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朝麗
基礎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不是將信息技術引入學校,而是要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教學之中,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即基礎教育信息化的落腳點在課堂,突破口是課堂教學的信息化。信息化的重點是應用,但我們也不能盲目地用,否則會適得其反。
為什么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很少使用信息技術?如何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效使用信息技術,實現課堂教學的信息化?有人認為,信息技術裝備利用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合適的教學資源,并提出“資源建設是重中之重”的觀點。然而即使有了軟硬件,有了較為豐富的教學資源,信息技術就一定能在日常課堂教學中普遍持續(xù)地用起來并真正發(fā)揮作用嗎?筆者認為,中小學課堂教學信息化過程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困難和障礙。首要障礙并非是缺乏適當的教學資源。
制約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瓶頸”是資源嗎?
要讓信息技術真正進人日常課堂,絕非是一個簡單的“路”和“車”的問題?!奥贰焙汀败嚒敝皇羌夹g層面的問題,而非教育、教學層面的問題。課堂教學信息化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一過程大致可以分為技術操作階段、技術采用階段和技術與課程整合階段。雖然不同學校、不同教師在各個階段所經歷的時間和遇到的問題各有差異,但每一階段都有其突出的障礙,都可能將信息技術擋在教室之外。每當越過一個障礙,都會讓人有柳暗花明之感,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新的障礙又會出現。所以,我們不能苛求課堂教學信息化能在一夜之間花開遍地。
出于對信息技術的新鮮感或對教育信息化的期待,大部分教師都很愿意嘗試將信息技術用于教學。然而,在經歷了最初的幾次挫敗后,大部分教師在技術操作階段就選擇了放棄。事實上,這些教師根本還沒有進入到“尋找合適資源”的狀態(tài)。在很多教師看來,電腦、投影儀等只是“設備”,而非“教具”。它們與日常使用的粉筆、黑板完全沒有關聯,并非完成日常教學任務所必需之用具。這種現象與微波爐在一些家庭基本閑置的狀況頗有幾分相似之處。盡管說明書上介紹微波爐能烹飪出多種美味佳肴,但是,有多少中國人愿意放棄“火+鍋”的煎炒烹炸方式。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課堂教學信息化遇到的首要問題不是缺“米”(教學資源),而是新“炊具”不好用,或者不習慣用新“炊具”,不會用新“炊具”。在這種情形下,即使有“米”,“巧婦”也難為之。因此,將信息技術擋在課堂外的不是資源,而是“技術”本身。確切地說,不合理的技術方案才是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第一重障礙。
要實現課堂教學信息化,先要整合技術。要從教師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出發(fā),而不是從技術的功能和開發(fā)者特長、愛好出發(fā);要適應教師,而不是試圖改變教師;要讓新工具幫助教師,而不是去束縛教師。體現在基礎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決策上,就是要引導企業(yè)開發(fā)人性化的、專業(yè)化的教學產品,推薦一些適合教師使用的、可靠的技術解決方案。筆者認為,比較理想的技術解決方案應該具備以下特征:多媒體化和一體化(如將黑板、粉筆、電腦、投影等整合為一體,去掉電腦的多余功能,直接滿足教和學的需要),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高,免維護,操作簡單,易學易用,性價比高。
整合技術雖然只是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第一個突破口,而只有突破第一個關口并進入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第二階段,大力建設教學資源才可能有意義。如果軟硬件難學、難用的現狀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觀,如果信息技術解決方案沒有真正為廣大教師所接受,仍然僅僅是將資源建設作為重中之重,那么,資源建設的投入越大,閑置就可能越多,浪費就會更大。
課堂教學信息化的“異化”現象——“電灌”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和教育信息化是當前教育研究的兩大主題。無論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還是教育信息化,最終的落腳點都在課堂、在教學過程。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如何創(chuàng)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如何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不少專家撰文指出,“粉筆+黑板”的功能更適用于授受式教學,而難以用于“創(chuàng)設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huán)境”。因此,信息技術似乎就有了理所當然的、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孰料,信息技術走人尋常課堂教學后,又導致了一種新的“異化”現象——“電灌”。
“電灌”使得學生腦子里塞滿了太多的答案(已知的知識),而發(fā)現、探求未知的意識被削弱,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打折扣,創(chuàng)新思維被束縛,教學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證。
有教師曾抱怨:聽多了、看多了運用多媒體播放的課件,總覺得教師都快成“鼠標”了,塑造著“點擊者”角色,忽略了“點撥者”的角色。也有教師呼吁:教師不能成為多媒體的附屬品。誠然,為“炫耀”技術功能過度使用技術而干擾教學,或被機器所牽制,讓鼠標牽著鼻子走……種種現象都是人與機器關系的錯位。
如果教學信息化并不能給教與學帶來實質性的改善,教師和學生如何會接受教學信息化呢?信息技術如何進入日常課堂呢?
要破解“電灌”難題,首先強調教師和學生的參與。沒有教師和學生的主動參與,信息技術就可能再次被擋在教室之外。教師和學生是信息技術產品的“用戶”。試圖讓“用戶”依從和適應技術的做法是難以奏效的。只有讓技術服務并服從教學,服務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才能換來師生的認同。這是信息技術進入課堂要走的關鍵一步。
技術是人類創(chuàng)造出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我們要用相應的技術來解決相應的問題,這是破解“電灌”的又一關鍵。從所要解決的教育問題出發(fā),可以分為教師教的問題和學生學的問題。從教師所面臨的問題角度出發(fā),教師在教學中使用技術可以用來幫助課堂管理,可以用來協(xié)助教學,還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從學生學的角度出發(fā),技術也可以用來服務于學生的不同目的。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主要面臨四大類的問題:獲取知識、與教師和同伴進行交流、建構自己的學習經歷和成果、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根據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有針對性地提供給學生探索媒體的技術(如主題網頁)、交流媒體的技術(如電子郵件)、建構媒體的技術(如模擬軟件)和表達媒體的技術(如寫作軟件、多媒體編輯軟件)。
教學過程是個多要素相互作用、動態(tài)多變的過程。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教學過程更是呈現出多樣的變化和不確定性?;A教育信息化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tǒng)過程,不是簡單的機械過程。信息技術要真正進入課堂,在理念和方法上需要經歷很大的轉變,既要以人為本,又要從教學需要出發(f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要擯棄“從技術出發(fā)”的唯技術論,因為任何先進的技術都不可能自動地改善課堂教學效果。最終實現課堂教學信息化根本性突破的是教師,是信息技術與教學藝術的結合。這才是日常課堂教學信息化所追求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