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們努力構建和諧社會,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的今天,領導者的親民作風在協(xié)調(diào)領導者和下屬關系,營造和諧氛圍,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領導者的親民作風能夠緊密的把人民群眾團結在一起,提高領導者的向心力,更好的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本文從幾個方面給出了一些關于領導者如何培養(yǎng)親民作風的建議。
關鍵詞:領導者;親民作風;人民群眾;下屬
一、平等基礎上的愛民,把自己真正融入到人民群眾中
“一根筷子輕輕被折斷,十雙筷子牢牢抱成團”,領導本身也是群眾,唯一與眾不同的地方就是去凝聚,把自己下屬的“精、氣、神”凝聚起來,都說“人多力量大”,其實這種說法是不完全正確的,人多了,思想和方向難免出現(xiàn)分歧,各抒己見,各行其道,就好似一盤散沙一樣,這個時候就需要“領頭羊”的出現(xiàn),即一個有威望的領導者去凝聚思想,指明方向,帶領大家朝著一個明確的共同方向前進,而“領頭羊”要想真正做到這點,必須深入人民中,去愛民,去親民。古人言:“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足以體現(xiàn)了領導者和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在這里親民作風顯得尤為重要。
所謂親民作風是走進人民,了解人民,關心人民,為人民解憂排難的一種作風。親民作風是通過領導者的行動、形象、態(tài)度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它是以民本位思想為基礎的,是內(nèi)在本質(zhì)的一種自然流露,而不是矯揉造作的虛偽假象。如果一位領導者不愛民,又何以談親民呢。所以,領導者要想做到親民首先要愛民。而這種愛民必須是平等基礎上的愛民,這就需要領導者融入到人民群眾中,把領導的地位和人民的地位放到同一個水平線上,把自己的權威看成公權公威,社會職責的需要。能夠看到自己作為個人時,沒有任何高于民的特權。毛志成教授曾提出過領導者要想做到真正的親民,根本的一條就是從心里認識到自己不是民上之人,而是民中之人,基此才能做到與民同樂,與民同哭,與民同親。
《管子·形勢篇》講到“道之純厚,遇之有實,雖不言日‘吾親民’,而民親矣?!边@表明領導者要純厚治道,多辦實事人民才會靠攏他。身為領導者,不僅要在工作中與人民群眾互相合作,體恤下屬,體察民意,做到“不愛烏紗只愛民”,而且要在生活中能讓下屬把你當成朋友。要讓大家主動去迎合你的工作,不要讓大家見到你“唯恐避之不及”,這樣才能使親民作風得到真正得體現(xiàn)。
二、知人善用、真情交往,把每個下屬的潛力發(fā)揮到極致
人才不一定是領導,但是領導必須是人才,人才只限于發(fā)揮自己的才能充其量也就是一個專業(yè)人才,而領導者不只要具備專業(yè)水平,更要具備親民的素養(yǎng),凝聚的能力,知人善用的手段,進而去挖掘自己下屬的優(yōu)點和特長。想要做得更好就需要團體發(fā)揮“死而后已”的精神,只有領導挖掘出每個下屬的優(yōu)點特長,并引導其將特長發(fā)揮到極致,才能將所屬的團隊發(fā)揮出最大的潛力。領導者最忌妒才,要有“海納百川”的胸襟和氣魄,讓大家感覺到你不僅博學多才平易近人,而且大家愿意為你效勞。甚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三國時期的劉備,雖然才能平平,但是他為什么能成功呢?就是他親民作風和知人善用發(fā)揮的淋漓盡致,讓大家感覺到那不是在為別人做事,那是在為自己奮斗拼搏。諸葛亮未出山前,劉備手中的人均是中等人才,他深知要想興國安邦必須要有一個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于是他三顧茅廬,這足以體現(xiàn)知人善用的重要性。劉備充分的了解大家的思想,去關心大家并與之打成一片,讓大家都感覺他才是真正的知己,“士為知己者死,誓死效忠”籠絡民心和親民不就是要先了解人民嗎?
清朝宰相劉墉是有親民作風的人,為人民殺貪官,而且自己也比較清廉,而另一個丞相和珅是不顧人民怎么唾罵他,也不會放棄“貪”,為什么這兩個人能同朝為官呢?恰恰兩個完全不同的可以說是背道而馳的人為什么能相處那么長時間呢?這就是皇帝老兒的領導才能所發(fā)揮的效用。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是需要大家來扶持來認可的,這再次體現(xiàn)了親民的重要性。和珅做宰相的時候是國家國庫最充盈,算是比較昌盛的時期,但他理財觀念很強,這也正是劉墉所不可比擬的。既然和坤那么不為民所愛,還那么貪財為什么皇帝不殺他的頭不治他的罪呢,這就是領導要庇護有才能的下屬。因為領導都深明一個道理那就是“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所以要親民還需要領導者去庇護有才能的下屬,從而使他們的價值得到了肯定.這樣才能讓他們對你懷有“知遇之恩”的心,完全的去發(fā)揮他的才能來扶持你,讓你更如魚得水。
三、一視同仁、獎罰分明,客觀公正對待每一位下屬
身為一名領導者,要想真正起到領袖的帶頭作用,發(fā)揮旗幟的導向作用,真正的把下屬“鎮(zhèn)住”,那么領導者辦事時必須有一身的“正氣”。而這股“正氣”正是領導者培養(yǎng)親民作風必不可少的一個要素。領導者要想真正具備“正氣”這一特質(zhì),必須做到公正。俗話說,公正生“威”,但是大家一般會對態(tài)度強硬但公正的領導者產(chǎn)生尊敬之情。這要求強硬必須與公正相伴,人民群眾才會尊敬愛戴他。北宋時的包拯為人廉明、公正,《宋史》第316卷《包拯傳》中說:“拯立朝剛毅,貴戚宦官,為之斂手,聞者憚之?!闭前敃r的公正,才讓人民對他產(chǎn)生敬畏之情。包拯作為一名公正廉明的清官,無論是皇室里地位顯赫的貴戚宦臣還是地位卑微的貧民,在他面前都是一視同仁、獎罰分明的。人以包拯笑比黃河清,閭里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包拯之所以能流芳百世,為人民群眾所愛戴,恐怕與他的公正是密切相關的。
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像包拯一樣的領導者,才能向著親民作風的方向前進。大到一個國家的領導人,小到一個企業(yè)的經(jīng)理,公正時刻都會影響到領導者的形象,進而影響到領導者的向心力。一個公司的經(jīng)理在平時工作中對下屬還是比較好的,親和力,凝聚力都很強,但是員工中存在著這樣的兩個人。其中一位是經(jīng)理的親屬,另外一位是工作能力很經(jīng)驗都很強的人。但這兩個人之間有摩擦,有一次和客戶簽合約,經(jīng)理的親屬由于一些小事和客戶起了摩擦,客戶不準備簽約了,然而這個工作能力很強的同事費盡唇舌,挽留住了這位大客戶,事后經(jīng)理只是表揚了這個工作能力強的同事,而沒有對他的親屬實施處罰或者警告。因此,同事們就認為他是在護短,背后議論:“還是經(jīng)理的親屬比較吃香,我們這么玩命的干不管有多大成績,犯了錯一樣會處罰或者警告,而他親屬就沒事”,這些話慢慢的傳到了經(jīng)理的親屬那里,可那親屬卻總感覺自己比別人高一頭,所以他不知悔改反而更囂張跋扈,時間一長,同事們怨聲載道,整個團體都好像散架了,沒有一點精神氣。經(jīng)理知道后才發(fā)覺犯了錯誤,身為領導一定要“一視同仁,賞罰分明”不能因親而不罰,不能因功而蓋過。所以,作為領導要實施親民政策就必須一視同仁,賞罰分明,這樣才能使下屬感覺到在一個充滿正義的氛圍內(nèi)工作,才會形成凝聚力,領導者的親民作風才能得以體現(xiàn)。
責任編輯 王建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