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行為會計是運用行為科學的方法對會計行為的研究。隨著行為經濟學的重大進展,行為會計學將會受到行為經濟學更多的影響,從而采用更多的心理學的知識研究會計行為。
[關鍵詞] 行為會計 行為經濟學 會計行為
近段時間一來,在閱讀有關文獻時候,發(fā)現不少文章對行為會計和會計行為的概念含混,甚至誤用。也許是由于行為會計是新興的學科,即使對主要研究內容也各有各的看法,對行為會計的把握也各有不同。但正因為是新興學科,因此有必要對基礎性的概念進行探討。雖然20世紀90年代會計研究有幾篇文章對行為會計已經有過探討,但是隨著近年來行為經濟學的重大進展,行為經濟學在金融學領域的豐碩成果,對行為會計的影響不容忽視。時至今日,再行對行為會計概念的探討應該會有一些新的收獲。
一、行為會計學起源和發(fā)展
“行為會計”一詞最早出現在1967年。S.W.Becker提出,行為會計研究是不同于其他會計研究的一種新范式,行為會計研究主要運用行為科學方面的理論和方法來驗證會計信息及其加工處理過程與人們行為的相互作用和影響。1981年,美國會計學會(AAA)成立了“會計、行為與組織分部(Accounting,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s)”。該分部于1989年創(chuàng)辦了《行為會計研究》(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刊物。這些舉措無疑促進了行為會計的發(fā)展。我國對行為會計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會計研究》等重要刊物有這方面的文章發(fā)表,但是隨后國內對于行為會計的研究的學術成果并不很多,在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等方面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
二、行為經濟學起源
行為經濟學是20世紀70年代才出現的,近十年得到了經濟學界的廣泛的關注。2000年~2005年期間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獎者,至少有三位被視為“行為經濟學家”——阿克勞夫、史密斯、謝林,足以說明行為經濟學近年來所受到的重視和取得的重大成就。
行為經濟學是對傳統的經典經濟學中有關理性假設的一種修正。20世紀70年代,心理學家卡尼曼(Kaheman)和特維斯基(Tversky)通過吸收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等領域的最新成果,把心理學與經濟學有機結合起來,并帶動其他學者進行研究,形成了較有影響的“行為經濟學”流派。
三、行為會計與行為經濟學區(qū)別
Ahmed Belkaoui在其《行為會計》一書中把行為會計描述為“行為科學在會計中的應用”。S.W.Becker認為行為會計研究主要運用行為科學方面的理論和方法來驗證會計信息及其加工處理過程與人們行為的相互作用和影響。
國內對行為會計的研究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比較早的研究有王世定等人年應用行為會計的研究成果對會計工作秩序和邯鄲鋼鐵公司的行為分析。文章認為,行為會計是行為科學與會計結合的產物。文章應用代理理論解釋了會計信息秩序,用角色理論和激勵理論解釋了鞍鋼的成功經驗。
按照美國管理百科全書的定義:“行為科學是運用自然科學的實驗和觀察方法,研究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中人的行為以及低級動物行為的科學,已經確認的學科包括心理學、社會學、社會人類學和其它學科類似的觀點和方法?!彼?,王世定等人所說的行為會計并不單單是行為經濟學與會計的結合,而是行為科學與會計學的結合,而行為科學涉及的內容要大于行為經濟學的內容。行為經濟學是在心理學的基礎上研究經濟行為和經濟現象的經濟學分支科學,主要是借鑒心理學知識,比行為科學所涉及的知識的范圍要小。行為科學、行為會計之間的關系圖示如下:
四、會計行為的概念
如果說會計行為和行為經濟學是兩個不同的學科門類的話,那么會計行為則是一個一般的術語,而不是學科門類這種術語。王開田認為“會計行為是會計的存在形式,始終是一種生產和分配信息的活動。會計技術和方法的應用是會計行為的具體特征”。如果說行為會計學是應用行為科學來研究會計人員的行為特征的學科,那么會計行為就是被行為會計研究的對象。而行為經濟學則是應用心理學知識研究經濟現象的學科。
在行為經濟學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對經濟學產生深遠影響的情況下,對行為會計無疑是一種機遇和挑戰(zhàn),在此情況下,明確行為會計的學科屬性和研究內容,借鑒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將會對行為會計產生重要的影響。行為經濟學已經在金融領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會計學領域,同樣是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所以,還是有必要明確二者之間的區(qū)別,為行為會計借鑒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成果做好鋪墊和對接,順利應用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思路,推動行為會計的發(fā)展。
五、行為經濟學對行為會計的影響
隨著近年來行為經濟學的影響越來越大,有可能對行為會計的研究產生重大影響。行為會計的研究越來越多的接近于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比如,更多的采用了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對會計或者審計人員的行為進行研究,控制認知偏差,提高工作效率。
近年來,行為會計對審計研究增加。在美國《行為會計研究》雜志(Behavior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從1989年創(chuàng)辦以來的269篇文章中,有65篇是關于審計方面的,將近占到四分之一。但是2006年~2007年26篇文章,審計11篇,占到將近一半。也就是說,近年來行為會計對于審計的研究的興趣在增加。這類文章研究審計師在審計過程中如何控制認知偏差,提高審計決策的正確性。例如Jennifer M.Mueller,John C.Anderson(2002)通過分析審計師在對可選用解釋列表的篩選來研究不同的篩選路徑對審計師的最終選擇的解釋的影響,對審計師在分析性程序中如何應用決策支持提供了建議。Ettredge, Michael L,et al (2008)則通過研究管績效的預算的“棘輪效應”(例如良好業(yè)績之后的目標增加的程度要大于差的業(yè)績之后相應的目標減少的程度)。文章并對審計預算提出建議并認為對于審計質量控制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
國內對行為會計的研究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比較早的研究有王世定等人(1997)年應用行為會計的研究成果對會計工作秩序和邯鄲鋼鐵公司的行為分析。文章認為,行為會計是行為科學與會計結合的產物。文章應用代理理論解釋了會計信息秩序,用角色理論和激勵理論解釋了鞍鋼的成功經驗。進入21世紀以來,又出現了一些行為審計的研究文獻,例如吳建友(2007)根據認知發(fā)展階段理論提出了基于認知發(fā)展階段的審計師道德決策模型。
行為經濟學在審計行為方面也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行為經濟學的期望理論等對審計師在不確定環(huán)境中的行為研究很有幫助。由于我國當前處于轉軌經濟過程中,宏觀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的不斷的發(fā)生變化,同時審計師的價值觀、社會的期望水平等也會相應受到影響,注冊會計師的審計環(huán)境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在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下,注冊會計師面對審計風險,如何進行審計判斷,決定是否接受客戶、進而如何評估風險從而決定審計資源配置,最后出具審計意見,等一系列的行為過程中,審計師的主觀判斷受到審計師的非理性影響較大,判斷結果和審計質量在審計師非理性判斷中會受到較大影響。如何認識這些認知偏差,克服不良行為偏好,對于審計師自身提高審計質量,以及監(jiān)管部門如何提高監(jiān)管水平都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審計師的審計判斷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根據三元交互學習理論,審計師需要向同行不斷的學習,修正自己的行為。這種從不均衡的博弈狀態(tài)到比較穩(wěn)定的審計時常均衡狀態(tài)的過度,克服了傳統經濟學中直接面對均衡狀態(tài)的靜態(tài)研究的缺陷,更好的觀察審計師行為,客服審計師的認知偏差。但是同時應該注意運用行為經濟學理論研究審計師行為需要注意一些內容。審計師是一類有著特殊職業(yè)技能的人員,他們可能能夠意識到一些審計行為中可能的非理性行為并加以克服,所以,行為經濟學的一些理論在審計師的行為研究中必須謹慎使用,同時,審計師行為應用行為經濟學進行研究,需要進行更多的實證檢驗。
參考文獻:
[1]王世定 李 閏吳 群 盧俠巍:行為會計研究——對會計工作秩序和邯鋼經驗的行為分析[J].會計研究,1997(4):1~6
[2]吳易風主編:當代西方經濟學流派與思潮[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5,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