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金融危機爆發(fā),到哥本哈根氣候會議召開,國際上有關“中國責任論”的聲音越來越高。哥本哈根會議第二天就陷入激烈的討價還價之中,對減排準備最充分的歐盟盯上了美國和中國,要求兩國承擔更多責任。
與“崩潰論”、“威脅論”一樣,“中國責任論”也誕生于西方。從過去的“中國崩潰論”,到“中國威脅論”,再到今天的“中國責任論”,可以清晰地看到西方社會觀察中國影響的變化軌跡。
和前兩個“論”不同的是,“責任論”在某種程度上,開始越來越多地反映出西方國家對中國崛起的一種期待。期待肯定比過去的擔心、戒備要更為積極。這是一個重大轉變。
當然,西方國家渲染中國要承擔更多的責任,還是從他們自身利益出發(fā)的。他們既期盼中國能更多分擔他們的壓力,又希望中國接受他們所主導的國際體系。對此,我們應有自知之明。
中國現(xiàn)在還是一個發(fā)展中國家,發(fā)展仍是第一要務,承擔什么樣的責任首先要量力而行。中國既要勇敢自信地擔負起應盡的責任,也不能因為西方的壓力或熱捧,去承擔一些現(xiàn)在還承擔不了的責任。
另一方面,一些中國民眾也沒有做好心理準備,他們往往覺得,沒必要參與解決與自己沒有太大關系的問題,不用“多管閑事”。實際上,強大的中國面臨的挑戰(zhàn)是,有時可能真的需要“管一些閑事”。
不管有沒有西方的渲染,隨著國力提高、國際影響力上升,中國將會承擔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如果說改革開放這30多年的主題是中國融入世界,那么未來的主題,將是中國在國際體制中發(fā)揮更大作用,承擔更多責任。
中國的國家利益疆域會大大擴展。這必將伴隨著更為復雜的國際責任。一方面,我們需要具有維護不斷擴展的自身利益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幫助周邊及其更多的發(fā)展中國家獲得更好的發(fā)展環(huán)境。還要在協(xié)調(diào)與發(fā)達國家關系的同時,攜手解決一些人類所面對的共同問題。
中國無意顛覆現(xiàn)有的國際體系,但現(xiàn)有國際體系中不公平、不合理的部分必須要改革。這從金融危機的爆發(fā),國際社會面臨氣候問題所表現(xiàn)出的巨大分歧,就看得很清楚。
中國的崛起應當催生出的,是一個更公正、更合理的國際體系,西方國家需要適應中國崛起所帶來的這一深刻影響。沒有一個負責任的中國的參與,未來的國際體系也不大可能保持一種多極的穩(wěn)定。
中國是一個大國。這注定了中國不可能像曾經(jīng)的那樣,只埋頭干自己的事情。無論從國家層面,還是民眾心理層面,我們都需要盡快適應這個變化。中國學會承擔國際責任的過程,正是一個大國邁向成熟的過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