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建
我們那兒是丘陵山區(qū),適合種植高粱。每到八九月間,碩大的高粱稈青葉綠,頂風而立,煞是好看。一天,我跟兒子到郊外的田野去散心,正碰上一位老農民在鋤地,當他看到鋤地的農民將高粱的根須鋤斷了時,就悄悄地取笑起來。兒子現在讀著大學,顯然還不知道“曬根”的道理。我便告訴兒子,不是農民伯伯不會種地,他是故意鋤斷的,這叫曬根,說通俗點就是折磨它,把它兩邊的根鋤斷,讓它在日頭下曬得蔫蔫的,然后再培上土,待它一沾上雨水,高粱立馬就來精神,拼命地朝下扎根,開始瘋長。我看兒子似懂非懂,就進一步啟發(fā)他說:“你想想,我們這里的夏天風大雨急,高粱若沒有結實的根,它站得住嗎?”
要想收獲高粱,就得曬它的根。按常規(guī)去想,植物根須是不容損害的,如果輸送水分和養(yǎng)料的根基受到破壞,它就會枯萎而死。可鋤地農民偏要故意鋤斷高粱的根須,讓它曬在烈日下,從而促使它拼命地朝下扎根,以便日后經得起風吹雨打。這種看似反常的舉動,實際也符合常理:物極必反,窮則思變。因為久在水土中的根系易生惰性,而曬蔫的斷根,一沾水土,就會爆發(fā)生命的潛能,這是求生的本能使然,此所謂置于死地而后生也。
兒子“哦”了一聲點點頭,看是弄明白了這個道理。但我不知道他有沒有想到,人也是這樣的,學著吃點苦,經受點折磨,也適當地曬曬根,還是很有必要的。站在眼前的兒子,雖然長得人高馬大,但他和大多數城里的孩子一樣,沒有吃過一點苦,受過一點累,就像這高粱地里還沒有曬過根的高粱嫩苗一樣,根基很淺,身子很薄,一旦遇上風雨,說不定就會折枝斷腰。他們現在就和這高粱苗子一樣,正是需要“曬根”的季節(jié)。
然而,現在的年輕一代,有幾個愿意給自己找點苦吃?他們中相當一部分就像溫室里的花兒,嬌弱纖秀,經不起嚴酷的環(huán)境,一遇上風雨就退而怯步。而一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們,對處于成長期的孩子更是呵護有加,一味地溺愛,不讓其勞一點筋骨經一點風雨,如此在溫室中長大的年輕人,壯實的根基從何而來?自古道:“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少偉男”,只有歷經磨難,我們的人生才會有所蛻變,折磨與成長永遠都是聯系在一起的,而抗挫折能力要在挫折中獲得。
真金需要火煉,人生需要磨練?,F在的社會生存不易,漫漫人生風雨路,我們需要足夠的心志和耐力,足夠的韌性和智慧才能走好。折磨促進年幼無知的我們成長,而成長永遠都需要折磨來陪伴,要想我們的人生之路更絢麗,適當“曬曬根”的確十分必要。
蕪菁摘自《渭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