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立新
稻縱卷葉螟俗稱稻縱卷葉蟲、刮青蟲、青蟲、白葉蟲等。屬鱗翅目螟蛾科。是廣泛分布于我國各稻區(qū)的一種危害水稻的遷飛性害蟲。
1為害癥狀
幼蟲吐絲縱卷水稻葉尖,并躲藏其中取食葉肉,僅留表皮,形成白色條斑,受害重的稻田一片枯白,造成水稻嚴重減產(chǎn)。
2識別特征
2.1成蟲體長7~9毫米,翅展16~19毫米。雌蛾體,翅黃褐色。前翅外緣具暗褐色寬帶,有3條黑褐色橫線,中間1條短,不達翅后緣,后翅也有2條黑褐色橫線,并與前翅上內(nèi)外兩條橫線相接:雄蛾體稍小,色澤較鮮艷,前、后翅斑紋與雌蛾相近,但前翅前緣中央具一黑色毛簇組成的眼狀紋。
2.2卵卵長約1毫米,寬0.5毫米,近橢圓形,扁平。初白色,后漸變淺黃色至黃褐色。
2.3幼蟲5~6齡,多數(shù)為5齡。頭褐色,體淡黃綠色或綠色,老熟時為橘紅色。幼蟲前胸背板上有黑色斑紋,中、后胸背面具8個黑色毛片,前排6個,后排2個。每腹部節(jié)背面有毛片6個,前排4個,后排2個。
2.4蛹蛹長7~10毫米,長圓筒形,末端尖細,臀棘突出,有8根臀刺。蛹體初為淺黃色,后變紅棕色至金黃色,將羽化時翅和體上出現(xiàn)黑褐色線紋。蛹體外常裹著白色薄繭。
3發(fā)生規(guī)律
3.1生活史我國每年發(fā)生1~11代。東北、華北各地每年發(fā)生1~3代。河南,安徽、江蘇和湖北等省為4~5代;長江以南等省6~11代。該成蟲一般是在江淮地區(qū)羽化后遷至黑龍江等東北稻區(qū)。
3.2主要習性
(1)遷飛習性該蟲具有遠距離遷飛的習性,在每年的春季,成蟲隨季風由南向北遷飛,同時隨氣流的下沉和雨水的降落拖帶而下來,成為非越冬地區(qū)的初始蟲源。到了秋季,成蟲又隨季風回遷到南方,繁衍后代,擴大種群。
(2)趨光性成蟲有趨光性:特別是對金屬鹵素燈有極強的趨性。在燈下雌蛾多于雄蛾,有卵雌蛾多于空腹雌蛾,上半夜多于下半夜。
(3)趨嫩綠性成蟲喜歡選擇生長嫩綠、處于圓稈拔節(jié)期和幼穗分化期的稻田植株上產(chǎn)卵。
(4)補充營養(yǎng)成蟲羽化后,需吸食蚜蟲分泌的蜜露和植物花蜜作為補充營養(yǎng),以促使卵巢發(fā)育。
(5)卷葉為害①幼蟲一般5齡,一齡幼蟲不結苞:二齡時爬至葉尖處,吐絲綴卷葉尖或近葉尖的葉緣,形成小苞,此時稱“卷尖期”;三齡幼蟲縱卷葉片,形成束腰狀蟲苞,稱之為“束葉期”;三齡后食量增加,蟲苞膨大,在四至五齡期喜歡頻繁轉苞為害,蟲苞呈枯白色,嚴重時整個稻田一片枯白;②幼蟲活潑,通常在剝開蟲苞查蟲時,幼蟲迅速向后退縮或翻落地面,顯然幼蟲具活潑后退的習性。
(6)結繭化蛹幼蟲老熟后,多爬至稻叢基部無效分蘗的小葉、枯黃葉片,葉鞘處、稻株間或地表枯葉上,然后吐絲結成緊密的小苞,在其內(nèi)吐絲結薄繭化蛹。
3.3發(fā)生與環(huán)境的關系
(1)氣候稻縱卷葉螟最適宜氣溫22℃~28℃,相對濕度高于80%。若6~9月份雨日多、濕度大,有利于其發(fā)生。
(2)品種不同的水稻品種為害程度不一樣。通常葉色濃綠、寬軟的品種受害重,矮稈品種重于高稈品種,雜交稻重于常規(guī)稻。
(3)栽培①由于我國南方稻區(qū)大規(guī)模的水稻改制,北方旱作區(qū)水稻的種植,及雜交水稻的大面積推廣,為該蟲南北往返遷飛和種群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②栽培管理不當,田間灌水過深,施氮肥偏晚或過多,導致與水稻徒長的田塊,為害嚴重。
4防治方法
4.1防治①合理施肥,加強田間管理,促進水稻生長健壯,以減輕受害。②抓緊早稻收獲,及時暴曬稻草,可殺死其上的幼蟲和蛹。③有條件的地區(qū),可設置5%的面積的稻田早培、肥培,作為誘殺田,并重點防治。
4.2物理防治
(1)燈光誘殺每3~4公頃安裝1盞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減輕為害。
(2)性誘劑誘殺每667平方米放置1~2個專用誘芯,誘殺成蟲,每30天更換一次誘芯。
4.3生物防治
(1)人工釋放赤眼蜂在稻縱卷葉螟產(chǎn)卵始盛期至高峰期,分期分批放赤眼蜂,每667平方米每次放3萬~4萬頭,隔3天1次,連續(xù)放蜂3次,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噴灑B.t制劑可濕性粉劑或B.t乳劑(每克菌粉含活孢子量100億12A·k)1.5~2.25千克/公頃,對水900升噴霧,效果良好。為了提高生物防治效果,可加入藥液量0.1%洗衣粉作為濕潤劑。此外如能加入藥液量1/5的殺螟松效果更好。
4.4藥劑防治防治適期為分蘗期、圓稈拔節(jié)期、孕穗至抽穗期。掌握百叢3厘米以下小苞30個,立即用藥防治。常用藥劑為:每667平方米用40%丙溴磷乳油80~100毫升,或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或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毫升,或1.8%阿維菌素乳油80毫升,或16%氟腈·毒死蜱乳油50~100毫升,對水50~60升噴霧,7天防治1次,每代防治1~2次。