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不是唯一的傳奇,這在2009年名人堂入選儀式上就可看得出來。成功者只有一個,但對于偉大,不同的人卻會有不同的定義。拋開以成敗論英雄的論調(diào),斯托克頓、斯隆和大衛(wèi)·羅賓遜也絕對堪稱偉大。
2009年度奈史密斯名人堂儀式上,幾位主角都是西裝革履亮相。不過和邁克爾·喬丹、大衛(wèi)·羅賓遜等人的駕輕就熟相比,約翰·斯托克頓就顯得渾身不自在,一身三十年前流行的晚禮服配領結打扮,老派到無以復加,不禁讓我們想起那個穿著緊身短褲和網(wǎng)球鞋的猶他爵士12號形象。
約翰·斯托克頓
老家伙
這是一個光用數(shù)字就能讓人肅然起敬的球員。當魔術師職業(yè)生涯累計助攻過萬時,被認為這將是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紀錄,但斯托克頓退役時的總助攻數(shù)為15806,比上世紀80年代兩大擅長組織的傳奇球星埃爾文·約翰遜和拉里·伯德加起來還多;上世紀90年代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兩大外線防守者邁克爾·喬丹、加里·佩頓皆以搶斷聞名,但他們倆退役時發(fā)現(xiàn)NBA歷史搶斷第一人依舊是屬于斯托克頓的。上面說到的人物,約翰遜2.06米、伯德2.06米、喬丹1.98米、佩頓1.93米,而斯托克頓,是個身高1.85米體重不到80公斤的白人,就算走在大街上,他的瘦弱也絕對不會讓人和NBA巨星相聯(lián)系。
事實上斯托克頓1984年被爵士選中的時候,他也不敢想像自己能成為NBA球員。NBA的一號位向來歡迎風格華麗的天才,從鮑勃·庫西的胯下?lián)Q手到奧斯卡·羅伯特森的全能搖擺,從沃爾特·弗雷澤的街頭球風到皮特·馬拉維奇假傳真投,從魔術師的聲東擊西到微笑刺客的無限開火權,即便和斯托克頓同時代的凱文·約翰遜、蒂姆·哈達威等人也懂得用開放式進攻的球風博取名利雙收,更不用說后輩史蒂夫·納什、克里斯·保羅這樣飛毛快腿了。斯托克頓卻是個另類,他就像五十年前籃球教科書里寫的那樣:手遞手傳球、單手擊地傳球、高位擋拆后的分球以及冷不丁的外線投籃。顯然學院派的教練都愛這樣的球員。UCLA泰斗約翰·伍登說這是他唯一愿意花錢看比賽的NBA球員。帶領波特蘭開拓者在20世紀70年代末以整體球風斬獲冠軍的杰克·拉姆齊則認為“約翰是最后的團隊球員”。不理解old-school球風的朋友或許會認為如沒有了胯下運球、背后傳球或是聲東擊西、三腳貓上籃,控球后衛(wèi)的作用將大大減少。不過正如蕭峰一套太祖長拳打遍聚賢莊一般,到了頂尖境界,簡單才是最高效的。且看魔術師職業(yè)生涯陸陸續(xù)續(xù)獲得了四次助攻王、羅伯特森7次,即便庫西當年也不過連拿8屆,但斯托克頓,從1987—88賽季打上主力開始到1996—97賽季這九年光陰里,他從來沒有讓助攻王旁落。
斯托克頓的偉大在于他的堅持,他十九年職業(yè)生涯從來沒有離開過鹽湖城,能源中心球館外那尊銅像記錄著他的傳奇。在職業(yè)生涯前三年作為爵士二號控衛(wèi)上場時間不過20分鐘的情況下,斯托克頓的場均助攻依舊在7次上下。打到40歲退役前最后一年,斯托克頓場均7.7次助攻依舊是聯(lián)盟前五。喬丹當年戲言自己“每節(jié)比賽投中四個球,一場比賽自然就是得分王水準的演出”,而斯托克頓也可以這么概括“每場比賽助攻十次,一千五百場比賽下來就是一段傳奇”。印象里斯托克頓從來都是戰(zhàn)斗到最后的球員,大伙都知道1997年分區(qū)決賽這老家伙在查爾斯·巴克利頭上的壓哨三分幫助球隊隊史首次殺入總決賽,大伙也許不知道在1998年總決賽喬丹上演完美的最后一投后,這個老家伙又在公牛球迷的歡呼聲中一個人帶球快速沖到對方底角,在時鐘響起前出手三分,球彈筐而出,驚出大家一身冷汗。質疑者或許會咬住斯托克頓球場上的骯臟小動作不放,誠然在他的肘關節(jié)、膝關節(jié)之下都是亡魂無數(shù),但一來NBA沒有加里·萊因克爾(英格蘭足球明星,踢球風格十分紳士),二來斯托克頓甚少有惡意傷人之舉。把NBA球員當成圣人來要求、來膜拜本身就是一種錯誤,偉大球員和完人之間也并無等號聯(lián)系,況且,小動作本來就是老派球員們的專利。
其實如果提到斯托克頓,不可避免地會說起他的老搭檔卡爾·馬龍,這兩人組成的黑白雙煞是史上最好的二人組合,他們的擋拆、他們的默契都是讓球迷經(jīng)久難忘的。稍微說兩點,1994—95賽季斯托克頓助攻總數(shù)破萬的那次進攻,終結者正是馬龍,而在同一個賽季里,馬龍總得分突破兩萬大關也正是來源于斯托克頓的助攻。無論斯托克頓還是馬龍最終都未能染指奧布萊恩金杯,兩人相繼十指空空地離開了NBA賽場,這是他們的遺憾,也是NBA的遺憾。斯托克頓入選名人堂的儀式上,馬龍因為繼父病危并沒有來參加,不過之后的晚宴他姍姍來遲。說起來名人堂典禮上還有這么一段小插曲:在幾位入選球員的感言中,先發(fā)言的大衛(wèi)·羅賓遜稱自己的隊友蒂姆·鄧肯是史上最偉大的大前鋒,隨后斯托克頓為老友舉旗“羅賓遜和鄧肯,盡管我非常尊重你們,但我需要說的是馬龍才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大前鋒”,臺下哄堂大笑。如果熟悉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西部片或是三年前那部《老無所依》,你會發(fā)現(xiàn)斯托克頓的這番舉動是多么的old-school。
這是一個從任何方面來看都不屬于這個時代的老家伙,或許正如卡爾·馬龍所言,“絕對不會再有下一個斯托克頓了!”
奈史密斯名人堂有個奇怪的規(guī)矩,一個教練至少得執(zhí)教25年才有資格入圍,所以20世紀70年代帶領UCLA稱霸NCAA籃壇的約翰·伍登直到千禧年才位列仙班,而拉里·布朗、胡比·布朗這兩老頭兒更是前幾年才名留青史,至于今年的入圍者,則屬于杰里·斯隆。
杰里·斯隆
教父
從某種意義來說,斯隆的入選是一個奇跡,這個老頭子沒有贏得過總冠軍、沒有當選過最佳教練、也沒有在大學賽場上斬獲無數(shù)、更沒有發(fā)明出一套打法而被后世敬仰,在所有名人堂教練中,斯隆是獨一份的“四無人員”。但從更主流的觀點來看,斯隆的入選卻實至名歸,這個已經(jīng)在猶他爵士執(zhí)教了21個賽季的老頭子只有一個賽季勝率在五成以下,他球隊六次殺入分區(qū)決賽、兩次闖入總決賽;他的手下培養(yǎng)出了約翰·斯托克頓、卡爾·馬龍兩位殿堂球星以及如今的德隆·威廉姆斯和卡洛斯·布澤爾兩位當家球員;他是有史以來在同一支NBA球隊執(zhí)教場次最多的教練,比第二名的“紅衣主教”奧爾巴赫多了接近50%;他還在深愛的妻子和敬仰的老板紛紛離世后繼續(xù)堅持戰(zhàn)斗在教練的一線崗位上,這本身就是一種奇跡。
并沒有多少人注意到斯隆的傳奇執(zhí)教生涯其實并非起源于爵士,而是母校埃文斯維爾大學。在此之前,他在芝加哥度過了自己職業(yè)生涯最輝煌的十年,兩度入選全明星賽、六次進入NBA最佳防守陣容。插一句題外話,NBA球員出身的教練前后風格大多迥異:菲爾·杰克遜當年是紐約尼克斯的藍領,結果當了教練一派三角進攻華麗無比;杰里·斯隆是20世紀70年代初聯(lián)盟最棒的防守者,但他執(zhí)教的爵士并不以防守見長。與這兩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兩位以防守見長的主教練拉里·布朗和格雷格·波波維奇,前者是ABA助攻王出身,后者當年更是美國空軍籃球隊的得分領袖。說回埃文斯維爾大學的故事,斯隆在上任五天后就提出了辭職,直到名人堂儀式上他才第一次解釋了那一次辭職:僅僅因為想家。這件事情有趣的變化是一年后埃文斯維爾大學籃球隊所乘坐的飛機失事,全機乘客無一生還,所以斯隆很幸運地躲過了這一劫。斯隆真正來到爵士已經(jīng)是1988年的事情了,他在賽季中從退休的弗蘭克·雷登手中接過了教鞭,然后就在這個位置上待了二十多年。
斯隆在爵士百試不爽的絕招就是高位擋拆,當年麾下?lián)碛兴雇锌祟D和馬龍這對黃金搭檔時,斯隆為二人設計了馬龍上線擋人后隨即轉身向縱深插的戰(zhàn)術,結果造就了史上助攻總數(shù)第一人和得分總數(shù)第二人的傳奇;如今麾下只有威廉姆斯、布澤爾和奧庫這三人,斯隆又有了新點子,他要求奧庫在擋人之后往三分線外扯動發(fā)揮自己的外圍投籃功夫,而布澤爾一般是向弱側移動展現(xiàn)自己的中距離單打本領,而威廉姆斯本身擁有比斯托克頓更好的身體素質,所以他自己內(nèi)突外投也是不錯的選擇。擋拆并不是一套復雜的戰(zhàn)術體系,但斯隆能靠這個取得巨大成功的關鍵在于權威。眾所皆知,一套戰(zhàn)術打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球員執(zhí)行力,斯隆的球隊從來沒有招搖的大牌球星,他在球隊里的權威地位造就了他的高效擋拆。
球場內(nèi)外的斯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場外溫文爾雅幾無負面新聞的斯隆一派紳士風度,可是一回到籃球場他就成為了“暴君”。NBA成立以來被判技術犯規(guī)最多的人不是拉希德·華萊士,也不是查爾斯·巴克利,更不是丹尼斯·羅德曼,很多人都不會相信這個頭銜其實屬于斯隆。當然斯隆的攻擊目標并不僅僅是裁判,昔日“海軍上將”羅賓遜在籃下被馬龍一肘撂倒,斯隆大叫讓裁判注意羅賓遜已經(jīng)躺了三秒,違例了,而在己方暫停后,斯隆也會用幾乎羞辱性的詞語激起球員的斗志。從這一點上,斯隆教練生涯并沒有磨平自己昔日的棱角,他依舊強硬地不向任何事物妥協(xié),順便把自己的強硬傳承給麾下的球員。
沒有贏得總冠軍是斯隆的遺憾,他帶領的爵士曾兩次涉足總決賽,但無一例外地輸給了鼎盛時期的公牛,1998—99賽季本來是最好的機遇,可惜馬刺的異軍突起還是讓斯隆失望。沒有贏得過最佳教練獎則是NBA的遺憾,每年投票的記者總是能找出各式各樣的借口把斯隆擠出最佳教練的評選,但看看最近十年除去2001年的拉里·布朗和2003年的格雷格·波波維奇外,其他幾位獲獎者諸如麥克·布朗、拜倫·斯科特、薩姆·米歇爾、麥克·鄧利維、道格·里弗斯中誰又敢說自己比斯隆更優(yōu)秀,更配得上最佳教練的獎項嗎?當然,斯隆穩(wěn)定高效的成績也是他進入名人堂的條件,他十年如一日的高水準發(fā)揮導致他的履歷單上沒有特別大的起伏,而那些投票的記者一般只會把目光留給那些從1分到10分的飛躍,而無視本身就在100分檔次穩(wěn)定發(fā)揮的斯隆。說起來,足球圈里也有斯隆這樣在一支球隊待了二十多年的主帥,弗格森爵士就已經(jīng)執(zhí)掌曼聯(lián)超過23年了。和弗格森“曼聯(lián)教父”的身份相似,斯隆也是眾望所歸的“鹽湖城教父”,只要他還在場邊指指點點,爵士就絕不會倒下。
說起來若不是卡爾·馬龍或是斯科蒂·皮蓬晚退役了一年,今年的名人堂加冕典禮本應該成為20世紀90年代末期兩支最強球隊芝加哥公牛與猶他爵士之間的同學聚會。不過90年代的末代冠軍屬于彼時還身處阿拉莫球館的圣安東尼奧馬刺,而在邁克爾·喬丹、約翰·斯托克頓和杰里·斯隆這些大名鼎鼎的名字之后,另外一位奈史密斯名人堂新成員則屬于“圣城守護者”大衛(wèi)·羅賓遜。
大衛(wèi)·羅賓遜
圣城守護者
沒有親眼目睹過羅賓遜巔峰期的球迷很難想象昔日“海軍上將”的神威:當年四大中鋒,稚嫩的沙奎爾·奧尼爾和20歲就像40歲一樣打球的帕特里克·尤因是一檔,而羅賓遜則可以和哈基姆·奧拉朱旺平起平坐。攻守兩端統(tǒng)治球場不是簡單說說而已,1993—94賽季得分王、1990—91賽季籃板王、1991—92賽季蓋帽王,職業(yè)生涯21.1分10.6個籃板3.0次蓋帽1.4次搶斷,在NBA還有一項名叫IBM的單季最佳貢獻獎項時,羅賓遜總是最大的贏家,他一共五次奪下桂冠。
其實羅賓遜球技上最為人稱道之處在于運動能力:若說運動力驚人之輩,NBA可說一抓一大把,單說每年灌籃大賽上那幾位彈簧人就足以讓我們驚為天人。不過中鋒卻不是一個習慣體現(xiàn)運動力的位置,傳統(tǒng)意義上五號位多是扎實的低位站樁球員,即便有過幾個也就是會投投中遠距離投籃罷了。但羅賓遜就不一樣,他有著不輸小前鋒的靈活性和2.13米以上的個頭,他會從十米開外補防過來送上一記大號火鍋,他也會像二號位球員一般在上線橫向策動后突然后仰跳投;當他從三分線外持球開始加速突進時,任何人上來都會是一個“mismatch”,當他得到快攻機會,絕對會是一個精彩的一條龍式的爆扣。事實上即便在37歲那年也就是退役前的最后一個賽季,羅賓遜依舊能在總決賽上快下灌籃,數(shù)遍如今聯(lián)盟當打之年的各家中鋒,又有幾人能夠做到這點?所以羅賓遜選秀時就被譽為史上運動能力最強的長人,而如今我們還打算將史上相對于所在位置運動能力最強者的頭銜頒發(fā)給他。
必須要承認的是,羅賓遜的職業(yè)生涯有著太多的爭議。首先羅賓遜是在同等級中鋒對抗中吃虧最多的球員:1988年漢城奧運會美國和前蘇聯(lián)的半決賽最后時刻,羅賓遜先是被薩博尼斯在頭頂上搶走進攻籃板后劈頭蓋臉地爆扣,接下來自己上籃時又被賞了一記火鍋,這樣的羞辱性打擊還沒有結束,比賽結束前薩博尼斯又用一次越過羅賓遜的補扣完成了對美國的致命一擊。1994—95賽季西區(qū)決賽,羅賓遜遭遇奧拉朱旺領銜的休斯敦火箭,結果被大夢以65%的命中率場均轟下35.3分12.5個籃板4.17次封蓋,目送火箭晉級的同時,羅賓遜還成為了奧拉朱旺著名的夢幻步視頻中的反面配角。羅賓遜職業(yè)生涯前后水準下降之快也是被很多人小看之處,在1996—97賽季的傷病后,這個傳奇中鋒身手就大打折扣,短短幾年間就滑落至平均水準之下。與同期的幾個對手相比,36歲時羅賓遜的表現(xiàn)是12.2分8.3個籃板、尤因17.3分9.9個籃板2.6次蓋帽、奧拉朱旺18.9分9.6個籃板2.5次蓋帽、奧尼爾17.8分8.4個籃板,孰優(yōu)孰劣已經(jīng)很明顯了。另外羅賓遜季后賽水準下滑嚴重也是不爭事實,他14年職業(yè)生涯季后賽場均不過18.1分10.6個籃板,比之常規(guī)賽明顯低了一個檔次。在羅賓遜拿到得分王的1993—94賽季,馬刺首輪被常規(guī)賽戰(zhàn)績不如自己的爵士3比1輕松淘汰,而在羅賓遜當選常規(guī)賽MVP的1994—95賽季,正如前面所言,62勝的馬刺西區(qū)決賽上輸給了47勝的火箭,氣得隊友丹尼斯·羅德曼大吐三字經(jīng)。
當然,以上這些依舊瑕不掩瑜。這個在海軍服役兩年后才加盟NBA的1987年狀元從一入聯(lián)盟就讓球迷們大吃一驚,羅賓遜新秀賽季讓馬刺贏了56場球,而一年前這支球隊是一支21勝61負的魚腩。羅賓遜職業(yè)生涯14年間,他從來沒有離開過德州小城圣安東尼奧,而在這十四年間他所在的球隊也常年累月位居聯(lián)盟前列。1992年夢之隊初立,不過才在NBA打了三年球的羅賓遜就應招入隊,并在隊內(nèi)和老大哥尤因平分先發(fā)中鋒一職;而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上,羅賓遜又是夢三隊得分最多的球員;再加上1988年漢城的不愉快經(jīng)歷,羅賓遜已是美國籃球近代史上唯一連續(xù)參加三屆奧運會的球員。當然羅賓遜的偉大并不是只體現(xiàn)在履歷豐富,他的榮譽室里還擺著常規(guī)賽最佳球員、最佳防守球員和最佳新秀等個人最高獎項和兩枚總冠軍戒指,雖然后者有一大半功勞要歸功于小弟蒂姆·鄧肯,但無論1998—99賽季總決賽上15.8分10.0個籃板2.4次蓋帽的表現(xiàn)還是2002—03賽季最后一戰(zhàn)中13分17個籃板2次蓋帽擊潰籃網(wǎng)捧杯后退役的完美收場,羅賓遜都完全配得上這兩次冠軍。1989年是他的到來讓馬刺起步,而后他用自己的巔峰時期將馬刺送向中興,1997年是他的傷病讓球隊擁有了抽中狀元簽的機會,圣安東尼奧媒體最近披露若不是羅賓遜加盟后帶動的球市上揚,這支球隊當年很可能會搬出德州的地盤。
羅賓遜并沒有達到喬丹、拉塞爾或是賈巴爾這般高度,但無論球技還是人品,他都無愧“偉大”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