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日益頻繁和深入的跨文化交際中,因文化差異巨大,加之受全球經(jīng)濟危機的影響,上下級關系的沖突與日俱增。鑒于此,上下級之間應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坦誠相待,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和而不同”,以期有助于在跨文化的語境下建立和諧的上下級關系,進而有助于建立和諧社會。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上下級關系
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的全球經(jīng)濟危機背景下,許多企業(yè)都面臨著生存危機。一方面,大批員工被解雇;另一方面,高管層令人咂舌的收入頻頻被曝光。內(nèi)憂外患,使得上級與下屬本已緊張的關系更是雪上加霜。要想化危為機,企業(yè)必須提高自身的競爭力,而競爭力源于團隊的合力,而這合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和諧的上下級關系。
跨文化交際視角下上下級關系表層文化現(xiàn)象對比
上下級關系屬于人際關系范疇,如何建立和維系人際關系因文化而異①。在一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由于人們長期生活、學習和工作,久而久之便會形成一種思維和行為定勢,這些都在人們的言行舉止和行為方式中暴露無遺。
就溝通方式而言,上下級之間的溝通可分為言語溝通與非言語溝通。
言語溝通。不同文化背景下,上下級在言語溝通中各有特色。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大多屬于低語境,人們慣用明確而具體的語言文字進行交際,其風格是明確、坦率、直接。而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及阿拉伯國家則屬于高語境文化,礙于面子、人際關系等因素,人們善用間接、婉轉(zhuǎn)、迂回的表達方式,尤其是在表達異議、拒絕或不便直言的意圖時,往往避免說“不”。作為下屬,需領會弦外之音,以正確理解上級的真正意圖。需要指出的是,同一種語境文化雖有相似之處,但在言語溝通方面依然有諸多差異。例如,同為低語境文化,@德國與美國卻在所使用的詞匯等方面與美國大相徑庭。
在言語溝通的其它方面,例如稱謂上各國的商務文化也是各有特色。以美國為代表的使用英語的國家,上下級之間的稱謂沒有差異,都使用“you”。但在許多非英語國家,下屬對上級多使用尊稱。
比如在法國,下屬對上級使用“vous”;在德國,是“sie”;在西班牙,是“usted”;在日本,下級稱呼上級時要在其名字后面加上“san”(先生);在中國,下屬對上級更得體的說法是“您”。反之,上級對下屬,在法國可以使用“tu”;在德國是“du”;在西班牙是“tu”;在日本是“kun”;在中國是“你”。除此之外,上下級之間使用的詞匯也有所不同。例如:以漢語為例,下級對上級“請示”、“報告”、“反映”等等,上級對下級做出“批示”,“指示”、“指導”等等。其它語言中,上下級之間使用的詞匯也有類似的差別??梢姡煌幕尘跋?,上下級之間的言語溝通既有差別,又有相似之處。
非言語溝通。非言語溝通,是指在一定交際環(huán)境中語言因素以外的,對輸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價值的那些因素,如體態(tài)、手勢、面部表情、會話距離、沉默等。國內(nèi)學者通常將非語言交際分為以下四大類:體態(tài)語,包括基本姿態(tài)、基本禮節(jié)動作,以及人體各部分動作所提供的交際信息廂4語言,包括沉默、話輪轉(zhuǎn)接和各種非語義聲音;客體語,包括皮膚的修飾、身體氣味的掩飾、衣著和化妝、個人用品的交際作用、家具和車輛所提供的交際信息;環(huán)境語,包括空間信息、時間信息、建筑設計與室內(nèi)裝修、聲音、燈光、顏色等。據(jù)學者研究,非言語溝通可占交際過程的70%以上,由此可見,其作用舉足輕重。
由于文化存在差異,非言語行為表達也不盡相同。拋開沖突而論,上下級溝通方式在非言語交際方面顯得豐富多彩,真可謂是一道亮麗的風景。在互致問候時,日本的鞠躬是別具一格的,原則上,職位低的一方,鞠躬的幅度就要大于另一方。很多美國人到日本出訪時,如果鞠躬幅度沒有恰到好處,鞠躬儀式便會循環(huán)往復,直至職位的高低與鞠躬的幅度相符,即職位低的一方鞠躬幅度要更大一些。美國人因為不清楚其中的“游戲”規(guī)則,所以有時會被搞得一頭霧水。
但往往由于文化的差異,非言語行為往往會引起上下級雙方的誤解和沖突。同一個動作或行為會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為不同的信息;一種禮貌的行為會被視為失禮;一種得體的暗示會被理解為冒犯或惡意的行為。例如,在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保持與上級的目光交流意味著尊重。而在中國、日本等東方國家,直視上級可能會有風險,有些上級會感覺是一種冒犯。在跨文化的溝通中,由非言語行為引發(fā)的誤解與沖突屢見不鮮,尤其是在跨文化商務溝通中,這樣的誤解常常導致溝通受阻、合作失敗,從而使雙方陷入僵局??缥幕浑H視角下上下級關系深層文化要素分析
在跨文化交際中,上下級關系表層的文化現(xiàn)象所表現(xiàn)出的差異發(fā)人深思。上下級如果來自不同的文化,就會因雙方遵守各自的文化規(guī)則而起沖突,其根源何在呢?一切皆源于文化的核心: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深層文化要素。
臥不安異質(zhì)文化甚至是同源文化的挑戰(zhàn),通過相互的沖突、彼此的交流、價值觀: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因素,它包括世界觀、人生觀,人與自然關系,宗教信仰,道德標準等,表現(xiàn)為某些符合社會文化,具有持久性、穩(wěn)定性,為社會成員所普遍接受的信念。
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凸顯集體主義價值觀。中國文化深受儒學影響,以“仁”為本,倡導一種人自身、人際間、人與社會的和諧主義,也就是集體主義。集體主義強調(diào)團隊目標,集體主義文化的成員愿意為了群體的利益犧牲個人的利益、需求和目標。而西方國家則是個人主義占據(jù)其文化的核心位置。西方文化突出個人價值、個人意志、個人尊嚴、個人自由、個人情感、個人權利及個人利益。整個社會極力推崇個人主義,十分強調(diào)自我價值實現(xiàn),并以個人成功來衡量人生價值。物質(zhì)受到極度重視,這是西方文化個人價值至上論的主要特征。例如,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背景下,更注重物質(zhì)獎勵。例如,美國一些公司中,上級對下級的獎勵很可能會是豐厚的獎金、豪華的轎車等等,而這樣的獎勵往往是針對表現(xiàn)最突出的員工。同樣在美國,1998年幾家臺灣企業(yè)成了新聞焦點;因為公司在圣誕節(jié)之際向每一位員工發(fā)了紅包,總計6萬元。在日本,一位女職員謝絕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培訓經(jīng)理一職,只為求“和諧”。可見,由于價值觀的影響,東方文化中人們更傾向中庸和平,怕做“出頭鳥”,西方文化更趨于崇力尚爭,爭做“出頭鳥”。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企業(yè)中的一種決策方式充分體現(xiàn)了集體主義與和諧精神。該決策方式強調(diào)內(nèi)部一致,名為ringi-seido(稟議決策制)。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決策方式。通常,議案一經(jīng)提出,每一層的負責人都要對其發(fā)表意見,如果有人提出異議,則議案的提出人會主動與相關人員進行溝通,并對議案進行相關的修正,最終與所有人就議案內(nèi)容達成一致,以確保最后決策的順利執(zhí)行。
思維方式:直覺思維與邏輯思維。在跨文化交際中,來自不同文化的上下級往往因思維方式上的差異而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呈現(xiàn)迥然不同的風格。林語堂在《論東西思想法之不同》一文中說,“中西文化思想法不同之大關鍵,就是直覺與推理之不同。”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最基本的命題是“天人合一”。這樣的哲學思維偏好依賴直覺體驗去認知宇宙萬物,即憑借個人的經(jīng)驗與智慧揭露事物的本質(zhì),因此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同時對事物的分析也過于籠統(tǒng),具有模糊性;而西方人受其“物我二分”哲學的影響,習慣將一個完整的對象分解成各個組成部分或各種屬性,因此西方人偏好邏輯推理。受不同思維方式的影響,中西方的行為準則因此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分別體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精神,即悟性精神與智性精神。
行為方式:禮治與法制。行為方式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特定的行為方式,透過行為方式我們可以窺探到特定的社會規(guī)范系統(tǒng),從而有利于解讀不同文化中社會成員的觀念與行為模式。從行為方式看,不同文化有著不同的價值選擇和傾向。例如,中國文化歷來推崇道德,而西方文化則提倡法律。
基于道德與法律兩種不同的行為規(guī)約方式,中西文化形成了兩種不同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分別為禮治與法制。兩者具有各自不同的背景、運行機制、特征和手段?;仡櫄v史,中國的禮治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其背景是以血緣親疏為前提的宗法觀念,其中封建君主為最高家長,而其形成的基礎是等級秩序與道德約束。
與中國不同,在西方,自羅馬帝國以來,全社會都致力于法制建設,其背景是宗教信仰,人們相信上帝是造物主,人人“造而平等”。⑤同時人們相信法律是上帝的旨意,信仰法律就是信仰上帝的一部分。其次,禮治體現(xiàn)的是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方式,有賴于歷史的傳承,體現(xiàn)了全社會的共同文化特征,而法制則體現(xiàn)著國家的權力意志,有著鮮明的時代、階級特征;最后,禮治以感召為手段,通過影響思想信念來引導行為,而法制則以理性為基礎建立相對公正的行為規(guī)則。
禮治與法制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社會規(guī)范體系。前者有賴于全體社會成員良好的德行,尤其是君主的示范作用;后者則依靠穩(wěn)定、有效的法律體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顯然,在提倡禮治的文化中,多數(shù)組織或個人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德行修養(yǎng),而推崇法律的文化會格外重視制度建設。
跨文化交際中上下級關系的變化趨勢
全球化的浪潮勢不可擋,不同文化間的相互交流與傳播也隨之日趨頻繁。這必然導致文化的互化或涵化現(xiàn)象。商務文化其實最能體現(xiàn)文化的互化與涵化現(xiàn)象,從而成為推動文化變革的動力。從該意義上來說,文化不是一個靜止的現(xiàn)象,而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通過文化間的對話與交流,它總被賦予新的內(nèi)容或形態(tài)。
從這個意義上說,跨文化交際視角下的上下級關系是不斷變化的,其變化主要呈現(xiàn)兩大趨勢:一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沖突與融合,另一個是自身的繼承與發(fā)展。
沖突與融合。當今社會,隨著經(jīng)濟的全球化、通訊的現(xiàn)代化、交通的網(wǎng)絡化,文化與文化進行對話的機會越來越多,企業(yè)與企業(yè)進行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文化與文化的沖突與融合,舉手投足,比比皆是。中國人穿西裝,外國人穿唐裝;中國人吃西餐,外國人吃中餐;肯德基掛燈籠,全聚德慶圣誕;總經(jīng)理變成了CEO,追星族都成了粉絲(fans)。對于此類的文化融合現(xiàn)象,恐怕我們已習以為常了。中國員工對美國上司直呼其名,親切自然,毫無拘束之感。對于此類的文化融合現(xiàn)象,我們也習以為常,見怪不怪了。
文化的沖突與融合沒有就此停下腳步。法國人總是以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而自居,在國際會議上,曾發(fā)生過這樣的一幕:法國代表團為抗議一個法國代表用英語而未用法語發(fā)言,竟然集體罷會,毅然決然地離開會場。相比之下,一家法國企業(yè)阿爾卡特阿爾斯通公司(Alcatel-AI-sthom)規(guī)定公司的工作語言是英語,以此營造面向全球的企業(yè)文化。這令整個世界感到震驚。這一規(guī)定充分體現(xiàn)了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Pierre Suard極強的跨文化意識,同時這一舉措也對文化融合做出了貢獻。
伴隨著文化沖突與融合,上下級之間的權力距離在逐漸縮小,人與人的關系更趨向平等。如在等級制度森嚴的日本,原來家長式的上下級關系已出現(xiàn)了一些可喜的變化。以日語中的稱謂為例,上級對下級也更多地使用尊稱san。
繼承與發(fā)展。事實證明,一種文化一旦鑄成,便會代代相傳。雖然隨著時代的變遷,環(huán)境的改變、科技的進步、交流的增多會使文化呈現(xiàn)多樣性,但每一種文化的主旋律不會改變。正因如此,每一種文化的內(nèi)部都具有維護其穩(wěn)定及傳承的內(nèi)部力量。與此同時,每一種文化在其發(fā)展演變的過程中,都會遇到來自異質(zhì)文化甚至是同源文化的挑戰(zhàn),通過相互的沖突、彼此的交流,其結果可能會改變社會成員的生活方式、行為規(guī)范,甚至引起更大的變革,形成所謂的文化轉(zhuǎn)型。從這個意義上看,文化差異便成了文化變革的推動力。先進的文化應善于汲取不同文化中的文明碩果,以此來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文化,將其不斷發(fā)揚光大。只有這樣,才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誠然,文化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使得依附于文化的上下級關系因此變得更加錯綜復雜。我們且不去評說孰優(yōu)孰劣,每一種文化都有其客觀存在的基礎。既要防止唯我獨尊的心態(tài),也要提防盲目崇拜權力。要努力培養(yǎng)自身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學以致用,摸索出一套以和諧為主旋律的個性化的跨文化商務溝通行為準則和相應的交際策略,并據(jù)此妥善處理與上級或下屬的人際關系,善于變通、靈活應變,實現(xiàn)成功的跨文化商務溝通。同時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受諸多因素影響,上下級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但不管如何變換,有一點可以肯定: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坦誠相待取長補短;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是建立上下級和諧關系的前提和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