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孩子“六學會”
文/練雪
兒子被美國康奈爾大學錄取了。當他做完安檢將要登機時,給我打了電話,跟我說了一句話:“爸,您放心吧!”為兒送行,我沒有難過,只有高興兒子長大了,可以獨自跨洋去求學了。而使我更高興的是,從小學到高中直至兒子在中國農(nóng)大生命科學實驗班的兩年,告訴小兒的“六學會”終于沒有白費,終于使我有了為兒子驕傲的理由。
告訴孩子的“六學會”是:學會顧己,學會自習,學會實說,學會交往,學會嘴甜,學會正說。
學會顧己:就是告訴孩子要學會自己照顧自己。我毫不忌諱地告訴孩子,萬一哪天父母發(fā)生意外,你自己也要活下去,而且你長大了也必定要自己去生活闖天下。剛上小學沒多少日子,我就教他學騎自行車,幾乎從小學到中學都是小兒自己騎自行車上下學,沒怎么接過。
學會自習:自己孩子的學習能力如何?作為家長應(yīng)該最清楚。讓孩子理解求知貴在于“求”,而“求”是來自于內(nèi)心的渴望,不能靠外力所為。我就告訴孩子除去上課專心聽老師講課之外,自己要安排好自己的學習,養(yǎng)成良好的復習、預習的自習習慣。初中時告訴孩子別馬虎。這一階段的孩子,最易粗心丟三落四;高中時告訴孩子別貪多,集中精力在課上聽老師講習題,而不要過多的依靠教輔材料和各地出版的習題集。
學會實說:孩子上小學時我就告訴他,學得如何可以不說,但要做到不撒謊。學校有什么事回來如實說,不打你也不罵你,我們一起分析。即使有一次老師冤枉了他,氣得他和老師頂了嘴回家也如實哭訴,我們肯定了他,同時也勸他第二天主動找老師說明情況。
學會交往:最關(guān)鍵的是,獨生子女不能讓他“獨”,讓孩子學會在學校與同學交往,在家與鄰居相處。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在不同的年齡段,在不同的學業(yè)階段,有著不同的表現(xiàn),但有一個原則要告訴孩子是通用的,要生存。就必須學會如何與人交往。
學會嘴甜:我老跟孩子說,在學校以至今后到社會上嘴甜點,對你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不會的問題主動找老師求教,也可以主動地向這門課學得好的同學請教,別悶著不理人。
學會正說:小時候孩子一到考試時老跟我說,我被別的同學超過去怎么辦?到平谷金海湖看走鋼絲表演時孩子又說,演員掉下來怎么辦?我就告訴孩子,這種反說是一種被動的心態(tài),會對你的心情產(chǎn)生壓抑感,從小一定要學會正說,對考試要說,我一定要超過他,即使這次沒超過,也要正說,下次我一定要超過他;對那走鋼絲的演員,一定要說,他肯定能走得完美。正說能養(yǎng)成孩子的主動思維,對提升他將來主動溝通、協(xié)調(diào)、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有裨益。
當我望著飛機騰空之時,我自語道:兒飛了!該飛了!會飛了!飛得好不好,就看你自己了,父母的責任已盡到了。其實告訴孩子“六學會”目的也就是,不要讓孩子預支煩惱,也不要讓孩子透支快樂,而是要讓孩子實實在在地去尋找自己人生的最高處。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文/鑫鑫
清晨,一對母子在樓前晨練。兒子在拍球,母親在旁邊指導,好美的一幅親子圖??!我會心一笑,一邊做早飯,一邊從窗子里欣賞。孩子七八歲的樣子,正在練習拍皮球。他們動作笨拙,拍兩下,就忍不住用手接住球,顯然還是新手。
“別接,別接。”母親輕聲提醒著。
“別接,別接!”母親升高的聲音里滿含著焦慮。
“告訴你別接球,怎么就像沒聽見一樣!”母親終于動怒了。
孩子把球抱著懷里,怯怯地看著母親,不知如何是好了。
“拍球哇!”
孩子又開始拍球,可他始終不能連續(xù)拍很多下,球不是砸到腳,就是拍兩下,就失敗了。母親無奈,只好親自示范。
兒子照著母親的樣子,小心翼翼地拍球??蛇€是不能讓這位母親滿意。后來,母親帶領(lǐng)兒子悵然離去,應(yīng)把更多的思索地留給了我。
為什么不能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呢?
起先我看到一幅絕美的圖畫,可是我母親的暴躁破壞了這幅親子圖。端著十幾分鐘的拍球練習,呵斥之聲不絕于耳,這需要孩子具有多么強的承受能力?如果孩子常年接受的都是類似的責備,他對自己還有什么信心?長此以往,他會對成人的批評日益麻木……
我越想越害怕,年輕的父母們哪,我們都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怎樣當好這個老師,我們應(yīng)該用心地想一想。孩子是跟我們一樣平等的人,同時又是一個幼小的不完善的生命體。我們是否能夠從心底里接受,孩子是不完美的,只要孩子付出了努力,我們就應(yīng)該真心地贊賞他。
仔細想一想,我們也是不完美的,我們也不能把每件事都做得那么好。既然如此,何必苛求孩子呢?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自信的人生,不是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