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篇《美國高中“中國媽媽”為何成了貶義詞?》的文章成為網(wǎng)上熱點。在美國學生、家長眼中,“中國媽媽”愛攀比,人家孩子學鋼琴,自己的孩子也要學;人家孩子考上哈佛、耶魯,自己的孩子也要以此為目標。而在美國高中生眼中,華裔家庭的孩子缺少獨立性和自主性,什么事都是媽媽說了算,媽媽像只老母雞,孩子如同小雞,總要靠母雞的翅膀來保護。
其實這種現(xiàn)象在國內(nèi)更是普遍,大部分中國孩子都是接受著這樣的教育長大的。中國媽媽的教育方法真的有美國學生眼中那么差嗎?先來看故事吧。
留學生PAUL眼里的中國媽媽
PAUL是高中時去澳大利亞留學的,接觸的華人家庭也算不少,他說,關(guān)于“中國媽媽”這種現(xiàn)象,到確實有幾個故事可講。
用電腦的邏輯控制一切
身在澳大利亞留學的PAUL認識這樣一個中國家庭,爸爸是IBM公司高管,負責程序管理,媽媽因此也似乎沾染上了嚴密的電腦程序管理思維,她對剛讀小學二年級的兒子要求從早晨起床那刻起都要嚴格執(zhí)行一天的計劃,必須按部就班,錯任何一步都需要找出原因。PAUL跟這個家庭接觸不多,但在那僅有的時間里,他仍感覺到一股巨大的壓力彌漫在孩子四周。
小區(qū)里的藝術(shù)班
PAUL居住的小區(qū)里辦了個藝術(shù)班,面向低年齡段的孩子教授鋼琴和繪畫。盡管澳大利亞的華人多是人所共知的事,但PAUL還是沒想到,經(jīng)常路過的他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一個外國孩子,反倒總是看見很多華裔媽媽或爺爺奶奶在門口等著接那些剛5、6歲的孩子。
熱愛綠巨人的孩子
PAUL在釣魚時認識了不少居住在澳大利亞的華裔家庭,偶爾他也會去這些家庭做客。某天他去一個華裔家庭吃飯,不知道為什么,那個10歲大的小男孩看見客人非常禮貌,但跟PAUL打打鬧鬧時,似乎把全身的力氣都用在了手上,像在發(fā)泄什么似的,把PAUL掐得很疼。而這個孩子瘋狂地喜歡《綠巨人》,“《綠巨人》的情節(jié)就是,從瘦弱到強大,在壓迫中的爆發(fā),我覺得那個孩子就有這種感覺。”PAUL這樣說,“那孩子的媽媽似乎比較好面子,就是那種看著別人的孩子學了什么,也會讓自己孩子去學的。不過身在外國,沒什么朋友可能是這個孩子內(nèi)心壓抑的重要原因,再加上媽媽要求多多,于是就常常想找機會宣泄吧?!?/p>
高分
聽PAUL講這個故事的時候,我就像在聽自己高中時那個年級第一名的故事一樣。PAUL認識的一個房屋中介是華裔,辦事手腕強悍,她的兒子在當?shù)氐木W校讀高中,考試的平均分從來不低于90,但這位媽媽還是非常不滿足,常常跟PAUL和其他人抱怨,說孩子太貪玩,成績不怎么樣,管也管不住。“平均90分還不行,那我們這些都去死好了!”PAUL講到這里簡直激動了。原來在澳大利亞,要想讀法律醫(yī)科,平均分必須98以上,中介媽媽希望兒子今后讀這一科,自然會對90分不滿意了。這讓我想起高中時那個全年級景仰的第一名,他總是在分數(shù)上把我們所有人遙遙甩開,他填大學志愿時只寫了一個學校:清華。但那年因為一個小小的失誤,清華跟他擦肩而過。
留學生F見過的中國媽媽
F去年剛到美國留學,目前為止他認識的華裔并不算多,但“中國媽媽”也見過幾個。
中國媽媽美國女兒
某次去加州的分校,F(xiàn)遇到兩母女,媽媽來自山東,早年移民美國,女兒生在美國長在美國,一句中文都不會說。但看得出來,她們兩母女跟其他美國的母女關(guān)系不一樣。
盡管女兒從小長在美國,她對媽媽的依賴性卻比一般美國女生要強,她的媽媽什么都要管,小到一餐飯吃什么,大到究竟該選擇哪個專業(yè),全是媽媽要過問的內(nèi)容,而那個女兒,似乎也完全離不開媽媽,沒有媽媽在旁邊建議,她幾乎就不知道該怎么做。
硅谷家庭
F的學校在舊金山,舊金山的南邊就是硅谷,那里聚集了大量華人移民,早年清華北大畢業(yè)的許多學生都在那里,他們的子女出生在美國,但是接受的是父母典型的中國教育,從小時的細心呵護無微不至,到大后的交友關(guān)系、學習成績、大學專業(yè)、人生方向,所有都是重視教育的華裔父母不能放手的大問題。而他們的所有故事都跟發(fā)生在每個國內(nèi)家庭的故事一樣,如果孩子在《我的志愿》這樣的命題作文里寫:“我今后希望成為一個木匠”,是會被斥責為沒有理想的。
媽媽三遷
F還聽同學說過一個在他們這區(qū)很出名的中國媽媽,她為了培養(yǎng)兒子,一直在家做全職媽媽,為了住在好學區(qū),她們一次次地搬家,孩子上學她去做義工,周末帶著孩子去上補習班,孩子在她的精心培養(yǎng)下,非常出色,最終考取了哈佛。有人要她介紹成功秘訣,她就說沒什么秘訣,除了孩子的勤奮,就是家長的堅持。
留學生LILY認識的外國媽媽
LILY初中時就到英國留學了,因為有姑媽在那里,方便照應。英國的華裔不像美國和澳大利亞那樣多,LILY認識更多的是外國同學和他們的媽媽。
手機和玩具
LILY說,外國同學的手機很少看到市面流行的新款,因為他們從很小開始就被教育應該盡早獨立,在你有初步能力自己去獲得收入的情況下,就要盡量通過自己的爭取來獲得你想要的東西,所以像手機這類東西都是自己打工掙錢買的,最多家里資助一部分,但絕不會無條件地支持他們不停更換最新款式。其實很多英國的家庭里,連玩具也不是很多的,孩子大都傾向于能早些工作,所以只讀兩年又能學到實用技術(shù)的技術(shù)學校是很多人的選擇,而家長在這一方面,是完全不會干涉的。
想當護士的醫(yī)生
LILY有一個英國女同學,成績非常好,以她的分數(shù),當醫(yī)生是完全沒問題的。但不知道為什么,她就是想念護理,希望今后做一名護士。她的家人知道了她的想法后,用一個晚上的時間跟她進行了一次談話,之后就再沒干涉過她的選擇,在他們看來,畢竟自己的人生還是由自己來決定比較好。
做木匠的女生
LILY曾經(jīng)為一個女生做過一陣中文教師,這個女孩子從小就喜歡木工活,她的爸爸給她準備了一整套木匠的工具,由她自己折騰,媽媽也沒有擔心她會不會弄傷自己的問題。如今,這個女生讀高中了,她的木工活在班上甚至全校都很出名,做出來的東西精致可愛,不少同學都很喜歡。
移民德國的中國媽媽
LUCY是在中國生下兒子一年多后才移民德國的,到了德國后,她才發(fā)現(xiàn)中國媽媽和德國媽媽有多大的不同。
“樂樂從一出生就有姥姥、姥爺、小姨、姨夫、姑姑、爺爺、奶奶輪班照顧,還有走馬燈一樣更換的11個保姆。而我認識的第一個德國媽媽伊麗莎白,生了三個女孩,她在柏林一個親戚都沒有,就是自己一個人快樂地帶著三個孩子。
剛到德國的時候,我的生活簡直如同跌入18層地獄,我由衷地想念我的媽媽。我?guī)缀趺刻於家o媽媽打電話,總希望她能來柏林和我們一起住一段時間。從樂樂出生的那一刻起,她就和我們住在一起,一直照顧孩子和我,離開她,我簡直不知道該怎么辦。
伊麗莎白兩歲的女兒玩累了,自己躺在地板上就睡著了,她的媽媽繼續(xù)干別的事情。而要哄樂樂睡覺,需要拿著奶瓶,哼著兒歌,有時候還得來上一段故事。
剛進幼稚園的時候,我對老師說樂樂胃口不好,中午飯一定要讓她多吃,老師卻說,孩子自己最清楚什么時候吃飽了,不用管。樂樂中午不睡覺,我著急,老師說中午不睡覺,晚上能睡得更好,不用擔心。
所有這一切我都在慢慢適應中,也許,不要太緊張孩子也是中國母親需要學習的重要一課。”
○小記:做個驕傲的中國媽媽
為什么海外的“中國媽媽”要這樣“用力”地培養(yǎng)自己的孩子呢?她們的教育方法真的有問題嗎?
“孟母三遷”的故事早就告訴我們,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對孩子成長非常重要,中國媽媽們也完全可以采取放羊政策,但美國的未成年人吸毒、墮胎事件比比皆是,每個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會這樣。而美國的初小教育寬松、自由是眾所周知的。留學生F說,他住的公寓旁邊就是一所小學,孩子們每天下午兩點就放學了,周圍的家長都是開車來接。有朋友15歲的女兒做簡單的10以內(nèi)的心算都很困難。中國媽媽有時也可能只是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在這樣的基礎(chǔ)教育中迷失而已。
所以,“中國媽媽”并不應該成為一個被一味批評的詞匯,我們對教育的嚴厲和重視同樣有著獨特的優(yōu)勢和效果,只是,或許在某些方式方法上需要更多思考。“橫向比較也有其必要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孩子,但家長切忌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或假想敵!”上海市西中學心理老師李秀芬這樣建議,媽媽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能力和興趣,絕不能按照一個標準要求他們。主張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幫助他們一起開發(fā)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