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勛 周建華
一旦經濟回暖,要立即跟員工分享成果
金融危機爆發(fā),外貿從正增長百分之二十多,突然降到2008年第四季度的負增長百分之二十多。作為國際快遞巨頭,聯(lián)邦快遞感受到了寒暑驟變的冷暖。經濟大落之后,中國經濟復蘇,全球經濟探底回暖,后危機時代,又給聯(lián)邦快遞提供了彎道超越的機會。根據(jù)最新的財務報告顯示,聯(lián)邦快遞已經走出了危機的陰影,受益于國際業(yè)務的反彈,2009年將扭虧為盈,實現(xiàn)每股盈利0.58美元。
在過山車式的經濟起伏中,聯(lián)邦快遞是如何創(chuàng)新業(yè)務模式與管理模式,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經理人》與聯(lián)邦快遞中國區(qū)總裁陳嘉良先生展開了高峰對話。
迎戰(zhàn)內需市場
《經理人》:物流快遞是強周期的行業(yè),對經濟變化特別敏感。面對沖擊,聯(lián)邦快遞如何應對?
陳嘉良:面對危機,行業(yè)里的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策略,我們也做了一定布局,比如盡量地降低運營成本。第一方面,我們的客戶需求沒有那么多的時候,可能我們不需要那么多的航班來服務全球的客戶,我們會把一些飛機停在沙漠中。第二方面,我們做的事情是,審視我們的網(wǎng)絡,看哪一些路線需要作出改變,特別是一些航班運量沒有那么好的時候,我們會對航班作出一定的調整。第三方面,我們看哪些費用可以減免,比如差旅費用,從而面對金融危機。
《經理人》:降成本是防守,進攻方面呢?
陳嘉良:經濟危機后,需求也在變。我們的策略,首先是在服務提升方面追加投資,滿足客戶對更快捷更可靠服務的需求。今年2月6日,從菲律賓的蘇比克灣搬遷到廣州新白云機場的聯(lián)邦快遞亞太區(qū)轉運中心正式啟用,使我們能更及時地響應客戶,更有彈性地滿足客戶的需求,我們取件的時間能做到更晚,送件的時間實現(xiàn)更早,把更多的時間還給客戶。
另一個有效的策略是,我們用不同的產品去滿足客戶不同需求。現(xiàn)在客戶對服務要求的差異更多,有一些貨物要求送抵的時間越早越好,有一些的運貨時間就不那么緊張,但希望運費能夠便宜點。2008年1月聯(lián)邦快遞就在亞太地區(qū)推出了國際經濟快遞,并在今年8月將國際經濟快遞業(yè)務擴展到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將國際經濟快遞重貨服務擴展到5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側重為客戶提供非緊急貨件的國際經濟快遞服務,與專為遞送緊急貨件而設的國際優(yōu)先快遞服務相比,在遞送時間上會延長1到2日,不過價錢也更低,以適應價格敏感性客戶的需要。
《經理人》:中國經濟率先復蘇,聯(lián)邦快遞如何抓住后危機時代商機?
陳嘉良:我們的國際業(yè)務已經非常理想,但是下一個增長點在哪里?就是中國本地的市場。無論是總公司還是我本人,都非常看好中國市場。聯(lián)邦快遞1984年就進入了中國,經過25年的發(fā)展,我們在中國服務的城市已經超過220個,員工超過6000人。我也相信中國復蘇的情況比其他地區(qū)來得更快。國家的經濟刺激方案,為運輸行業(yè)提供了很好的基礎。當我們認識到單靠出口不足以拉動經濟的發(fā)展,就要通過內需市場,因此我們加快布局二三線市場。
長期投資于“人”
《經理人》:聯(lián)邦快遞從1971年成立到現(xiàn)在不到40年,卻超越老牌快遞公司迅速成為全球三大巨頭之一。高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秘訣是什么?
陳嘉良:有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聯(lián)邦快遞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是不是在全球有很大網(wǎng)絡?確實,我們在全球220個國家和地區(qū)提供服務。是不是財力雄厚,有很多飛機?我們有600多架飛機。但是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有錢有資源就可以得到的,不一定是我們成功的秘訣。
我認為,我們的成功在于我們的企業(yè)文化一以人為本。怎么樣去理解其中的含義?如果聯(lián)邦快遞善待員工,我們?yōu)閱T工創(chuàng)造一個很靈活的發(fā)展的空間,給員工很多的栽培,凝聚人心,員工對公司的“向心力”非常大,在很多重要的關頭,員工就會多走一步,為公司和客戶爭取最大的利益。當更多的客戶用聯(lián)邦快遞服務的時候,我們盈利就更大了。但是,我們盈利大了之后,不是把錢分給股東那么簡單,更重要的是,錢要投資在改善員工的福利、改善員工的工作環(huán)境上。我們公司離職率比很多公司都低,這對提升服務有很大的幫助。
《經理人》:“以人為本”怎樣落實到選人、用人方面?
陳嘉良:我們是用三個英文字“P—S—P”,也就是“People-Service—Profit”來表示聯(lián)邦快遞的企業(yè)文化,這三個詞不是一個直線,而是一個循環(huán),就是剛才談到的運作過程。在公司中,如果有更高的職務空缺,我們首先做的不是在外面找人,而是看公司內部有沒有合適的人選。我們現(xiàn)在很多的領導,都是從基層做起來的。
以我個人為例,我在1985年香港大學畢業(yè)就進入聯(lián)邦快遞,當時的職務是銷售代表。我的老板,亞太區(qū)的總裁簡力行,加入聯(lián)邦快遞從分檢員做起。我們國際業(yè)務的總裁鄧博華,是從包裹處理員起步。雖然現(xiàn)在中國區(qū)還沒有員工能做到這么高的位置,但是我們確實在落實這項政策。
《經理人》:在育人留人方面呢?
陳嘉良: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在金融危機時,我們不僅不減反而加強員工的培訓力度,僅僅是一個投遞員,課堂培訓的時間就達到40個小時,而客服代表的培訓時間更是長達一個月。我們的培訓也是系統(tǒng)化的,課程不單單提供給員工,也跟員工的主管綁定在一起。我們中國區(qū)的高管,都是公司中層經理人的導師。我現(xiàn)在是三個經理人的教練,每星期都會花一個小時跟他們溝通,談工作的需求、面臨的挑戰(zhàn)、對經濟形勢的看法,以及他們家里的情況。
公平是“以人為本”的靈魂
《經理人》:得到很好的發(fā)展,固然重要。然而,職位有限,對大多數(shù)可能不身居離位的員工,怎樣體現(xiàn)以人為本?
陳嘉良:就是要讓每一個員工都能在公司得到公平的對待。在聯(lián)邦快遞,有一個特別的制度,如果員工認為受到不公平的處分,最高可以申訴到由亞太區(qū)總裁、亞太人力資源部總裁和中國區(qū)總裁三人組成的“法庭”,并得到書面的解決意見。
《經理人》:在中國,下屬除非做好走人或被穿小鞋的準備,否則是不敢投訴上司的。你們如何能推動此項制度?
陳嘉良:確實很多人懷疑在中國能否做到。這里面有三個關鍵,一是要真心誠意地讓員工知道,公司確實希望公平對待每一個人;二是跟員工講清楚這個制度如何去運用;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我們利用這個制度了解哪些事情對員工不公平。我曾經推翻副總裁的決定,恢復被開除員工的工作。
《經理人》:這樣做,會否影響副總裁的威信?
陳嘉良:威信是建立在“公平、公正、透明”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職位有多高、權力有多大基礎上,更不
是建立在維護一個錯誤的決定的基礎上。
“肥上面、瘦下面”不可取
《經理人》:經濟下滑給很多世界500強企業(yè)帶來嚴重沖擊,被迫進行組織調整。在全球企業(yè)界裁人、減薪的風暴中,聯(lián)邦快遞如何堅守“以人為本”?
陳嘉良:“以人為本”的公司文化,不因為金融危機而變化。只是環(huán)境變化,采取的做法不同而已。在中國內地。我們的員工大部分是80年后,年輕人過去都是看到中國發(fā)展好的一面,不知道怎樣面對金融危機。因此,我們處理危機的方法,跟對待香港的員工不一樣,做了一些修改。香港員工經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2000年網(wǎng)絡泡沫,知道公司做開源節(jié)流事情的重要性。
《經理人》:如何修改?
陳嘉良:我們的做法,首先,面對危機,一定要對員工坦白。很多企業(yè)高管面對危機,只講些漂亮的話,選擇躲避,不愿意去碰。我們不同,會去不同地方,去跟第一線的員工溝通做法背后的考量,并聽取他們的意見。其次,面對困難,不能“肥上面、瘦下面”。在很多企業(yè),危機來臨時,往往是一線員工承擔更多壓力,“瘦下面的,肥上面的”。聯(lián)邦快遞相反,面對危機,高管除了減薪外,所有分紅都沒有了。對高管來說,分紅占薪酬很大比例,因此受影響更大。甚至喝咖啡,我也把過去喝很好的咖啡,改成了喝便宜的速溶咖啡,這實際上省不了多少錢。但這些小的做法,是給員工的感受,是高管在以身作則,同舟共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面對未來,要提出發(fā)展藍圖,企業(yè)經營有改善時,要立即跟員工分享成功的成果。而不是喊口號,喊口號一次兩次可以,多了沒有實在的,是不行的。
溝通要坦白直接
《經理人》:不少外資企業(yè)中國區(qū)跟亞太區(qū)、全球總部溝通總是不順暢,尤其是市場不好的時候。您如何克服這些問題?
陳嘉良:作為中國區(qū)總裁,是跟亞太區(qū)、美國總部溝通的橋梁,一定要去做很好的溝通。有幾點心得:第一,好與不好,都要去跟總部坦白溝通。很多高管,只跟總部溝通好的一面。在中國市場很煩的一面,不去跟總部溝通。第二,要多溝通。我家里裝有會議視頻系統(tǒng),時差關系,這樣保證在夜里我也能與美國總部面對面溝通,這總比電話溝通效果好。第三,采用多種溝通方法。比如,亞太轉運中心放在廣州。大家都問,為什么不放在別的地方?跟他們抽象解釋,可能很費勁。不如請外國同事來看,從廣州坐車回香港,一路兩三個小時,讓他們看到一路的工廠,自然就認可了。同時,中國由一二三線不同的市場組成,請國外同事來中國,不僅讓他們看好的一面,也要讓他們看到不好的一面,讓他們知道有些地方沒有高速公路,有很多的關卡。讓他們體驗過,總比我告訴他們困難有多大,要來得好。
《經理人》:但很多時候,如果跟總部沒有建立足夠的信任、熟悉,中國區(qū)往往不敢讓其知道不好的一面,怎么辦?
陳嘉良:信任其實是建立在溝通過程中。他相信你,你反過來不把該匯報的事情匯報于他,信任很快就會拿回去。如果跟總部不熟,怎樣有效建立信任?要坦白、直接,這樣效果最好。就好比婚姻,結婚前,把很好的一面拿給太太看,壞的一面不說。結婚后太太發(fā)現(xiàn)不好的一面,效果可能更不好,還不如結婚前就坦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