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建國大業(yè)》的預熱,主旋律題材的影片也再次回到大眾的視線之內,這些曾經(jīng)屢次制造過“萬人空巷”的影片,在當年的影響力遠遠超過現(xiàn)在爛大街的“大片”,成為影響整整一代人的經(jīng)典之作。
這個國慶長假,如果你厭倦了擁擠的人潮、繁忙的旅行日程,不妨泡杯茶,按下手中的遙控器,和我們一起回味那些曾經(jīng)感動中國的影像。
入選理由:1991年廣電部1989、1990優(yōu)秀影片獎;1990年第十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配角獎、最佳編劇獎、最佳剪輯獎;1990年第13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故事片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男配角獎。在這些光環(huán)籠罩下的《開國大典》無疑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經(jīng)典的影片之一。雖然是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但仍然能夠透過鏡頭感受到60年前的那份感動與尊嚴。
正值新中國成立六十周年之際,《開國大典》絕對是必看影片之一。
上映時間:1989年
推薦指數(shù):★★★★
入選理由:在中國的現(xiàn)當代電影史上,《小花》的出現(xiàn)無論如何都有點橫空出世的味道,根據(jù)小說《桐柏英雄》改編的這部影片,從內容到形式的探索與“叛逆”意識使得當時看慣了傳統(tǒng)故事片的觀眾耳目一新。值得注意的是,《小花》較早地在電影語言的現(xiàn)代化上進行了嘗試,“意識流\"的手法刻畫人物心理活動,利用電影聲畫對立和對位的關系來組接情節(jié)等手段,從根本上改變了新中國電影的創(chuàng)作面貌。
上映時間:1979年
推薦指數(shù):★★
入選理由:該片是“文革”后國內第一部表現(xiàn)愛情的電影作品,《廬山戀》放映后,其中的兩位主角張瑜和郭凱敏成為當時年輕人心目中的青春偶像。影片中男女主角的吻戲更是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新中國大銀幕第一吻。
上映時間:1980年
入選指數(shù):★★★
入選理由:1982年,《少林寺》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掀起一股新風格武術電影熱潮,使李連杰一舉成為國際級影星,并在中國掀起了武術熱。影片拍攝的時候就已被各國片商搶購版權,因此該片在許多國家同時公映。美國的紐約、舊金山、泰國的曼谷,澳大利亞的悉尼,菲律賓的馬尼拉等地在春節(jié)映出期間,均打破華語片的賣座紀錄。影片還行銷到日本、新加坡等國。
上映時間:1982年
入選指數(shù):★★★★
入選理由:《喜盈門》是中國最早的家庭倫理片,這部電影很好地反映出了當時改革開放時我國農(nóng)村家庭生活的現(xiàn)狀。影片上映之時引發(fā)了萬人空巷的觀影狂潮。
上映時間:1981年
入選指數(shù):★★
入選理由:這是一部新中國誕生后鼓舞人民斗志,凝聚力量的經(jīng)典藝術作品。該片主題緊扣時代,弘揚和激發(fā)了中國新一代青年奮發(fā)和愛國激情。該片上映后,其主人公的形象迅速成為時代的學習楷模,并形成了強有力的社會主義主旋律。從此,新中國形成了以激進和英雄為主導的文化勢力。
上映時間:1964年
入選指數(shù):★★★
入選理由:《青春》在新中國電影發(fā)展史上尤為重要。片名“青春”本身就是對粉碎“四人幫”后,中國電影整體創(chuàng)作重煥新生的一次激情詮釋,且在某種意義上也是對文革期間幾代中國人青春無情流逝消散的最好紀念。
上映時間:1977年
入選指數(shù):★★
入選理由:該片記錄了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中國所遭受的一段屈辱的歷史,揭示了清政府昏庸腐朽的本質和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罪惡。影片場面宏大、人物鮮明突出、景觀設計精致逼真,具有強烈的歷史真實感。更為重要的是,這是改革開放后最早幾部由香港和內地電影工作者共同創(chuàng)作的具有代表性的優(yōu)秀電影作品之一。
上映時間:1983年
入選指數(shù):★★★
入選理由:《建國大業(yè)》集合172明星,組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空前盛大的主創(chuàng)陣容。影片以宏大的史詩框架,再現(xiàn)了1945年抗日戰(zhàn)爭結束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的那一段風云歲月。
上映時間:2009年
入選指數(shù):★★★★★
入選理由:張藝謀執(zhí)導的《紅高粱》根據(jù)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說《紅高粱家族》改編,以嶄新的藝術形式,描繪了中國三四十年代農(nóng)民古樸、野性的生活和他們與侵略者浴血奮戰(zhàn)的過程。明快、緊湊、張弛有度的節(jié)奏,畫面、色彩、光線及其所構成的生動而濃烈的視覺形象,使《紅高粱》在國際影壇引起了極大的轟動,被認為是中國電影真正走向世界的新的開始。
上映時間:1987年
入選指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