歌唱響了神州大地,讓山歌飄向了五湖四海。世代聚居在大石山里,山歌成了他們對平安和諧的渴望,音樂體現(xiàn)了他們對人生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他們善于以歌代言,以歌傳情,或在農(nóng)閑時節(jié),或在勞作之余,或屯中操辦喜事,男女老少便集在村頭寨尾,唱歌取樂。每年農(nóng)歷五月五是黑衣壯的歌坡節(jié),由各村屯推選出來的歌王聚在一起,一比高低,那挾著泥巴味的山歌飄著天籟般的律動,清新明麗,具有獨特的“山野風味”。他們的歌聲是多聲部的,無任何伴奏下也一樣嘹亮動聽。黑衣壯的一曲《尼的呀》山歌,如天籟之音飄蕩在第三屆南寧國際民歌藝術(shù)節(jié)上,不僅讓現(xiàn)場觀眾陶醉,更讓中國的音樂家們欣喜若狂——黑衣壯的無伴奏多聲部結(jié)合唱法,推翻了西方音樂界“中國無多聲部音樂”的“結(jié)論”?!赌岬难健穳炎迳礁璞涣袨榈谝慌鷩壹壏俏镔|(zhì)文化遺產(chǎn)。
“尼的呀,青山不老歌不斷,山歌年年唱春光……”我們離開黑衣壯時,他們端來醇香的玉米酒,唱起了《尼的呀》山歌,嘹亮的歌聲回蕩在廣袤的群山中經(jīng)久不息,伴著徐徐清風,伴著幽幽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